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

时间:2022-12-13 17:35:2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

  教学内容:

用四舍五入法写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并能运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近似数表示。.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进行四舍五入,并用近似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呈现信息:

  (1)、据了解,杨梅作为仙居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年产量约45000吨,销售收入约256000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农产业。

  (2)、我们班有同学61人,我们学校约有学生3600人。

  (3)、我国现有人口约13亿。

  (4)、目前,世界上约有2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

  2、请同学朗读以上数据内容,读了以上数据内容你发现了什么?

  3、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说明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近似数)

  4、说一说生活中碰到的近似数。

  二、教学新知

  1、师: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把下面各数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50009375≈9000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看百位上的数,然后用"四舍五入"法)

  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

  (板书课题:求近似数)

  2、出示例题6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23002497300

  (1)、根据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么求它的近似数。

  (2)、分小组讨论,然后试做。(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看那一位)

  (3).小组汇报结果:

  182300≈18万千位是2,舍(不管后面的数字是几)

  2497300≈250万千位是7,比5大,入(向前一位进一)

  3、练习: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63599≈6万709327≈71万637000人≈64万人

  4、教师质疑: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讨论交流,引导归纳)

  A、相同点:都是计数单位发生变化(从以"一"作单位变成以"万"作单位)

  B、不同点:整万数的改写,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用等号连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值),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用约等号连接。

  5、出示例题7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下面各数亿后面的尾数。

  847000000460000000

  (1)、根据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如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学生归纳方法:

  6、试一试。

  395400≈()万2380000000≈()亿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1——4题(完成后反馈)

  2、.写出横线上面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三十万零八十四个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后,用十多年的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并说说省略的方法。

  3、重点指导练一练第6题

  4、思考题:填空

  19□785≈20万20□968≈20万

  问:□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

  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把一个数省略“万”或用“亿”后面的尾数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3、改写与省略有什么不同?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2

  设计意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这些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有没有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爱,有没有感受到成人的忙碌与辛苦呢?于是,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关注生活中最亲近的人,感受成人的无私的爱。活动通过谈话感受,到亲子的实践的展示,让孩子们学会关注亲人、体谅亲人、关爱亲人并用实际行动“帮助亲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扩展到对其他人的关爱并尝试伸出爱的援手(如;身边的亲人、同伴、老师)。我相信,孩子们不仅懂得是“索取“含义,而会更加领悟“回报”的珍贵,让我们新加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小绅士”、“小淑女”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体验人间最美的情感。也是在真挚情感的感召下激发了孩子心中的善良与仁爱。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愿望。

  3、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增加彼此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学过的有关帮成人做事的儿歌、有关亲子活动介绍的联系单、

  活动环节:

  一、谈话活动

  (一)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儿歌的内容。

  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并请学生一起朗诵儿歌。

  (二)以谈话方式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1、体验父母的辛苦提问设计:你们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什么地方工作吗?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回来还要做些什么,这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看到爸爸妈妈很辛苦,你会做些什么呢?

  2、激发学生帮爸爸妈妈做事的愿望提问设计:你们想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吗?我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二、亲子摄影展——《爸爸妈妈小帮手》

  1、请爸爸妈妈把学生在家做小帮手的情景拍摄下来。(形式:照片、录像均可)

  2、用展板的形式对系列照片进行展出,对拍摄的录像可以在某段时间进行播放。

  礼貌歌

  活动目标:

  1、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在老师的提醒下会正确使用。

  2、熟悉歌曲,初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学习按节奏拍手,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表演。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一角布置一个熊猫的家,并请一名老师戴上熊猫头饰扮演熊猫。

  活动组织:

  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启发学生学习故事中的“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引起学生兴趣。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名字叫什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白兔呀!”“因为小白兔有礼貌,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2、熟悉歌曲《礼貌歌》,并学会按节奏拍手,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拍手,”

  3、根据歌曲内容配上简单表演动作,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

  唱“你好,你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快乐无比”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大拇指相向,按节奏两个大拇指互相点一点。

  唱“再见,再见,亲爱的朋友,我们将再见”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相对,两个大拇指互相弯曲,作点头状。

  4、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你好”“再见”礼貌用语的正确用法。

  师:“我们去熊猫家作客吧!”“到了熊猫家我们怎么说?”“我们一起来表演《礼貌歌》给熊猫看吧!”“我们该回家了,跟熊猫说什么?”

