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3-02-17 09:36:4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泉声,(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音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引读:(看到的)过了寒翠桥,进山一看,草丰林茂,有时几股泉水,愈往上走,湿漉漉的绿叶。直至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

  2、听(点击播放清纯悦耳、安祥厚重、欢快活泼)

  引说: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三个词语);对、好、听得很仔细。

  过渡: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

  3、(点击出现画面,看一看)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带感情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好吗?(希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意会实现的。(带摄拍)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4、过渡:这浓浓的绿意,这淙淙的泉声,使我们留连忘返。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像她那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三)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引读)借宿。

  (点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

  (1)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

  (2)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

  (3)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过渡: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

  1、(点击第四个按钮)配音范读

  你聆听到怎样的泉声?(找出一组词: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贴板书)

  过渡:这忽高忽低、忽急急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泉声不禁使我们想起漫步山间的所见所闻。(语调低)

  2、(点击看一看)

  3、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可以开始了吗?

  5、哪一组先来?读得怎么样?(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范读,指原先组读)(好的不评)其他组呢?还有吗?

  边小结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化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6、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辨识、品味(点击听一听):齐读第四自然段。

  7、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辨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8、你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自由说,评价。注意:点出泉声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相媲美了!真形象!很生动!真令人陶醉!美极了!是呀,没有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如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点击最后一个按钮)

  1、浓密的树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

  是清泉滋润着

  是清泉蕴育出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3、总结:短短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指说)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停留)

  板书:

  轻柔忽高忽低

  清脆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忽扬忽抑

小学五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4、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小学五年级教案3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小学五年级教案4

  设计说明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上课伊始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位置时,由于标准不同,说法也不同。由此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中提升。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用到两个数据,懂得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初步掌握数对的`有关知识,逐步形成知识技能。

  3.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在应用环节,更加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设置几个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位置的小题,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述各个点的位置,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实现技能上由数对到点的质的飞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铺垫质疑,明确课题

  1.旧知铺垫。

  同学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她)坐在什么位置?

  (我的好朋友是xxx,他坐在……学生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时,可能会说:他(她)坐在“第x组第x个”“第x排第x个”或他(她)坐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教师给予评价)

  2.引出课题。

  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更准确、更简洁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共4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得到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特点: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所以欣赏漫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漫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强调观察时关注细节。(板书: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板书:展开联想)

  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画面。看图,读“假文盲”这个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假文盲”们为什么这么冷漠?他们为什么要站在母子上车处?你觉得这幅漫画是在讽刺什么现象?(提示:这群“假文盲”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

  总结:文盲固然可怕,但“假文盲”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是“真自私”!社会上某些人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这就是画家给我们的警示,也是我们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作文。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命题。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当堂习作,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1、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同桌交换阅读习作,互相评改。

  3、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4、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漫画的启示

  仔细观察

  ↓

  展开联想

  ↓

  联系生活

  编故事——记叙文

  谈感受——议论文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喜欢漫画的心理特点,将了解漫画、欣赏漫画与撰写漫画作文结合在一起,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漫画作文的写作步骤:第一步,看漫画,定角度;第二步,联现实,想寓意;第三步,述画面,评价值。

小学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的:

  1、 学习用彩泥塑浮雕人像、风景、茶壶造型设计。

  2、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制作的能力和泥塑的兴趣。

  重点:泥塑浮雕、造型设计的有关知识了解。

  难点:泥塑方法(特别是浮雕)的掌握、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 浮雕介绍——按表现凸出的不同,分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三类。

  浮雕应用范围:纪念碑表现英雄业绩等,建筑物、家具装饰、制作壁挂等等。

  2、 回顾人物脸部表情学习的要点:头型、发型、五官位置(表情),引导学生应用到人像浮雕上。

  3、 制作(工具应用)示范,每个步骤讲解,学生跟做。

  4、 要点讲解:

  A、 基本形——头部外型

  B、 头发塑造

  C、 脸部表情——眼、鼻、嘴、耳特点

  D、 仔细整改、完成作品

  5、 生具体制作,巡视指导、作品评析。

  6、 浮雕风景制作方法分析,布置浮雕风景作业。

  第二教时:

  1、 课本范例欣赏,分析茶壶造型,启发:如何把已学的浮雕方法应用到壶面图案、花纹装饰上去?总结、归纳。

  2、 让学生说说茶壶的特征、结构,概括度板出:壶身、壶盖(只)壶嘴、壶柄。

  提问:壶嘴为什么要高于壶口?

