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时间:2024-08-24 23:13:19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林海教案 篇1

  《临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

  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

  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三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林

  海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美

林海教案 篇4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

  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多音字看拼音组词。

  Kōng()xīng()

  空兴

  kòng()xìng()

  (2)听写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兴国安邦目之所及盛气凌人椽柱疾驰(再写出一个国义的“疾”组成的词语:眼疾手快、疾风知劲草。)

  2.明确任务。

  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

  3.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岭、林、花)。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

  ②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B.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

  ③作者把大兴安岭与云横秦岭比是为了突出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

  ④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

  (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

  ②“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B.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

  理解句子中的比喻,看教学挂图或书上插图直观体会。

  ④朗读第4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③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

  A.花从里还隐藏着像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B.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红豆的可爱。)

  (5)小结。

  ①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

  ②配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③这几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起一具体叙述。)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4题和第6题的(1)。

  (2)熟读第2、4自然段。

林海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 篇6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林海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林海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林海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林海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 教案08-03

《林海》教案(15篇)09-14

小学语文《林海》教案04-11

林海教案模板锦集十篇10-18

林海教案范文汇编十篇08-19

教案中班教案07-12

实用荷花教案教案荷花教案05-16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