  附故事:

  有一天,小白兔到熊猫家去作客,小白兔说:“你好”熊猫请小白兔吃萝卜,小白兔说:“谢谢”于是,小白兔和熊猫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搭积木,做游戏。小白兔要回家了,熊猫拉拉小白兔的手说:“我喜欢和你作朋友!”小白兔向小熊猫招招手说:“再见”就回家了!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与勇敢。

  2、能与同学交流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评价

  教学重点:

  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与勇敢,以及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培养。

  教学难点:

  能与同学交流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了解加拿大作家帕金斯吗?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作者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板书:这是儿子的鱼

  二、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学生读课文。进行正音。找到难于理解的词和重点词,进行学生讲解或教师讲解。

  三、细读课文。

  师:请你读课文简要回答男孩在钓王鲑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画出描写男孩的句子。

  生:学生读书画出重点句子。

  师: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

  师:课文中的父亲看到他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你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与小组同学交流。

  读课文,想想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浏览课文

  1、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我拉锯战的→我拉锯战的→我与鱼周旋的→我拉锯战的→我捕鱼成功的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3、问题探究

  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作业布置:

  搜集帕金斯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这是儿子的鱼

  儿子:坚韧与勇敢

  父亲:严格要求与培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这是儿子的鱼》文本解读

  《这是儿子的鱼》一文讲述了我在一次钓鱼中,被周围一对父子吸引。孩子非常幸运,钓到了一条王鲑。可是王鲑体型硕大,试图挣脱鱼钩。在孩子与王鲑挣扎、搏斗的过程中,我十分着急,我的朋友保罗甚至想要上前去帮助孩子。可是父亲却一直没有做出帮忙的意图,甚至制止了我们的帮助。在孩子顽强拼搏下,最终战胜了王鲑。当孩子艰难地抱着战利品走回岸边时,父亲依然没有帮助他,只是给了他一根草绳,把鱼栓好。可是当我和保罗想要去称鱼时,父亲却让我们去问孩子,因为那是他的鱼。父亲看似残忍的态度,其实是对我的无限信任与鼓舞。正因为父亲的信任与鼓舞,我最终才能战胜王鲑。

  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情节较为简单。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紧凑,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紧张,因此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上并不是十分困难,反而会更容易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尽管多数学生已经预习过,这种猜想依然可以将他们带入到课堂的氛围中,引起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注意。

  在讲述中,应该抓住文中的几条线索。一条是王鲑,从它开始被男孩的鱼钩钩住,到它“渐渐到布满旋涡的下游深水区边缘”,到“猛地向下游蹿去”,到“离深水区越来越近”,到突然改变方向“蹿入灌木丛”。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鲑的挣扎是十分激烈的,换做是常人都很难轻易将它抓住。可小男孩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冷静地进行拉锯战”,到“支持不住,双臂发抖”,到“突然,孩子不见了”,到“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到“往前一扑,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到最后“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王鲑挣扎的十分凶猛,但是小男孩依然冷静、沉着、勇敢地与它抗争。直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战胜了它,才能够骄傲而自豪地享受着自己的战利品。在这整个斗争的过程中,一直作为旁观者的我和父亲,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我一直提心吊胆,试图去帮助男孩。而父亲虽然一开始“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当我们试图帮助时,父亲却制止了我们。当孩子钻入灌木丛时,保罗都已经跟了过去,可父亲依然只是在“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这里能看出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担心,更多的还是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与鼓舞。直到最后,儿子战胜了王鲑,父亲依然没有过多的表扬,只是给了他一根草绳,将鱼绑起来。然而,当人们向父亲询问能否称鱼时,父亲却满是骄傲与自豪的说出“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从我与父亲的明显对比,更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与自豪,也正是如此,最终才造就了儿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整篇课文这几条线交织在一起。在学习时让学生整理出王鲑与儿子的战斗变化即可。对父亲的做法,需要加以引导,还不能让学生完全自主发现。通过引导,最终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一直没有去救助自己的儿子。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欧阳海。板书课题:“壮丽的青春”。

  你对欧阳海有那些认识呢?说说你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读懂,有信心吗?你们准备怎么读懂?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大家互相启发。

  请同学们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出示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2.自由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遇险 排险 牺牲)

  3. 边读边在你的头脑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面。

  4. 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弄懂课文内容中你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采取有感情的读、说体会等方式汇报自己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 出示有关句子:

  情况万分危急(出示有关句子:列车驶近了……死活不动……就要发生……越逼越近……)

  你从那些字词中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读读,谈谈你的感受。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

  2. 欧阳害挺身而出(出示有关句子:箭步飞身……抢……脸不变色……心不跳……推出……)

  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 一场惨祸就这样避免了,可是我们的战士欧阳海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你对欧阳海的崇敬之情,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假如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说一说。

  交流、评价学生所说的内容。

  现在就在欧阳海牺牲的地方有一尊他的塑像,要是你来写塑像的介绍,你会怎么写?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鼓励。