  3、 实际制作示范。

  4、 学生设计、制作、巡视指导、重点反复提示。

  5、 作品赏析、评比。

  教学目的:

  1、 学习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 培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重点:平面构成概念的理解,构成的方法掌握。

  难点:平面构成的抽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通过对 “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资料);

  2、维也纳简介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维也纳:

  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

  (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图片课件,配音乐《杜鹃圆舞曲》)

  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生读课题。

  二、走近维也纳:

  1.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冯骥才。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刷子李》《珍珠鸟》《花的勇气》。今天我们就跟着他一同去认识维也纳,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的美,好不好?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

  尽量 尽快 撩动 巢穴

  丰富而不重复 深沉而持久 清脆而透彻 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 宁静又精致

  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幻灯):维也纳 。

  师: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大家所有的想法,请找一找,划下来。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齐读)

  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 ?)

  三、感受维也纳:

  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2.(配乐)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预设一: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

  B 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 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二:

  (幻灯)“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你想对大黑狗说什么?连大黑狗的心情也如此愉悦,足以说明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预设三:

  (幻灯)“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1.师:在维也纳,各种风格的教堂错落其间,使这座城市又增添了浓厚庄重的色彩,假如这些钟声响起,伴着鸟鸣,这不正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吗?

  2.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读出不同的层次的钟声。

  3.在这样亲切、温馨的清晨,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什么呢?

  4.师引读: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四:

  (幻灯)“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1.师:为什么要做成三角钢琴的样子呢?(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2.正因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所以维也纳人将音乐与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花赋予了更深的含意。记得在第八单元中,我们走进德国,走进非洲,也感受到了花的绚烂与多姿,但与维也纳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幻灯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中描写花的片段)

  (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非洲)在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

  3.通过对比,谈谈感想吧!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维也纳的花与别处是与众不同的?(学生找出 “别出心裁”理解词义。)

  4.师:是啊!像这样的雕塑造型在维也纳随处可见,(出示图片)维也纳简直就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难怪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五:

  (幻灯)“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

  1.从“冒”你能体会到什么?(惊喜的心情)

  2.指导读相关句子。读出惊喜的语气!

  预设六:

  (幻灯)“人们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

  师:假如是你,也来到这个酒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带着欢快的.语气读句子,边读边让自己也沉浸在这欢悦的气氛当中。

  小结朗读优美片段,感受维也纳处处都充满音乐的气息.

  四、享受维也纳:

  1.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师激情引读:

  (舒缓地)正因为在维也纳,连小动物都那么富有音乐的灵性,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温馨地)正因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是音乐的摇篮,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激情地)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2.(指导朗读)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带着清晨的喜悦,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旅途中那份惊喜,带着我们对维也纳的向往,一起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配乐读课文)

  3.师:学到这里,大家心里有什么冲动,有什么最想说的吗?(结合板书:!)

  4.(幻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五、畅想维也纳:

  1.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2.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维也纳。

小学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聆听不同体裁、形式的《北风吹》感受音乐情境的美,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喜爱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艺术,追求生活的纯洁与美好。

  二、在活动中赏析乐曲的结构、情绪。了解歌剧与其它艺术的异同。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明力。

  三、在欣赏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参与模仿、演唱、创作等活动,体验创作和表示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一、 感受音乐所表示的情景,分析乐曲体裁、结构特点。

  二、能与他人合作、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示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毛女》剧照宣传画、胡子、红绳子、旧帽子等、

  优秀教案:

  本课我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运用现有媒体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超级模仿秀”娱乐节目为导向,贯穿欣赏课始终,通过创设情景、形象模仿、唱腔模仿、创作展示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欣赏学习。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通过场地的安排,营造模仿活动气氛,通过展示同学、教师收集的资料,让同学了解故事的内容、人物、歌剧与其他相关艺术的区别。模仿外形、感受形象。模仿能调动同学积极性,这个环节主要是力求让同学在模仿歌剧人物中初步欣赏乐曲,走近人物、感受形象。赏析作品、体验形象。唱腔模仿赏析歌曲、以情感为线分析歌曲结构特点,熟记主题音乐,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明想像能力。创作表示、才艺展示。这一环节是一个巩固、拓展、延伸的过程。在创作展示过程中引导同学从新角度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扮演,并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和他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五、一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舞蹈,大家想看吗?(教师扮演《白毛女》)

  师:刚刚老师跳舞时的音乐大家有没有听过?他叫什么名字?你知不知道他是选自哪部电影里的音乐。(《白毛女》)

  师:在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电影《白毛女》的资料,哪位同学愿意跟大伙说说你收集的情况。

