- 亡人逸事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亡人逸事》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亡人逸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亡人逸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xx),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天作之合”开始写起?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
(2)想一想:“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句话表现了妻子怎样的个性特点?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
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2)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九、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初次见面、礼教观念重、质朴贞洁
无车不回
回家诉苦
背瓜遭遇
细节描写、学习织布、善于学习、勤劳善良、疼爱孩子
买布粜粮
抱孩夜走
临终话别、夫妻恩爱、易于满足
《亡人逸事》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
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五、能力迁移
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1.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3、布置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亡人逸事》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并在合作互动中体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细节读懂人物,透过细节品味作者的感情。
2、细节的魅力所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的诗句耳熟能详,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相形见绌了,除了巫山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经历过那么多事,如今回首,只有和你那段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这是元缜写给他亡妻的,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之云比喻爱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苏轼在妻子死后多年也有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释。)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近来经常听到网友有关此诗的应用争议,特抄来一篇,大家讨论。)
全诗的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引,
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传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二)、信息提取:
认读理解
懒筋--耍赖 粜卖--籴米 高粱--栋梁
抛掷 讳 天作之合
用最简语言概括四个断面的内容。
1.天作之合,“巧”。 2.看戏相亲,写“贞”。
3.勤劳持家,写“能”。 4.总括一生,写“情”。
快速阅读后回答:几十年的人生生涯中,孙犁截取了亡妻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即课文的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可用类似的格式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也可概括为: 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 、活动体验 :
1、贴标签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贤妻良母
2、寻找细节、凸现真形、提炼美德
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3、体悟作者
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感激、自责、歉疚
4、贴近作者(幻灯片)
孙犁(1913-20xx):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他成了“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白洋淀”派又叫做“荷花淀”派)。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1970年4月15日,孙犁的妻子因病去世,时年61岁。这给在文革中历经屈辱劫难的孙犁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办完丧事的孙犁,独自一人躺在小屋的铁床上,呆呆地望着低矮的屋顶,望着墙上那带着铁棍儿的小窗……往事历历,妻关切的话语又响在耳边……12年后,文艺界表现个人情感内容的作品开始出现,作者借此东风,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亡人逸事》,抒发了对亡妻的挚情。
(四)、实践演练:
1、 看课后练习,阐述细节的魅力,讲解细节描写。
细节的魅力在于:真、情。用一颗真心写人间真情。情到深处才能展示生活中的细节。真到极处便也美到了极处。
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叫做细节描写。
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2、结合生活体验,口头作文训练。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可能会淡忘故去的亲人,曾经的老师和朋友……但是也许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将长久留在你脑海中,并永远鲜亮。
请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你记忆最深的细节,当堂形成口头作文。
(五)巩固拓展:
1、解题: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2、 理解比较下列词语:
懒筋--耍赖 粜卖--籴米 高粱--栋梁
抛掷 讳 天作之合
3、用最简语言概括四个断面的内容。
——天作之合,写“巧”—— 看戏相亲,写“贞”
——勤劳持家,写“能”—— 总括一生,写“情”。
4、对比阅读:读陆游的《钗头凤》,仔细品味该首词与《亡人逸事》所抒情感的异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懷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雖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内容简介:陆游是很受喜欢的一位南宋诗人,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慷慨激昂、悲愤自伤的诗作。这位诗人至死也难以忘怀的是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他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最终为母亲所拆散,终于各自婚嫁。几年后陆游偶遇唐婉夫妇於绍兴沈园,悲痛难泯,在壁上题<钗头凤>以泄愤。这首词哀婉瑰丽,令人不忍卒读.前人评论陆游《钗头凤》词说“无一字不天成”。所谓“天成”是指自然流露毫不矫饰。陆游本人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因为词人亲身经历了这千古伤心之事,所以才有这千古绝唱之词。这段辛酸的往事,成为陆游终生的隐痛,直到晚年他还屡次来到沈园泫然凭吊这位人间知已,还写下了《沈园》诸诗。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第二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
“钗头凤” 两人的和诗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葫芦池,陆唐二人在此处相见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参考解读:
《亡人逸事》写的虽是媒约促成的婚姻,但是夫妻通过相处,进而相知相爱,情深意笃。抒发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之情。《钗头凤》写的是陆唐二人青梅竹马,情意相投,而暂成眷属,却被无情拆散,爱而不得终身。抒发的是引咎自责而无补于爱的终身悔恨之情。
《亡人逸事》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鉴赏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并能迁移训练。
二、教学过程
(导语)亲情,是不可磨灭的。而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会有“生离死别”之痛,纵然“生离”,但只要活着,就会存有希望;而“死别”,则恐怕要等到都溶入九泉的那一天,因而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思念。下面让我们走进孙犁先生的作品《亡人逸事》去感受那深深的悼亡之情。
1、作者简介(学生读)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2、课文梳理
(1)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接触的是它的标题。本文标题中“逸事”为何意?