  四、总结拓展

  1、在紧急关头欧阳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来牺牲自己解救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你明白为什么说是“壮丽的青春”?请你来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感受欧阳海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2、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我们对欧阳海又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再让我们来读欧阳海的那句话——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读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请你说一说。

  交流学生感受。

  3、同学们,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饱含激情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五、作业

  1、 把英雄欧阳海、雷宏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 抄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6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优美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草。

  5、师:老师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看第二题:按结构、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高兴。

  二、学习诗歌,理解感悟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根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生提问。

  3)师:老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这一部分写了小草什么特点?回答、板书:索取很少。

  2)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行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喜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勇敢坚强。让我将小草的喜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游戏中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难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高洪波的录像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高洪波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理解深刻的句子作批注。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词语

  本课中用了很多成语,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请你从中找出描写战斗性强的词读一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2.简介作者高洪波,看多媒体课件,从这些词语中你能看出小作者有怎样特点。

  3.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三、梳理文章的脉络

  根据提纲把文章分成下面几部分。

  1.陀螺的名字

  2.陀螺制作方法

  3.陀螺的玩法

  4.“我”制陀螺

  5.叔叔送“我”陀螺

  6.陀螺给“我”带来欢乐和自豪

  7.明事理

  四、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识记。

  板书设计:

  陀螺

  毫无怨言??重整旗鼓

  不甘人后??好胜心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你能找到描写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的文字吗?

  (1)“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一修辞手法)

  (2)“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幸福得感觉有点不真实)

  (3)“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极度的兴奋)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突出陀螺的丑,不伦不类,士气也大受挫折)

  (5)“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3.你们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吗?(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文字,分别读出懊恼、自豪的语气。)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5.小结:一个不起眼的小陀螺主宰了“我”童年的忧伤与欢乐。与它相伴,“我”的童年生活无比精彩。

  三、朗读句子,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1.用成语进行描写,生动。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注意刻画人物的心情。

  四、 谈谈文后的体会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写的是陀螺,更像是说谁呢?谈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陀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不能只看外表

  教学反思: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8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教学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例3时,直接出示两组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因数变化了吗?积变化了吗?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猜想的?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感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创设猜想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2.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规律从现象上升到文字表达。在此基础上,及时举例验证,强化规律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破了思维和认知的障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校组织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学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200盒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生3:积也扩大了。

  3.揭示课题。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例题算式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3)请学生说说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9

  一、导入

  二、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文中快速找出妈妈说的三段话,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她为什么这么做?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7、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父亲在三次接到儿子的金币时的反应。回答问题:“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的反应和第一次一样?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老人的行为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三、总结

  老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或是读完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0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关气象的谚语。

  2、鼓励学生读地名小诗。

  3、正确流利地熟读三句名言,背诵名言。

  4、通过读诗《根》,体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5、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6、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鼓励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习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启发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2、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信、自强。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名言。

  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第一课时

  一、交流。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见解。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

  5、延伸: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气象的谚语。

  二、读一读。

  1、出示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经过的省市。

  2、学生试读。

  3、查阅资料,了解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集体交流相对应的省市的全称。

  6、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想想意思。

  2、说说你读了名言受到的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举例说什么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等等。

  4、指导学生练写,注意标点符号。

  5、评价练写情况。

  6、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7、检查背诵情况。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1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

  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5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2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ta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来自网!

  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教材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在编排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如何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会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操作纸。

  学具:自己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同学们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统计,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笑笑他们栽蒜苗的情况如何?〔板书课题:栽蒜苗(二)〕

  课件出示笑笑他们记录得到的数据。(P97页统计表)

  师:笑笑和同学们一样,也栽了一些蒜苗,每隔3天观察一次,你能帮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同学在附页111页的格子图上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1)比较折中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相同。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高度。(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2)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①估计这颗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②预测这颗蒜苗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

  (1)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讲解画图方法)

  (4)请拿出你的蒜苗生长记录读给大家听听。

  (5)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在111页的格子图中完成)

  (6)根据你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怎样?

