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池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池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xx》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池上》教案2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
《池上》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登池上楼》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过着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图,又恰逢权贵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政治失意的时候,想当大官当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高不成,低不就,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
生:悲哀,郁闷,纠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来感受诗人的心境。【板书:标题】这一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生:地点——池上楼,事件——登楼
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诗人登楼会做什么呢?
生:吟诗,喝酒,聚会,抒情,看风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初读正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多媒体投影)【提醒学生注音、难解的字义要标划、作笔记】
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速度稍微快了点,语调舒缓是读诗的基本原则,诗歌的朗诵还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和感情的把握。现在由老师诵读一遍。
生:(鼓掌)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我掌声呢?
生:有节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师:同学们从朗读中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生:忧郁、感伤、
生:郁闷、低沉、悲凉
师:这样看来,这首诗是有抒情的诗句,除此外,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分别找出诗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意见。
生:我找到了写景诗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师:同学们认为这四句都是写景的吗?
生:不是,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这两句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接下来请朗读抒情的诗句。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生: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生: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诗写什么内容?
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反而被贬到永嘉当太守,如今疾病缠身守着空荡荡的园林。
生:这两句诗是叙事。
师:大家结合幻灯投影分别朗读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生:(集体朗读)
师:现在分两大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一组讨论: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你最欣赏哪些诗句?请畅谈你的理解。第二组讨论:这首诗抒情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前后有什么特点?请畅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
师:现在请第一组的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
生: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青草、园柳、鸣禽等景物,这些由冬天转向春天的景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最欣赏的诗句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写出了春天一派生机、生意盎然的景象。“生”让诗人觉得生活很有希望。清脆的鸟鸣声让人心情舒畅。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的心情由悲而喜。
生:我欣赏的诗句是“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放眼望去,波涛汹涌,崇山峻岭,视野开阔。
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俯仰高低,“飞鸿”有鸿鹄之志,展翅翱翔喻指诗人的雄心壮志。
师:季节变化、对比。接下来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抒情诗句讨论的结果。
生:诗人悲伤的情怀。“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诗人内心感到惭愧。
生:“进德智所拙”,诗人官场失意。“退耕力不任”,诗人不甘心退回耕种,;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心情悲伤。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写出了诗人由归隐之情。“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隐居的日子会孤独,日子难过。
师:陶渊明归隐时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十分惬意、愉悦。
生:谢灵运却是孤独、寂寞的。
师:这是由于诗人的出生背景所决定。(多媒体投影)
生:归隐的日子会无聊、枯燥无味。
生:“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诗人摆脱了烦恼,摆脱了矛盾的困境,选择了隐居,遁世无闷。
师: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得以解脱,“遁世无闷”!坚守节操岂止是古人能够做到的,诗人的情绪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这大约半年后,谢灵运终于以疾病为由,辞职归隐于故乡始宁的祖居。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刚才分析的写景与抒情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生:景物描写由冬天向春天转变,观察角度是变化的。
生:诗人的感情由悲而喜,又由喜而悲,最后由悲而无闷。
师:写景与抒情交替进行,诗人触景伤情,情随景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多媒体投影)
师:现在请同学来整理一下整首诗的思路。
生:诗人由眼前的潜虬、飞鸿生发了进退两难的伤感之情,又因春天之景而感到欣喜,接着又因归隐的独居、离群而伤感,后遁世无闷。
生:诗人触景生情,情随境迁。
师:这是山水诗人最大的写作特色,将情感融入景物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这一赏析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整首诗的感情理解比较透彻,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注意把握诗歌感情变化
生:(配乐朗诵)
师: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反复朗诵,收集并鉴赏谢灵运的诗作,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登池上楼》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差别(chā)灞涘(sì)澄江(chénɡ) B.飞甍(ménɡ)潜虬(qiú)豳歌(bīn)
C.流霰(xiàn)岖嵚(qīn)拎包(līnɡ) D.褰开(qiān)参差(cī)蹇马(jiǎn)
C项中”拎”应读”līn”。
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薄霄元宵九霄云外B.栖川栖息哂笑不止
C.衾枕沈阳饮鸠止渴D.时髦髡刑鬓发斑白
C项,”鸠”应为”鸩”。
C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霄愧云浮云浮:指浮云。
B.卧疴对空林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C.池塘生春草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
D.去矣方滞淫滞淫:久留。
A项,”云浮”应为”高飞的鸿鸟”。
A
4.有关诗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
B.”参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
C.”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
D.”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能够不变心呢?
D项,”谁能够不变心”应改为”谁的黑头
《池上》教案4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白居易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池上》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教案6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池上》教案7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池上》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案】相关文章:
《池上》教案01-01
《池上》教案07-11
《池上》教案优秀02-27
《池上》教案优秀[热]04-23
《池上》教学反思06-13
池上教学反思12-20
《池上》的课后教学反思11-13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10-07
池上教学反思14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