明确: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既然有此意,也就是说本文择取得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下面请同学根据行文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作者所写的“逸事”。
明确:第一节缘定
第二节初识
第三节持家
第四节临别
(2)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节,大家体味一下文中饱含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对于婚姻而言,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SHUO之言”的封建社会,“天作之合”不过是一种谎言,而作者却深深记着他们结合的来历、洞房喜联的横批,以及亡妻的戏谑之语,由此可见他们的结合是幸福的、宽慰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学生自主讨论其它三节,明确答案
第二节:在作者记忆深处,最难忘记得是对妻子的初次印象和不肯随意回家的生活细节,时隔多年,印象仍然如此之深,可见对亡妻的深情。
第三节:生动写出了妻子结婚后所受的苦,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位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而我常年不在家,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身上,但“对我从没叫过苦”;尤其是对孩子说的话“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养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足见评价之高。
——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四节:自己的回忆,特别是一句“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感情;妻子临终前仍不忘记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作小职员时,寄至家里的两丈花布,丈夫作了这么一点小事足叫她铭记一生,对于一位为家庭牺牲所有的妻子,让丈夫怎能不永远歉疚、感激和怀念呢?
——感激、歉疚和怀念
(4)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本文选取了不同角度的众多材料,但文章行文却散而不乱,那么本文在选材布局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选材看似散乱,但感情却贯穿始终,展现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②从回忆的角度,组接了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四个片断,但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这种行文结构叫“蒙太奇剪辑组合法”。
3、手法鉴赏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既然有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描写手法,下面让我们鉴赏一下文中的描写片断,分析一下在人物的性格的塑造方面有何妙处?
(1)学生读第三节
(2)提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场面等
(3)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描写(投影展示):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动作细节描写任劳任怨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外貌细节描写吃苦耐劳
3、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动作细节描写疼爱孩子、吃苦耐劳
(4)方法点拨
上面是我们通过课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作者选取的生活片断非常细小,然而他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这便是细节描写的传神作用,下面我们一起看到投影: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与重大场面描写相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细节须真实、典型、新颖,其作用有:
1、“以小见大”
即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
2、“生动传神”
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5)学生自主讨论第二、四节中的细节描写,然后随意发言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得一还两、薄施厚报”,妻子操劳一生,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为家庭做了这么一件小事却让他铭记一生,并现出了笑容,足见其善良、朴实;更见我的歉疚和感激。一件婚前丈夫把布寄到她娘家的小事,她不但记了一辈子,并且临终还令亡妻“久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让人看到了辛劳一生、温柔善良、极易满足却又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构思以及选取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和鉴赏中。
三、迁移训练
以“父母亲”为对象,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断,要求使用细节描写
《亡人逸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数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亡人逸事》教案6