  3、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快?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慢?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尝试练习

  师:有关蒜苗生长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其它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P9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栽的蒜苗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P98~99页“练一练“第2、3题。

  2、课外延伸:调查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折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编织美丽》是一节创编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富有诗情画意。《编织美丽》是一堂手工制作课,是儿童工艺美术教学的传统课题之一,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采用编织过程中装饰的最基本技法,感受用废旧塑料瓶经过学生搓出的纸绳材料而编织成的有趣作品。

  本课基本编织要求是学习创造美的方法,力求精致美观。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时代要求。这一课最重要的不是只让学生掌握装饰方法,通过学习民间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美装点生活,用所学知识、技能创造美。

  学情分析:

  《编织美丽》一课里,编织过程中的装饰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设计出更精致美观的作品就比较困难了。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认真观察精美作品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掌握装饰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作作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难题。与此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教学内容:

  我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的美术技能基础及年龄发展特点创编《编织美丽》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演示—启发点播—归纳拓展”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饱含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探索意识,在欣赏中感受美,在观察分析中拓宽视野,启发、拓宽学生的创作空间,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到成果喜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美术学习发展水平,利于学生进行艺术创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1、通过编织基本技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编织的基本技法制作一件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作品中了解编织的作用,在欣赏中感受编织装点生活之美,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2、在观察分析、实践体验中掌握装饰方法。

  3、在欣赏中开阔视野,拓宽创新思路,在合作体验中用废旧材料创造美,在评价中鉴赏美。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间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编织装饰制作方法、技能。

  教学难点:作品力求精致美观。

  教学过程

  (环节、层次清晰完整;重难点突出,设计详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品导入:(出示编织作品事物)

  1、同学们,前一段我们一直在进行编织,这些作品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介绍)

  生:……很漂亮!

  (1)例如:《台灯》可以帮照明、储物盒能帮我们收纳东西、花瓶可以装饰环境。这些作品不仅外表美观,同时还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呢。(板书:美观实用)

  (2)编织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看!(出示图片)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增添了色彩,装点了生活。(板书:装点生活)

  (3)同学们这些编织作品都是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还非常环保呢!

  (设计意图:教师事先出示实物作品及学生制作作品等实物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构成的形式美感,感受编织作品的作用,不仅外表美观还具有生活实用价值,既美观又实用,接着欣赏以生活中的编织物品,让学生了解编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装点了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美。)

  三、讲授新课

  那同学们,在编织的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困惑呢?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发现问题:

  1、绳子搓的过程中有开的现象。(解决了吗?你们小组是怎样解决的?谁来帮他们解决)

  2 、在盘的过程中有缝隙(怎样解决的)

  解决问题:盘的过程中绳子在接的过程中一种剪掉细头,另一种细头部分靠前点在粘。

  3、脏了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装饰、什么材质?学生说说)

  教师演示:

  关键是同学们在摸胶的时候小手碰上胶了,手上黏糊糊的特别容易脏。一个办法是粘时如左手压住绳子,右手缠绕,右手的其中一个指头压住绳子,右手的大拇指就可以向上推绳使其粘匀。另一办法是在脏的基础上修改弥补不足之处,什么地方脏,什么地方没盘好,我就对其进行装饰,(用什么方法装饰、什么材质)不仅起到整体修饰美观还能弥补不足之处。使我们的作品锦上添花,让它变得更美丽!

  小结:在实践活动中让我们收获了技能操作中的`新经验。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好掌握装饰方法,使作品更精致美观,教师起到点播引导作用,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体现我校时空探索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四、艺术实践

  1、作业要求:今天我们的作业要求,把我们的作品装饰的更美丽!

  2、温馨提示:(大屏幕出示)1、小组合作声音要轻。2、搓、盘、粘的过程要耐心、细致,团结互助。3、 作品力求作品精致美观 。 4、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艺术辅导: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团结互助。

  (设计意图:明确此课任务及操作要求。学生作业可采用小组合作制作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学会

  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体现本教研组研究专题在实践操作中构建尚美课堂,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美。)

  五、佳作赏评

  这两排是同学们新做的作品,你喜欢哪件作品呢?为什么?

  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美观 实用、编织美丽)

  小结: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完成作品既美观又实用,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快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作业评价,不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鉴赏美,陶冶了性情,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

  六、 拓展提升

  1、编织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不同地区 形成了 不同特色的 地方编织,你们想不想了解?(出示图片)

  工艺非常有名的有:浙江湖州的竹编,福建、广东的藤编,陕西蒲草编织,都是纯天然、非常环保的。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中国结

  师:中国结有什么寓意呢?

  生:象征吉祥、美好的祝愿、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师:不同的结有不同含义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老师带来的这个礼物祝愿我们在座的同学和每

  位老师一生幸福、平安、健康。

  (板书:美好情感)

  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美丽,装点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编织的一些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勤于动手,用灵巧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欣赏中不断提高。最后教师送祝福,感悟编织表情达意的情感之美,感受编织不仅造型美、色彩美同时他还具有深刻寓意寄托人们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

  编 织 美 丽

  美 观 实 用

  装 点 生 活

  美 好 情 感

【小学四年级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02-03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07-28

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08-15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03-25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2-24

小学四年级上册体育教案03-0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03-20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