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20 14:41:19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出发,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代表字母。

  2、理解半径、圆心、直径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3、能够探索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来认识圆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媒体展示图片)师: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奥运会会徽,它是由五个圆组成的)

  2、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圆吗?你在哪里发现过圆呢?(出示图片)

  3、辨别图形:找一找

  上述图形中哪些是圆呢?交流讨论。

  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学会了今天的本领后我们再来看看究竟同学们的回答正不正确。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探究尝试

  (一)尝试画圆

  (材料:塑料杯、圆规)师:同学们,有没有画过圆?每人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东西任取一样,画一个圆。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画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徒手画圆,还可以按照一些材料的轮廓来画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圆规来画圆。那么那种画圆的方法能画出最标准的圆呢?(圆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圆规来画出标准的圆。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1、介绍圆规的结构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先请同学自己在纸上画画看圆,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交流画法: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圈

  3、师:请同学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小圆。交流画法: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点,然后将圆规上有针的一头放在点上,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控制得小一点,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在画圆前在纸上画出的点,我们给它一个名称为圆心,还可以用字母“O”来表示。

  再请同学分别在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画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揭示:圆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圆的位置不同。)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师:请同学在纸中央刚才画小圆的相同位置上画一个比小圆大一点的圆。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画圆的圆心应该和刚才画的小圆的圆心?相同。

  交流画法,说说有什么不同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同了,圆心是相同位置的,半径是不同长度的。)

  小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正好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将这段距离称为半径,用r来表示。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观察一下,圆的半径一共有几条?你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笔画出来吗?(半径有无数条,而且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5、师:请同学在刚才画的圆上画一条最长的线,看看这样画才能使得画的线是最长的.呢?

  (当线经过圆心时,所得到的线是最长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条线除了经过圆心,它的长度上有什么特点?(是半径的两倍)

  小结:我们将这样的经过圆心,且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的线段称为直径,用“l”表示。

  6、师:我们学习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知道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现在请同学运用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三)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媒体出示图片)我们也来试一试,用圆来画出美丽的图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 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00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较大,求其近似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进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将187500000,211600000两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都约等于2亿,哪一个数看成2亿,误差较小?

  分析:所谓误差小,就是指哪个数离2亿更接近,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出它们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分别求出两数的差,比较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阅读

  延续四百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四、教材简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书本第43—4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三角尺

  总课时:

  28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形成表象

  1、教师出示生活情境图,提问: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平行四边形)你能找到吗?

  指名学生指一指,课件演示。

  2、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小组合作,制作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在小组学具袋中,任选一种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完之后,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制作方法?

  汇报交流(让学生依次在投影上演示,并介绍制作过程)

  2、对比猜测平行四边形特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谁来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或板贴(并在后面打“?”)

  3、小组探究,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的猜测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一方面平行四边形角的特点。(教师同时板贴将学生的猜测进行归类)那么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想办法验证黑板上的一点或几点猜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总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4、判断巩固:想想做做第1题,并让学生说说第二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认识底、高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提出:你能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间的距离吗?拿出手中的作业纸,先用虚线画出表示这组对边距离的线段,再测量。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教师指导明确“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指出这条垂直线段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这是它的底。标出高和底。

  2、教师平移此线段,提问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底上的高?有多少条?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它的底呢?打开书44页自学例题中的内容。

  指名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4、出示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在书上完成。

  汇报后,师指最后一个图形的另外一组底,提问:如果以这条边作底,这个还是它的高吗?为什么?

  师小结:平行四边形有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

  5、完成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说说做平行四边形的高需要注意些什么?(底和高要对应,高画成虚线,画上直角标记)

  问:这节课咱们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关于平行四边形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三、实践体验,深化特性

  1、想想做做4。师:你能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部分,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剪拼的。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剪的?谁来看着这个长方形,说说它的特征是什么?

  2、想想做做6。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下面我们再做个游戏,让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想玩吗?

  出示想想做做6的几个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操作,最后小组里观察讨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出示集合图,指出: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看做一个整体的话,长方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小结。

  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演示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什么没有改变?指出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请同学看书上P45页“你知道吗?”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大家课后做个有心人,搜集相关的资料吧。

  四、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现象。 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挂图、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相交、平行

  1.认识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

  (出示一根直的铁丝,直插在一张画有一条直线的纸上)

  师:我们把这根铁丝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你们观察这条直线和纸上画的直线是什么关系?