一、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的诗句耳熟能详,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相形见绌了,除了巫山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经历过那么多事,如今回首,只有和你那段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这是元缜写给他亡妻的,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之云比喻爱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苏轼在妻子死后多年也有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释。)谪居山东时,悼念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词。十年过去了,一生一死,永别茫茫,虽然强制自己不去思量伤心往事,但夫妻深情总是难忘,你的孤坟在家乡四川,我孑然一身在山东,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无处诉说满腹凄凉,纵使相逢,你也不认识我这个老头了,风尘满面,鬓发如霜,夜里忽悠悠做了个梦,回到故乡看到你“当窗理云鬓”,我们相顾无言,只有满面泪痕,我醒来料想,年年岁岁断肠的是那轮明月下的你那坟冈。
孙犁在妻子去世半年后也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诗——《题亡人遗照》(即《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文中对妻子充满了赞美的怀念——“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赞美妻子兰心慧质;“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睹物思人,然而物是人非,寄托了作者飞鸿失伴后的不尽哀思。
孙犁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晚年在妻子过世7年以后写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孙犁: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荷花淀派”开创者,散文和小说都体现了清新和诗情画意的特点,他的许多小说都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
三、总体把握
1、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一个
问题:文章已经分好了四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起一个标题。
①缘定,“天作之合”,写事巧
②初识,“看戏相亲”,写其贞
③持家,“勤劳持家”,写其能
④临别“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
2、孙犁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写道:
父亲对妻真诚如一。他不摆一个名作家的架子,关心她尊重她体贴她帮助她,从没虚的没假的,工资、稿酬都一分不剩地交给她。他们性格互补,又能相互宽容。父亲对母亲不仅从无挑剔指责,也从未因文化上的巨大差距而生轻视之心。有时,父亲像个和蔼的老师,教母亲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有关夫妻情分的古诗,或讲一两个文学名著的典故。母亲笑吟吟地听着,有时我也跟着一块儿听。父亲视发妻如同知音,给她讲自己创作中的甘苦,讲别人对他的评价,讲他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讲古人“著作等身”的成就。
母亲对父亲的好是一言难尽的。孩童时,我留着齐眉穗儿,梳着独角辫儿,父亲在山西路宿舍小木桌前吃饭的时候,我专门爱站在他身后给他“梳小辫儿”,父亲虽没生气,母亲总是急忙哄我到外面去玩,生怕影响父亲吃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时母亲干脆歪着头在一边看着父亲吃。
父亲很知足自己的写作环境,从不为生活用品四处去买东西,都是母亲张罗。可母亲出门买菜他总是惦记着,下雨下雪天就叮嘱别滑着,天冷刮风就叮嘱穿暖和点别感冒,看见母亲头发长了,父亲就说:“来,我给你铰铰。”他小心翼翼剪得很齐。
……(文革时)是母亲的劝说、激励,帮助父亲活了下来。荆钗布裙善解人意的我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始终沉甸甸的,就像他宁肯喜欢在案上供奉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宁肯欣赏窗台上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母亲的坚忍不拔、从一而终以及种种细微照顾,都刻骨铭心地令父亲终生不忘。
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父亲对妻当年的痛苦记忆犹深,设身处地地替她着想,他自己的难过却埋在心灵深处,融化在文字之中。
3、孙犁的散文前期清丽柔美,后期深沉苍劲,本文写于晚年,典型的后期作品,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亡人逸事》,是在妻子去世七年后写的,所以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思痛,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文章。虽然,作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4、那么你觉得文中作者对妻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细节描写,请你选一个地方,说说你从这个细节描写的文字背后读出了什么?细节分析过程(前后讨论)
例: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亡人逸事》
在动荡流浪的生活中,孙犁买了两丈花布,寄往了妻子娘家。孙犁说,这是为叫她做衣服方便。要论方便,直接寄往自己家里,不是比寄往她娘家更方便么?如此多费一道周折,实则出于孙犁甚为周全的考虑。
看一看以前北方家庭的情况,可知孙犁对于妻子的体贴。当时北方家庭,尊卑长幼有序,礼教观念很重,女人落户到男方家里,以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为第一天职,女人自己受点屈,吃点苦,似也天经地义。孙犁的妻子为了生活,不断学习劳动,两个大拇指因为时常推织机的机杼,已经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她要给自己织布做衣服,并非难事。可是,孙犁寄回的布匹,跟她自织的布匹,意义是不一样的。孙犁把布寄她娘家,是因为她在娘家做衣服,心态甚为放松。倘她在婆家裁剪做衣,那么,公婆的心中,定有一些不快:第一,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倘与媳妇儿女情长,纠缠不休,岂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叫大人伤心吗?第二,儿媳收到丈夫寄来的花布,理当率先考虑公公婆婆或孩子们,忙着给他们量体裁衣才对,若她自己美滋滋先来享用,怎能得到良好的口碑?
