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1
[目标预设]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对物品吸水性有一定的理解。
2、感知水的流动性。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指出的: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设计思路]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水不见了)并探索原因;实验、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容易吸水;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猜谜语:(水)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老师这有一杯水和一个空透明杯子(没有塞毛巾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哦,有水流回到杯子里了)
(2)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杯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有毛巾的杯子里,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 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三、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 √ "来表示XX能吸水,用" ×"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四、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五、活动延伸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魔术,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不见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2
活动目标
1、 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 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活动准备
水盆、干毛巾、自制的特殊水杯、棉花、布、石头、泡沫块、餐巾纸、等。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入杯中。如果我让杯子的水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现在老师打开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到杯中,然后盖上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幼儿观察并回答)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我在每张桌子上放了实验的材料,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刚才的做法,看看,水会回来吗?(幼儿进行实验)
三、探究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
(幼儿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呢?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
幼儿: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用这些来试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 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备注:代表小方巾;代表海绵;代表棉花。)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4
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盆若干、教师表演魔术用的水杯两个(两个水杯外观要一样,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个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个不用塞),幼儿实验用水杯人手一个(底盖能打开,并做成红色底盖),酸奶盒人手一个、实验记录卡人手一份、水彩笔每组一盒、擦桌布每桌两块,将幼儿分成四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块、海绵块、石块、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变魔术让幼儿产生兴趣
1、猜谜语:(水)
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赵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
幼:……
⑴教师边表演边讲解:A:老师这有一个空杯子(没有塞毛巾的杯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证实杯子确实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满满一盒水倒进杯中,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赵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幼:……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幼:……
师: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
师:你们真聪明,猜对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杯子红色的底盖是能打开的,打开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再把红色底盖盖上,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师: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来表示XX能吸水,用“”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吸水的东西,比如你们刚才说的土壤、布、等我们还可以回家后试一试,然后自己做记录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许幼儿将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毛巾能吸水,石头不能吸水?为什么往塞满了毛巾的杯子里倒一盒水进去就能被毛巾吸掉,而再倒一盒进去,把杯子倒过来水就能流回一点来?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将引导幼儿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作为延伸活动或继续组织下一次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让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盆若干、水杯、卫生纸、毛巾、棉花、石块、海绵、泡沫塑料积木。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置情景,引起幼儿的好奇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水杯、水盆、毛巾、塑料……
(老师碰倒水杯)哎呀,水撒了,怎么办呀?
幼儿想办法,教师擦水。
孩子们,你们想的办法真好,桌子干了,但水到哪里去了呢?(教师拧毛巾)原来水被毛巾吸走了,毛巾是吸水的。那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容易吸水的呢?
二、操作活动:
1、幼儿猜测已经出示的材料是否吸水,全班统一记录。教师强调记录标志。
2、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材料放进自己的杯子里,负责倒水的小朋友倒完水,在水盆上方把杯子倒过来,同组的所有小朋友认真观察,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容易吸水的要用对勾来记录,不容易吸水的'用叉来记录。
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总结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在他汇报时,其他小朋友认真听,想想你的实验结果和他的是不是一样的。
四、教师总结:
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孩子们,你能说一说这些容易吸水的物品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总结: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五、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吸水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是吸水的,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6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干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06-18
大班科学教案《恐龙到哪里去了》活动反思08-31
《哪儿去了》教案05-13
《水》教案09-15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07-30
《一年又过去了》教案09-04
关于水的教案05-23
《奇妙的水》教案10-10
《水》课时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