  2、出示例题图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一张照片。说说这些照片上的场景,分别在哪里见到过?

  (2)让学生找出照片中标出的红线和蓝线。

  板书在黑板上,问:这些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

  3、出示不相交的两组线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延长两条直线,看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以延长)(同桌互相说说)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呢?如果没有这句话对吗?举反例说明。)

  4、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互相平行的线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平行的两条直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

  5、练习巩固平行、相交的概念

  ①想想做做的第1题。在图中找出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

  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问:这样的一组直线也是相交吗?

  没有交点怎么也是相交呢?如果相交,交点在哪里?

  找出它们的交点。

  ②想想做做的第2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照着样子对折两次,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想想做做的第3题

  要求学生找出平面图形中平行的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平面图形里个有几组相互平行的线段。

  6、自主探索,学会平行线

  a) 你能作出一组平行线吗?

  用小棒、方格本或其他工具做一组平行线。最后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完善各自做的平行线。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把不同的平行线进行展示。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1)让学生想办法,怎么画出已知直线的的平行线。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当学生平移三角尺不稳定时,再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使三角尺不移动?

  b) 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是怎样画平行线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两把尺要紧靠,直尺不能动。)

  (a)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b)用直尺的一边与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重合;(c)平移三角尺后画出另一条直线。

  ⑵教师示范画一组平行线。

  回忆画平行线的方法:a画线b靠近(边)c平移d画线

  ⑶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画一组平行线。

  ⑷教学“试一试”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你能画出多少组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⑸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够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难点:体会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平方千米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谁来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一些图片(呈现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和杭州西湖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方千米”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一般用于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教学例2。

  (1)谈话:同学们,猜测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说明: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引导: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呢?又有多少公顷呢?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1)出示教材第35页天安门广场图片。

  (2)天安门广场同学们都熟悉,它的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万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3)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想像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教材第35页“做一做”。

  想一想、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教材“练习六”第5题。

  先独立填写,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强调填写的单位要与事实相符合。

  2、教材“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种换算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材“练习六”第7题。

  可以用计算器算一算,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六”第8题。

  同桌两人合作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5、教材第35页“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

  6、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六”第9题查资料。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2.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1)让学生仔细观察算盘并用手摸一摸算盘的各部分,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的、摸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资源简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观察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右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经验。本节课主要观察由4—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体会所观察到的对象的空间特征。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总体设计意图:

  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导入——探索——迁移——应用”的顺序进行设计。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以灵活多样的问题方式,启发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学习观察物体,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联系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探寻不同的摆法,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出示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叙述:你能动手摆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动手摆出图形。

  叙述:请同学说说怎样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的物体。(学生演示,板书:正对平视)

  叙述:我们已经会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简单的物体,今天,我们继续观察物体,看看今天我们要观察的物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1、教学例题

  自学指导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如右图的物体。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先和同桌说说,再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3)如果再添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前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谁来说说看,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适时表扬表现特出的学生。)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借助教具、学具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动手观察、操作、交流想法,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体验学习的兴趣,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空间转换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2、教学“试一试”。

  叙述:如果从上面看到的是,,这4个正方体应该怎样摆?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学生操作后观察,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

  提问:添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上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摆,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也就是摆成了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物体中也能看到相同的视图。

  【设计意图:积累辨认物体平面视图的经验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中教师主动参与操作、研讨活动中去,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引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先摆一摆,再画一画。

  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从前面看到的是

  从右面看到的是

  从上面看到的是

  3、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想一想从前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右面和上面呢?

  4、添一个正方体,使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____种摆放的方法。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有层次、针对地安排学生练习,体现的尤为重要。】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叙述: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不仅要爱观察,还要会观察。

  【课堂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认清规律的本质、理清所学规律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学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对平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数一数。

  活动一: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读出图中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一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像笑笑和淘气那样,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活动二:数小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可能会想:这么多,怎么数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有10个小正方体。5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要求让大家很快看出是100个。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出来的,复习已学过的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

  每小组摆出的100个是一层,让10个小组(如果班上没有那么多学生,教师可以设法补上)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学生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和教师一一开始出示的正方体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

  以一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活动三: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10本同样厚的书,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千页的书有多厚。随后,教师出示小学生敬礼图,让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想像一下一千名学生在操场集会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有多少人,万人体育场有多大。

  仿照上面的例子,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对一千、一万的感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2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3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23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