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

时间:2022-12-01 14:58:56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教后记: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5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2.学会用小报的形式表达我对英雄的敬仰。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本次综合活动,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小报的形式表达我对英雄的敬仰。

  设计意图

  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也是英雄。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英雄”“敬仰”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用小报的形式表达我对英雄的敬仰。

  活动过程

  一、理解“英雄’’

  1.揭题,教师谈话,激情导入:

  同学们,本次综合活动的主题是“走近英雄,了解英雄”。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呢?

  2.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单元里,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学生自由发言。)

  3.过度: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也是英雄。

  二、寻找“英雄’’

  1.教师导语:我们的祖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些战斗英雄吧。

  2.播放战斗场面的录象。

  3.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影片中,你认为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4.那么,你还认识哪些英雄人物?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他们的?

  三、感受“英雄’’

  1.从你认识的众多英雄中,你最想了解谁?

  2.幻灯出示:

  雷锋任长霞赖宁

  3.请你简单谈谈对以上英雄的认识与了解。

  思考:你打算怎样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呢?

  教师小结:大家根据自己最想了解的英雄,分成小组,和同学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收集资料!

  四、收集资料

  1、以上四个英雄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英雄人物来了解。

  (1)把报纸上关于英雄的故事抄写或复印下来。

  (2)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里的英雄诗歌抄下来。

  (3)在英雄的照片下面配上文字说明。

  2、师生共同展示资料。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合作,商量怎样体现英雄的伟大精神。

  2.材料真丰富,可版面有限,要把它们筛选整理一下。

  3.力求把小报的版面设计得活泼新颖。

  4.把自己办的小报和同学交流,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5.教师过渡:经过交流,我们知道了更多的英雄事迹。可以根据大家提的意见修改自己办的小报。

  六、布置作业

  1、以“英雄’’为题,出一份手抄报。

  2、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置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条理。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因为作者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7、作者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试背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0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

  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活动实施

  1.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小组活动为主,可让学生自由结合成10~15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总结评价阶段,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一名。

  活动成果展示与汇报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

  2.制作的广告宣传画和所撰宣传文章。

  3.学生的变化:带队教师所记个案。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 蹈 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 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它有是怎样建造的?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重 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难点:“看海”“看见了大海”到底是什么意思?继父为什么要骗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叫河子的女孩子,由于身材畸形,母亲怕她出门遭人讥笑,所以在八岁前她从没有迈出家门一步,她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时即逝的飞鸟。在她八岁那年,继父出现了,在继父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她的命运。

  提问:继父帮河子做了哪五件事?(板书)

  二、精读:

  (一)继父是怎样帮河子走出家门的呢?请看自学提示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2-16自然段,用“”画出继父对河子说的几句话,读一读。

  (2)想想继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2.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抓住找着的重点词,读出继父对河子的鼓励。俩人一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男生读继父的话,女生读河子的话。

  师语:在继父的鼓励带领下,河子终于克服了胆小羞怯的心理,走出了家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但继父知道这仅仅是河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继父为河子讲了一个海的故事,令河子十分向往。

  (二)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走向茫茫“大海”的?画继父是怎样做的'?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进行批注。

  1)22自然段(严格要求关心爱护河子继父的良苦用心)

  2)24自然段(抓重点词理解)

  ·“病病歪歪、成天、这儿、那儿”(心中只有河子而没有自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帮助河子)

  ·“欣喜若狂”“惊天动地”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继父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师语:继父是在用心来浇灌河子这颗幼苗,经过了六年的准备,,河子的知识日益增长,她的生活能力日渐增强。当她满心欢喜等着去看海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继父告诉她不能去看海了。

  (三)河子觉得是个骗局,你觉得是骗局吗?为什么?

  (借看海为河子树立目标,让河子学会了生活的本领。)

  (四)天有不测风云,风平浪静的海面又掀波澜,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继父去世了河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当她独立生活时她突然明白了看海的意义。

  1.读课文,想一想

  (1)齐读最后两段

  (2)自己读排比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与前文对比想河子学会了什么?

  (河子在继父的帮助下学会了自信,自理,自立,达到了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的标准)

  (3)指名范读,想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2.我无数次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说:“生读”为什么?

  (表达对继父的无限感激与怀念之情)

  3.她会悄声对继父说些什么?请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三、总结:

  从继父的言行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继父对河子无私的爱,他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女孩的未来费尽心血。继父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河子,哪怕只剩最后一滴蜡油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河子,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爱呀,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再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再体会一下继父对河子深深的爱,即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板书:

  5.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

  感激帮助走出家门

  怀念树立目标

  河子读书识字自信自理自立

  学会购物

  学会家务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15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一等奖11-19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10

六年级下册技术教案01-1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3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6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01-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7-23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07-25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