  同学展示收集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师:老师也在网上、新华书店收集到了《白毛女》中的一些音乐资料,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同时帮教师区分一下,它们都采用了哪些形式来表示歌曲。

  二、模仿外形、感受形象

  师: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大家可能对《白毛女》中的两位主角从形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大家看过“模仿秀”节目没有?想不想今天也来亲身参与、秀上一把。首先进入第一关:形象模仿。请各组选出两位模特,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从外形上模仿一下喜儿、杨白劳。限时3分钟看哪一组模仿得又快又像。

  师:时间到,让我们来看看各组的完成情况。掌声有请我们的模特上场。从他们的这身打扮上你们觉得人物会具有怎样的性格。(同学回答)教师补充:喜儿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而杨白劳则是一个受尽了剥削、很老实的一个农民。请我们的模特们做出几个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

  师:对他们的精彩扮演我们掌声表示感谢。

  三、赏析作品、体验形象

  师:接着进入我们的第二关:唱腔模仿。让我们来听听“原音重现”你可以随着音乐摆动你的身体。(视频欣赏《白毛女》)听完歌曲后你有哪些感受?能不能起来说一说!

  师:轻轻地哼唱第一局部,并发挥你的想象力喜儿会有什么样的表情。(第一局部的音乐)喜是什么样子,大家做一做!是什么事让家境贫穷的喜儿感到了喜悦?盼又是什么样?为什么喜儿那么盼父亲快回来!(担心父亲的安危)

  师:让我们随着乐队的伴奏用我们的声音、表情来读一读有喜有盼的第一局部,体会喜儿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

  师:轻声哼唱每二局部,为这局部取一个你认为恰当的名字。(第二局部音乐)并谈谈你的理由。当喜儿在家盼爹爹回家的时候,大家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父亲杨白劳他在做些什么?让同学进行相应的扮演。

  师:女生跟老师一起表示喜儿在家中的盼,男生由一名扮演较好的男同学带着表示杨白劳在风雪天急急忙忙又躲躲藏藏的回家时的情景。

  师:跟着老师的琴让我们有感情的把这首歌曲完整的唱一唱,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进入第二关唱腔模仿。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能不能轻轻的唱一唱!

  四、创作展示

  师:小朋友们喜儿一家的遭遇让我们十分同情,在黑暗的旧社会地主一手遮天,穷人有冤无处伸,只有默默地接受。可要是换在今天发生这种事情的话,大家帮杨白劳、喜儿出出主意,他们可以采用哪些途径来解决问题。

  大家为他们出了那么多的好消息,这下杨白劳该高高兴兴的回家和喜儿一起过年了。大家觉得他现在的心情应该怎样?(愉快、轻松)假如老师现在用第一局部的音乐来表示杨白劳现在的心情,大家觉得好不好?什么样的的旋律才干表达?可以怎样改、采用哪些形式?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一下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扮演。

  小组展示创作扮演效果

  五、小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老师相信大家对我们国家的民族艺术作品歌剧《白毛女》从内容、情绪、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大家的积极参与让我们看到了大家极强的发明力和想象力。希望大家能把这种发明力和想象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相信你是最棒的。最后让我们伴着熟悉的旋律,高呼我们的口号来结束这堂欣赏课。“参与!我最棒!!耶!!!”

小学五年级教案1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

  2、了解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练习长文短读。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3、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练习长文短读。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资源:

  西部缺水的视频;学生已经积累的描写场景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

  谈话交流,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

  (1)指名读(2)学习生字:“窖”、“储”、“勺”字(3)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朗读

  2、学习多音字,读出长句的节奏美。

  三、长文短读,理清文脉

  1、交流初读感受:课文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

  随机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借用课文语言,畅谈初读感受,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试着用简短的语句说一说。

  3、交流讨论,完成板书。

  4、小结:读着读着,我们将长长的课文读成了三个场景,读成了三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三个场景,在阅读思考中概括归纳,将课文的脉络理得清晰明了,让阅读变得通透。】

  四、感受艰辛,领悟写法

  1、【视频情境】让我们一起走近马朝虎的家乡,走进这个小村庄,来到一个取水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场景的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边思考,边圈画出关键词语。

  3、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随机板书:珍贵

  5、小结:这一自然段中没有出现“艰辛”这个字眼,却用一连串的数量词,让我们处处感受到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这就是马朝虎的独具匠心之处。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清简透彻。视频播放,引向课文情境;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感受语言的质朴和表达力。】

  五、感受快乐,迁移写法

  感受快乐:

  1、将目光聚焦那一场雨。出示相关句子,自由朗读。

  2、那是怎样的一种痛痛快快呀?自由朗读体会。

  3、引导想象,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水的珍贵。

  领悟写法:

  4、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雨中狂欢的氛围的。

  5、讨论交流。

  迁移仿写:

  6、回忆生活中的场景;选择一个场景中最精彩的瞬间仿写片段。

  7、学生练笔,集体评点。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在阅读想象中移情体验,触摸文本的意蕴和情感所在;“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狂欢的氛围的?”促使学生从关注内容转移到自觉关注语言,细细品味、揣摩,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学着迁移运用。】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水(珍贵)

  取水艰辛雨中洗澡勺水消暑

小学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小学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的事应大家商量,知道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

  2、学习一些与大家商量办事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3、增强学生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

  4、具备有事同大家商量的能力,主动发言,学会商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有事大家商量

  一、 创设情景,巧妙导入

  教师向学生公布一个比较武断,未征求学生的意见,不符合多数同学意愿的决定,以引起学生对这一决定的不满。

  1、学生谈感受,道不满原委。

  2、思考:为什么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而不能个人说了算?

  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1、课件出示教材P.28图,并附动画配音。

  师:这些小干部其实很想为大家做些事情,不辜负同学的信任,但他们遇到了难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们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2、讨论:怎样才能做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决定呢?

  3、交流、汇报,总结、提炼。

  (1) 大家共同商量。

  (2) 班委会商量决定。

  (3) 人人参与商量决定。

  (4) 少代会商量决定。 ……

  4、课件动画介绍“少代会”概念及职责。

  三、 商议决定,达成共识

  师:集体的事情不能一人说了算,应该人人做主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1、讨论:你们班在商量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同学不爱发言怎么办呢?

  2、现场采访:(1)在班级商量事情的时候,你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2)你不爱发言的想法是什么?

  3、讨论:怎样让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能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

  4、商议决定,达成共识

  问:大家各有各的意愿和想法,商量时采用什么方法最后做出决定?

  (1) 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2) 班委会讨论做出决定

  (3) 小组长讨论决定

  四、板书设计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

  人人商量共同商量

小学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积累。

  教学难点

  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1)

  我们都喜欢读课外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课外书的?

  板书:找课外书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2)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师总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

  板书: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读别人推荐的书

  5.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①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②思考,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③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出示课件5)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出示课件6)

  ①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②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生读句子,排列句子(出示课件7,8)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师: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6.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书写指导: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用笔要刚劲有力,学习欧阳询在点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尽量把字写得平整端庄。

  7.日积月累

  学习《观书有感》两首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读这两首诗。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0)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出示课件11)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出示课件12)

  (4)学生读读背背。

  (5)当堂测试背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写一件童年的趣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师生共同回忆童年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 师生共同探讨怎样写好一件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童年中发生的趣事。

  抽两个同学进行“斗牛”比赛。

  (刚才两位同学的斗牛比赛好玩吗?有趣吗?)

  (同学们在童年中一定也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情,能说说吗?)

  (现在同学们选取在你印象最深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本小组互相说说,行吗?)

  (小组互相说说。)

  (抽同学汇报。)

  二 了解习作内容和要求。

  ( 我们刚才只是把事情大略的说了一下,今天我们还要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读书,了解有关本次作文内容和要求。(同学自渎)

  (抽同学回答本次习作内容和要求。)

  教师归纳总结:

  (童年 有趣 事)

  三 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怎样写好一件事情:

  (写事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把事情写完整具体。那么,一件完整的'事情一般要有哪些要素呢?) (抽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出示:(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现在根据事情的六要素,你能把你所要写的事情说具体一些吗?)

  (抽同学具体的说说自己所要写的事情)

  (同学们能够根据六要素把事情说具体,那么写的时候重点应该写好哪个部分?)(经过)

  ( 从作文要求来看,事情经过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特点?)(有趣)

  (你要写的事情有趣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争取尽可能的把事情的有趣部分说出来。)

  (小组互相说说。)

  (同学汇报。)

  (同学们找的事情都很有趣,我们怎样把事情写得有趣呢? 现在同学们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比较一下谁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图片,并附加作文语段。

  ( 哪一段话把事情写得有趣呢?说说第二段好在什么地方?)(因为第二段写得详细,中间有人物的动作 语言 心理描写)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怎样把一件事情写得有趣:

  (要把事情写得有趣,不是光有“有趣”两个字就行了,而是要把有趣的地方详详细细的写下来,其中应该有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等描写)(出示总结部分)

  四 教师总结作文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小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02-24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02-1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3-2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1-18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02-15

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案03-08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8-05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