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4-10-08 10:48:21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一、教案背景: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并通过看听歌曲、看视频、赏图片,对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课时除了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归文本,感受、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与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入文本,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

  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

  ②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3、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

  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

  ②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

  ②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5、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6、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②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③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7、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深读悟情。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8、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9、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②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

  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

  10、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课件:草原民族舞蹈

  课件:草原人民套马

  百度图:草原人民摔跤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1、“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②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③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④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⑤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百度音乐盒:《蒙古人》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人情美时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课后作业: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明确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知晓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5、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这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2、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

  3、学生汇报: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4、这样阅读有什么好处?

  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学习,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从文章内容想开去的作用,让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例句。

  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什么样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师总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2)运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好处:运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句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排比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使用分号的例句。

  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生读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

  (2)师讲解,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或多个分句;

  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设计意图:

  了解分号的用法,对课文的理解、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牌子上的地名吗?

  我们外出时可以借助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点。

  (2)用大写字母写写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写,而且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要分开写;人名的拼音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对路牌有了初步了解,便于今后出行;并且学习了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拼写规则。

  三、日积月累。

  唐诗《过故人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诗人一生仕途困顿,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因此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下的诗。

  4、自由练习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小组翻译古诗,古诗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到这里来观赏菊花。

  6、这首诗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交流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所读内容想开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分号: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分句,或是词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3、路牌使用说明,汉语拼音规则。

  (三)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语文要素】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重点)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难点)

  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

  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

  2、指名反馈。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句式相同,并列关系)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分别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情形。)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4)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①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②我喜欢吃生菜;你觉得好吃吗?

  明确:第一句正确,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第二句错误,句子前后不存在关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外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是怎样的?

  明确: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拼音上没有声调;遇到“县、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通名,与前面的专属名字空一格。

  2、课件出示:陈依依Chen Yiyi杨丽明Yang Liming指名归纳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明确: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3、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还”的读音为“huán”。

  2、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课件出示)

  3、理解古诗内容。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佛听到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

  (2)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四篇课文所学习的单元要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由于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落实较好,学生掌握较好,在以后的阅读中只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可。在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后,学生能够列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使用排比句的好处。通过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排比句。另外,学生在反复品读句段,查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分号的用法,并能说出分号的用处。在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自己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改编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教学随笔

  丁香结

  宗璞

  一、(1—3)丁香花赏花

  二、(4—6)丁香结悟花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 (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自由读——点名读——评价——点名读——提示节奏,后齐读(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个读音为什么?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预测;

  1、行路难?乐府古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2、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

  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破”,是难! “停”“投”“拔”“顾”“欲渡”“将登”??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

  “歧”路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但是??李白想着留在长安,但是?? 总结: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去留两难,内心纠结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预测学生回答:——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行,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预测: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总结: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幻灯: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9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体会并学习诗人在失望中冲破冲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境和包蕴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作者导语

  李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诗中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壮丽的唐代文明。今天让我们继续对他诗歌的学习,共同走进他的《行路难》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读课文

  1、教师泛读同学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2、学生诵读

  四、翻译

  自主翻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价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珍贵的食品“羞”同“馐”箸:筷子;塞:堵塞安:哪里四、析读层次,感受思想美。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明确: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讨论

  1、行路难,有多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黄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诗人的高远理想“冰塞川”“雪满山”尤其是“塞”“满”象征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艰难。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鲜明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境是鉴赏诗歌的办法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六、总结

  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张描写,画龙点睛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在苦难中,也许李白是我们自信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作业布置

  背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会写22个生字,会写37个词语。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中的内容。

  复习过程:

  一、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自然景观”。

  二、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哪篇课文,为什么?

  三、复习《草原》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5.积累描写草原的`词语。

  6.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复习《丁香结》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3.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4.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5.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6.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绿草如茵、黑白分明

  五、复习《古诗词三首》

  1.背诵《古诗词三首》。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六、复习《花之歌》

  1.积累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七、复习《语文园地一》

  1.背诵日积月累《过故人庄》。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①城里丁香花①颜色①繁密耀目

  ②城外丁香花②形态②幽雅的甜香无畏无惧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③味道③娇俏灵动

  ④雨中丁香④鲜润妩媚从容豁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师:会读书的孩子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你再把课文快速读一遍,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10-1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6-2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白鹭》教案11-18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1-03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6-18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1-0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14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02-11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