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高中物理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既是上一节课学习的安培力的延续,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基础,它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与力学进行综合的完美切入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推导两种途径让学生去学习、理解洛伦兹力,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深层次的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
3)会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安培力微观本质的猜测,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猜测能力;
2)通过推导洛伦兹力的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和洛伦兹力大小计算。
2.难点:洛伦兹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以多媒体模拟实验法、演示实验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启发式教学法。
2. 观察实验法、理论推导法、对比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由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引出这个力可能是磁场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那么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吗?用电子射线管实验来加以验证,结论:磁场对运动的电子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新课。
2.提出问题: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伦兹力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存在什么关系?
3.演示动画
电荷的定向移动及其受力情况与电流受力情况
【设计意图】微观的电荷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学生缺乏感官认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给学生感官认知,可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4.分析: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仑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本质
5.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由学生分析(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给出判断洛伦兹力方向的方法是------左手定则。
6.用实验验证电子束的偏转是否遵循左手定则
7.讨论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和磁场方向的关系
8.由例题求解引出B垂直于V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进一步分析B与V不垂直时洛伦兹力的表达式,分析影响洛伦兹力的因素。
9.通过动画演示,介绍洛伦兹力的具体应有: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演示电子束在磁场的的偏来说明,进一步演示“行扫描”和“场扫描”,并由此说明荧光屏发光的原因。
10.课堂练习
11.小结
12.布置检测题,通过其来检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高中物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加速度的引入、加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本章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对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描述,加速度是在前边已经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和位移、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为更加完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提供保障,为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作下基础。因此,加速度在运动学以及力学中都位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变化的方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结合速度的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3.学习并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会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初步体会变化率对描述变化过程的意义。
5.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利用和危害防止的实例,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为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二、说学情
相对于初中来说,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概念的严密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作为高中的第一个章节,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在这一节有所体现。例如第一次领会物理学中抽象的“变化率”的含义。因此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中提高基本素质,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要求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教学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辅以演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十分必要,本节课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沟通交流、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教师通过PPT展示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的起步与刹车的数据表格,学生观察表格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和电车运动的不同;2.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变化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与电车运动的不同?3.应该用什么方法描述它们运动的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以学生熟悉的汽车与电车切入,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能快速产生疑问,从而集中注意力,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加速度概念的引入
针对上述遗留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起步和刹车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量?从而确定新物理量包含的范围,进一步通过观察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联想到速度的定义,并根据类比的方法,采用比值定义的方式,得到加速度的定义式。与此同时给出单位,介绍其物理意义,拓展变化率的含义。
高中物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F、m、a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m,研究a与F的关系;再确定F,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由于线的弹力,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实验误差大),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a与F、m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L,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t1和t2,两只光电门间距为s。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加速度的值,结果显示在表格中,同时在坐标图上标上点,实验结束后,程序提供一个画直线模块,可用光标来控制直线的斜率。
3.进行实验探索
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g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N、0.10N0.15N和0.20N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N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g、282g、332g和382g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小,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出 a-1/m图,得到结论a∝1/m。
4.分析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定义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然于进行合理的外推,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时,F应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应用巩固练习
通过三道典型的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为进一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6.总结
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乃至整个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点,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应用它。而这节课所用的电脑辅助的实验归纳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还学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中物理说课稿7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高三物理八模考试试卷I卷讲评。
二、说学生现况
理综物理I卷共8个选择题,其中涉及力学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涉及电磁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力学部分得分率较高,最好的是15题追及和相遇问题,电磁部分得分率较低,最差的是20题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判断和小计算。I卷集中反映出学生两个问题,一是电磁部分掌握较差,二是复习不扎实,考虑问题不全面。
三、说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试卷,查漏补缺,明确问题,矫正错误,并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矫正,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试卷评讲,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认真审题,仔细做题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矫正
教学难点: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与解题方法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三段:自主阶段——合作阶段——反思阶段
(一)自主阶段
教师试卷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与考查知识点:(PPT展示)
2、老师评析总体答题情况,表扬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
学生自主纠错:
要求:对基础性的试题,概念性的问题由学生参考课本及辅导书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先独立纠错。
(二)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小组内互助,对自己还不能改正的题目,主动向小组其他同学请教,鼓励答题正确的同学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讲给本组答题错误的.同学,重点是探索方法和思路。
师生共同探究:
目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要求: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出自己错误的思路、解题方法,其它小组有能力帮助解决的请代表进行讲评,学生之间都不能解决的或分析不清的,教师重点讲评。
考点补偿训练:
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对点训练题
反思总结提升:
要求:学生根据《八模考试自我分析报告单》,对本次考试涉及的考点,自己的致错原因、对存在问题的反思、近期目标、对老师的期望和建议等进行反思总结。
七、说课堂小结
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
1、错因归纳
2、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八、说作业布置
完成本次考试的考试分析报告单
高中物理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
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 t
(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 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 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
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舟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舟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高中物理说课稿9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们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们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们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们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们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学生们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们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们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们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们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电场强度》是选自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场强度定义式和方向的规定及其公式的应用。
4、知道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5、知道电场线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法拉第在电磁学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是学生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难点:一、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及其矢量性;二、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特点。
四 说方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实验、类比、设问、合作探究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⒈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电场部分的知识,了解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并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根据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情况,引出电场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同时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并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类比的方法,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根据磁感线的特点来认识电场线。同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平行板和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的形状。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量同种和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电场线。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我设置了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来分析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并进行有关计算。
4、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5、板书设计:教学中将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同时利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或关键词,以表示强调,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物理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习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m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m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总结:“《重力势能的改变》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帮助到大家,也祝愿每位老师工作顺利!