公婆与儿媳的关系,向来微妙而难于把握,不能不保持一点进退有据的分寸感。做儿子的,为了维持两方平衡,也只能设身处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多加考虑,以避免矛盾。夫妻恩爱,外在的热烈表达远不及对于对方的体谅与关切更为重要。我读孙犁此篇散文,每到此处,总有一种无言的微微难受。夫妻之道,即使随便,也该讲究一些世故人情。
两丈花布虽小,但夫妻情意的温馨,叫人不由漾起水样的感动。
孙犁认为,散文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适于抒写自己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积淀。没有浓烈的色彩,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词,朴实中隐含着炽烈,平淡中流露出深情。
人到老年的时候,历尽红尘,终于能够了悟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所在,然而感情却在岁月的积淀后更为深沉而浓郁。作者对妻子的愧疚、无限伤感之意,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那个年代的夫妻感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由岁月和时间积淀下来的人间真情,醇厚而绵长。
课外拓展
《背影》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蹒跚”说明步履不便,“探”“攀”“缩”说明吃力,集中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看到上了年纪的父亲不辞辛苦的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呢。
行动方便的坐着等,而行动不方便的却去买橘子,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
巴金《怀念萧珊》(节选)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退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了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那里只有一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我看见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我看见她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我多么痛心。我劝她,安慰她,我想把她拉住,一点也没有用。
她常常问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我苦笑地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她叹口气说:“我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后来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她说:“他在写检查,不要打岔他,他的问题大概可以解决了。”等到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休假,她已经不能起床。她还问我检查写得怎样,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怀念萧珊》于朴实无华人叙述之中凝聚着巨大的情感内容,特别是文中关于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勉励和萧珊去世后的情景途述,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和对故人的怀念,极具艺术力量。“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散文结尾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这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实、朴素的写法表现在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夫妻俩的一个姿态,两三动作,几句话语,在作品中稍加勾勒和点染,人物形象便顿时跃然纸上,在读者头脑里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秦牧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巴金散文感情色彩浓烈,它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追求自然朴素的美。
5、散文的细节描写。越是细微的事物,越具渗透力,生活中能带给人心灵慰藉的琐事和瞬间是很多的:夜里突然醒来,发现妈妈正轻手轻脚地给自己盖被子,商店里先我一步出去的人依然手拉着门直到我走出去才轻轻放手等等,有一些细微的关怀,同样有着无比尖锐的渗透力,让坚硬冰冷的心,瞬间暖透。如果你觉得不快乐,那只是因为你不会于细微处寻找人间的真情,如果你会,即使有压力有困惑痛苦,依然会快乐如花。
6、引申到写作
没有细节的文章是没有味道的,我们同学写人写事总是很笼统宽泛,比如写天气冷,写好冷很冷,到底怎么冷法呢?风吹在脸上象针扎,冻红的双手不听使唤,双脚无知觉的走着,这让我们想器冬天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了,要让你的文章告诉读者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可以想想生活中那些细节感动过你,用你的文字把他表达出来。主题就为“你身边的人”。
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悲哀。
《亡人逸事》教案7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一、导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细节描写,“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同样是写亡妻子的,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夫妻同甘共苦的情感就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多年之后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
作者对亡妻情感是怎样的呢?
我们结婚很多年,我有很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一件事情对不起我的。在夫妻情分上我,我做得很差。
对我的帮助太大,生活上对我的照顾,在文字上她是我语言上的`第二源泉。
深深的哀念之情,愧疚、自责、极度思念
朗读第四部分三四两段,自习体味作者的情感。
(青春两地,一别数年,一梦难求。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夜夜梦见。聚少离多,乐少愁多。对妻子的愧疚深厚的思念之情。)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并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亡人逸事》教案8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
.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着孙犁的笔迹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阅读感受:在文章的阅读中,你读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
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达对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试举几例:
(1)、小时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读书
(2)、哥哥生病了,讲野闻逸事给哥哥听,给哥哥解闷
都是通过生活中琐事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过生活中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写了哪些有关妻的生活琐事呢?
1.天作之合,“巧”
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2.看戏相亲,写“贞”。
.简评“盯”、“跳”、“走”、“钻”几个动词对刻画人物情态的作用。
.研究“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句话,表现人物怎样的个性特点?
这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未婚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
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这里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亡妻的赞美之情,写出了亡妻的淳朴和贞洁。
3.、勤劳持家,写“能”。
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会纺线织布”、“卖线卖布”、“关爱孩子”几件小事。这几件事反映妻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的过程,凸现妻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品质。其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的细节,写足了妻子对孩子的爱。
“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妻子的美德。
4.总括一生,写“情”。
结尾交代妻临终时仍记着丈夫在做小职员时,寄给她家两丈花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剧。”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深挚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极度思念——人虽如风后入江之云,飘摇而去,情,却永远印在自己的心田,吹不走,抹不去,不思量,自难忘。
四、板书:语言
服饰
表情细节描写
行动
心理
事物的细微环节
五、这种用细腻的笔触来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情感的写法,我们就称之为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在本文中的作用:这些描写都十分细腻的刻画出丈夫对亡妻的怀念。
六、阅读孙犁的另外一篇小说《荷花淀》的前一部分,找出这篇小说中有关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七、小结
作者所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但几十年的夫妻生活,锅碗瓢勺交响,琐事多多,作者慧眼独到,捕捉最能表现亡妻勤劳、淳朴,达到美的极致。亡妻的个性美,也就在于作者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平凡中更能见伟大,愿我们大家平时多留意、多观察,如此,才能使笔下的“他”有别于任何一个另外的他。
《亡人逸事》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
[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
三、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五、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3、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亡人逸事》教案】相关文章:
亡人逸事教案04-19
竹节人教案11-02
人的生殖教案优秀12-22
《天地人》教案12-08
牧羊人教案01-31
残疾人教案08-02
机器人教案01-14
天地人教案07-09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02-19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