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8-09 02:55:08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二)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教师: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利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天天吃饭,那么生米是如何变成熟饭的?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当然,节能降耗还有很多途径,如改烧煤为用电就是其中之一。教师:提到用电,同学们知道电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3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4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6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9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势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③赞许式评价。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

  二、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

  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其中同学们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的意见至今记忆犹新,“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再有,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较准吗?你纪律不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换位思想呢?老师、同学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着你的捷报早日传来。”“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别给咱班拉分”……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记得在学完杠杆的应用,他拿来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问:“这些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杠杆?”“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点、动力、阻力,画力臂。”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总而言之,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本着这个原则,激励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那么你就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11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教案15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5-01

初中物理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8-28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07-30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2-29

初中物理教案合集15篇08-13

初中物理教案集锦15篇08-15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速度变化快慢02-18

物理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