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教案1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解决问题》教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预习】
【探索新知】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能找出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吗?
做一做: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例题教学】
例1、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例2、一个两位数,其个位与十位的数字之和为6,现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产生的新的两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例3、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xx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课堂检测】
1、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为40,甲数的2倍等于乙数的3倍,求甲、乙两数。可设甲数为x,乙数为y,可得方程组()
A、B、C、D、
2、已知钢笔每支4元,圆珠笔每支2元,一共买了10支笔,共用去26元,问买钢笔、圆珠笔各多少支?可设买钢笔x支,圆珠笔y支,可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A、B、C、D、
3、48人去某水利工地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或运土3,应怎样分配挖土和运土的人数,正好能够使挖出的土及时运走?
4、一个学生有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共325张,中国邮票的`张数比外国邮票的张数的2倍少2张,这个学生有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各多少张?
【课后巩固】
1、某人买了60分的邮票和80分的邮票共20张,用去了13元2角,则60分的邮票买了枚,80分的邮票买了枚。
2、大数和小数的差为12,这两个数的和为60,则大数是,小数是。
3、一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座位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坐;每排座位坐14人,则余1人独坐一排,则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排数是。
4、某工厂在规定天数内生产一批收割机支援夏收。如果每天生产45台,那么差20台;如果每天生产48台,那么可以超额完成4台,则这批收割机生产任务有多少台?多少天可以完成?
5、开学后书店向学校推销两种素质教育用书,如果按原价买两种书共需880元,书店推销时,第一种书打了八折,第二种书打了七五折,结果两种书共少用了200元。则原来买这两种书各需多少元?
6、十堰市东方食品厂20xx年利润(总产值-总支出)为200万元,20xx年总产值比20xx年增加了20%,总支出减少了10%,20xx年的利润为780万元,问20xx年总产值、总支出各是多少万元?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2.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3.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6+7 (2)4×3+7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4.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2、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0~11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看看第10页第2题中小白兔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说什么?
2.出示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白兔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说说生活中你了解的哪些事与这几节课的内容相似,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56÷8=7(个)
56=30(元)
36÷9=4(个)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课件出示)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 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过渡语: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出示自学提纲。
(1)题目中有几个量。
(2) 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 )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
(4) 根据比例关系,列出等式。
3: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4、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
5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大爷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小结: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不变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2例6)
师:解决了生活中水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生活的电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过渡语:像这样的问题也能用比例的方法解决。请同学们仿照正比例的解题方法,并参照课本62页的内容,自学例6.
生:交流汇报解题思路。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结果。
师:(教师手指25x=100×5,x=20。)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生汇报:因为总的用电量一定,所以用电天数和每天的用电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天的用电量和天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答。 3: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
(1) 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2) 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解比例。
(4) 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说说原因。
学情预设: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
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X:10=28:8 25x=100×5
8x=28×10 x=500÷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解决问题》教案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2、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1)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2)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P86的“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课后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问题解决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四、评价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
——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情景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同级运算
1、这是新开业的星星游乐场,根据他们老总介绍前三天接待游玩的人数是这样的: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300人350人310人
请问三天共接待多少人?
师: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2、开业前三天共接待960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独立思考解决。
(2)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集体交流。
板书:960÷3×6 6÷3×960 960×(6÷3)
=320×6 =2×960 =960×2
=1920(人) =1920(人) =1920(人)
(4)归纳整理:这些算式对吗?它们分别是先求什么?
3、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游客情况,他们老总特地对第六天的游客情况进行了统计:
第六天游客情况统计
上午 9:00来了 152人
中午12:00走了 30人
下午1:00来了 190人
下午5:00关门
师:下午3:00游乐场上有多少人?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两级运算
1、这是游乐园的票价:成人票60元,儿童票半价。
金老师和沈老师一起去游乐园,付给售票员200元买两张票,应找回多少钱?
生:200-60×2=200-120=80(元)
板书:200-60×2
=200-120
=80(元)
师:你觉得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总结运算顺序:
师:计算这些算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口算:
56-26-15= 3×7×10= (24-14)÷2= 45-(23+7)=
12×3÷9= 25+5-12= 5×(22-12)= 60÷2×50=
4、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去,一共花多少钱呢?
(1)生列式计算。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学生在掌握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①一支钢笔9元
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2)汇报交流:
①95=45(元)
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复习求总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题的设计稍微灵活一些,可以引导学生从横行和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①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②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32人要乘车)
(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①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②说说解决过程。
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两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③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预设:
解法一:74=28(个) 解法二: 84=32(个) 解法三:58=40(个)
28+5=33(个) 32+1=33(个) 407=33(个)
④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二)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2.提升训练
(1)找规律,填一填。
1+2+3=23
1+2+3+4+5=35
1+2+3+4+5+6+7=( )( )
(2)根据上面的规律算一算,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新知,因此,在基础练习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空间,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提升训练中,设计找规律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系统回顾乘法口诀,一举两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解决问题》教案11
设计说明
1.以猜想活动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上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想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样的角”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拼角活动贯穿教学始终,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拼角活动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将一系列的拼角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随意拼角可以验证猜想;有目的地拼角可以理清拼角的思路;有序拼角可以明确拼角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三种角,加深对这三种角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副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一副三角尺 作业纸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猜想导入
1.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些角的认识?
2.猜想、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你们想继续探究有关角的秘密吗?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这副三角尺,一个三角尺上有几个角?你在三角尺上发现了哪些角?
(学生汇报:一个三角尺上有三个角,在三角尺上发现了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利用手中的这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角?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
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随意拼角,验证猜想。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用一副三角尺拼角,并记录都拼出了什么角。
(2)小组派代表汇报拼出了什么角及拼角的方法。
2.有目的地拼角。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1)知道了什么?
①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②要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应该怎样做?
①想一想:怎样拼角?
②做一做: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
④画一画:描出拼成的角。
(3)拼出的角是钝角吗?
验证方法一:目测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不仅能用一种方法解决,而且常常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这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获得的,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情境,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解决问题》教案13
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学习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8吨水10吨水
水费12.8元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②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用比例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学例6。
(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解决问题》教案14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 解决问题》教案03-03
五年级教案《解决问题》03-02
解决问题说课稿07-3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1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1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26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