高中物理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一新课程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的第3节。本节课是曲线运动的一个实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平抛运动》这一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和延续;同时也为研究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等奠定基础。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建立平抛运动模型;
(2)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动力学)探究找到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化繁为简);
(3)通过数学和物理已学知识(直线运动规律、合运动与分运动关系)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该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突出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课本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而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曲线运动,在第二节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道什么叫合运动,什么叫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是什么关系,同时也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分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具体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题,注重从问题、情景出发,在质疑中引发思考,提出概念;在讨论中激烈碰撞,找到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3)掌握平抛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化
繁为简、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抛运动录像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励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过程;
平抛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规律的得出过程教师引领的问题设计。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设计: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提出概念
创设情境:
纸片、相同纸片叠成的飞机、相同纸片揉成的纸团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抛出。请学生观察运动情况。
问题引领:
问题一:物体的运动形式决定于哪两个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问题二:纸片、纸飞机、纸团的质量相同、初速度相同,为什么运动情况各异?
答:空气阻力
问题三:有什么办法让三者运动趋同?
答:减小空气阻力(减小体积)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其运动轨迹相同,称为抛物线。物体的'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定义:
平抛运动: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作平抛运动。
教学环节二设计:实验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针对演示实验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
1、在演示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频闪照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3、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第四步:理论探究
问题1:如果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问题2:如果物体没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将做什么运动?
教学环节三设计:平抛运动规律
七、板书设计
看了高中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还看了: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材地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高中物理说课稿1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两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关注平抛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运动,而且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学习其它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关心生活中的平抛运动。
2. 探究如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
3. 会描绘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掌握正确探究平抛运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理解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是解决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2. 设计实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探究中创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所以我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是以演示法、实验法为基础,同时配合讲授、读书指导穿插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 学习方法
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师应巧妙的运用提示、疏导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握方向,发展其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在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观察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及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四、 教学程序
(一) 新课引入(约5分钟)
复习相关内容,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在复习了前面所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比较新鲜的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同时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做一个铺垫,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教学主题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约25分种)
要研究这种曲线运动的规律,就是要确定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们至少要用二维坐标才能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时要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要根据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来分解平抛运动,因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下面我们先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分析:受力情况:G 初速度:0
让学生分组讨论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用右图(平抛运动演示仪)来进行验证。
结论: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为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况:0 初速度:有
让学生分组讨论
推测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并设计试验验证。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骤完成。第一,设法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第二,在轨迹上确定相隔相同时间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判断物体在相同时间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难点在第二步,需要教师的讲解。 我们采用频闪照片法验证其在水平向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
拍摄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个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们是否相等来进行验证
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经过初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 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探究结论的给出还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对物体平抛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学生对平抛运动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这个升华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教师在关键时刻加以纠正和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确结论
(三)巩固与练习(5—10分钟)
首先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一下听课过程中的疑点,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束新课
①回顾本节探究规律的过程。
②提出本节课中探究学习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并实施—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又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在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题上作业
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在课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五、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融合,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第六节,本节内容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之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刚刚学习过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已经有了采用观察、归纳、讨论、公式、图象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对物理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克服以往“重知能、轻情感”的缺点,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所有目标都较为具体,这样做是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也利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
四、 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建立速度和位移公式。突出策略: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使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建立过程有深刻的认识;通过例题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公式,突破策略:运用具体实例,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有较多的感性认识,Flash课件辅助,使学生理解可以由v-t图象导出位移公式,再回头印证前面的感性认识是正确的。
五、 说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让学生先认识再探究进而掌握运动的规律;勤动手、善用脑进行再创造,使能力获得全面培养。
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Flash课件,动画展示v-t图象推导位移过程中2等分时面积差异大,4等分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无穷时没分别,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突破学生思维障碍。学案的设计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探究规律部分有提示,给学生以引导作用;课堂练习部分选用了与课本例题相似的题目,在题目之前有特别提醒,提醒学生解答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后练习选用课本上的例题,题目之后有提示,提醒学生完成后与课本例题对比,寻找不足,规范解答,充分利用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最后的阅读题利用课本阅读材料上一个小小的印刷错误设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示中用到一些语气词,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板书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层次分明,对学生归纳总结起到示范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实例引入让学生观看“神六”起飞、汽车刹车体会什么样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丰富感性认识。第二环节由汽车加速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两种推导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环节用同样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这里方法一因为平均速度是难点,所以教师要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刚刚所学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位移公式。对于方法二用v-t图象推位移公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出关键词组提示学生,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的基础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理解可以用v-t图象上图线下方围成的面积计算位移的数值,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再次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环节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教师点评。第五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给出两个例题(例题2为备用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点评,提醒学生解答这类题必须先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选择公式求解;解答过程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说课稿15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顿第一律
1、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错误认识。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牛顿物理的基石——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与质量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高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06-16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20
高中物理教案05-24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03-21
高中物理的教学总结01-04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03-21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02-28
高中物理教案02-23
高中物理期末教学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