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式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式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约分,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3.将一个分式化简为最简分式.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约分.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1.2 A);
第二张:例2,(记作3.1.2 B);
第三张:例3,(记作3.1.2 C);
第四张:做一做,(记作3.1.2 D);
第五张:议一议,(记作3.1.2 E);
第六张:随堂练习,(记作3.1.2 F).
教学过程
Ⅰ.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____________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 )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分式的教案3
总体说明:本节共三个课时,它分为分式方程的认知,分式方程的解答,以及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彼此之间由浅入深。是“实际问题——&sh;&sh;分式方程建模&sh;&sh;&sh;——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过程。本章在前面几节陆续介绍了分式,分式的乘除,分式的加减,为本节解分式方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延迟评价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允许学生经过一定时间达到《标准》要求的目标,把评价重点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以及七年级学过解应用题,以及在本章第三节所讲述的分式加减时所引入的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解答。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有初步地了解,具备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问题建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找出问题等量关系的作用。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在本节的教学中仍要注意复习、总结,并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
(3)体会到分式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模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能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描述性定义。
过程与方法:采用的是尝试——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开始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利用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归纳出分式方程的定义。
情感与态度:在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6教学环节:小麦实验田问题——高速公路问题——电脑网络培训问题——捐款问题——管理问题——课时小节。
第一环节 小麦实验田问题
活动内容: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g和15000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g,分别求出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
如果设第一块实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 ,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___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分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作用,设置了这么一个例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努力寻找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在第一问中,同学们七嘴八舌,得到了许多等量关系。1、第一块实验田的
面积=第二块实验田的面积。2、每公顷的产量 。3、第一块实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感觉到每人都能想一点,但都不全。第三问得到也有多种方案。例1、 ,2、 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引导 , , 每步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样帮学生排除了第二种形式。
第二环节 高速公路问题
活动内容: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长路:一条是全长600 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再次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分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设置了这么一个例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努力寻找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这次讨论的声音比第一次要少些,可能感觉比上一题容易。找出的等量关系有(1)600=客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客车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2)480 =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3)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减去客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4)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第三环节 电脑网络培训问题
活动内容:王军同学准备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部分同学参加电脑网络培训,按原定的人数估计共需费用300元。后因人数增加到原定人数的2倍,费用享受了优惠,一共只需要480元,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比原计划少4元,原定的人数是多少?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原定是 人,那么每人平均分摊______________元。
人数增加到原定人数的2倍后,每人平均分摊_________________元。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 由浅入深,出了一道比上题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还是为了训练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这次学生讨论的声音又大了点,找出了如下的等量关系
(1) 实际参加活动的人数=原定人数 。
(2) 原计划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实际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4元。
根据题意:
第四环节 捐款问题 这个题目不要求学生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内容: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活动目的:这次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再借助别人的力量。根据前面几题的练习,看同学们对找等量关系到底掌握了多少。特别关注那些后进生。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教学效果:
这次不允许讨论,学生花的时间比上二题多些。当然有的学生还是反应很快,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花了有5分钟的时间。在这个班,说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第五环节 管理问题
活动内容 :某商场有管理人员40人,销售人员80人,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销售量,商场决定从管理人员中抽调一部分人充实销售部分,使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的人数比为1:4,那么应抽调的管理人员数 满足怎样的方程?
活动目的 :这个例题还是采取独立思考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刚才教师发现上一题做慢,做错的同学。努力引导他们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效果:再次提醒刚才做错的和做的很慢的同学。让他们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我的提醒和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检查的效果来看,比上一次大有进步。
第六环节 课时小节
活动内容 : 对于一个现实问题 找到它的等量关系 建立分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同时注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一定要找到它的等量关系,最好是越多越好。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这个方程不是唯一的,今天的分式方程就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小节最好由同学们讨论,再派代表来叙述。而不是让老师说。教师只是顺势把学生的话进行一个归纳。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数量关系,并用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基本都知道核心是找到等量关系,从而找到它的方程。
布置作业:P87——随堂练习第一题P88——习题3.6——1,2,3
四、教学反思
1、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些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力强的,就要找一些难度大的。学生能力弱的,就要找一些难度小的。还可以因势利导的编一些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不要出一些与实际生活不符的纯理论问题。
2、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多让学生说,帮助学生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多注意困难学生的疑问。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同学的思考。使小组学习更有实效性。
3、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要比列一次方程(组)稍复杂一些。教学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要让你“会”转化为学生“会”。只要学生脑子里有分析这种问题的“意识”这节课才有收获。
分式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分式的教案5
【知识拓展】
分 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化为整式方程.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去分母;二是换元.
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组时整体代换的思想体现得很充分.常见的思路有:取倒数法方程迭加法,换元法等.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如果方程中含有字母表示的已知数,需根据题竞变换条件,实现转化.设未知数而不求解是常见的技巧之一.
例题求解
一、分式方程(组)的解法举例
1.拆项重组解分式方程
【例1】解方程 .
解析 直接去分母太繁琐,左右两边分别通分仍有很复杂的分子.考虑将每一项分拆:如 ,这样可降低计算难度.经检验 为原方程的解.
注 本题中用到两个技巧:一是将分式拆成整式加另一个分式;二是交换了项,避免通分后分子出现x.这样大大降低了运算量.本讲趣题引路中的问题也属于这种思路.
2.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
【例2】解方程 .
解析 若考虑去分母,运算量过大;分拆也不行,但各分母都是二次三项式,试一试换元法.
解 令x2+ 2x―8=y,原方程可化为
解这个关于y的分式方程得y=9x或y=-5x.
故当y=9x时,x2+2x―8=9x,解得x1=8,x2=―1.
当y=-5x时,x2+2x―8=-5x,解得x3=―8,x4=1.
经检验,上述四解均为原方程的解.
注 当分式方程的结构较复杂且有相同或相近部分时,可通过换元将之简化.
3.形如 结构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形如 的分式方程的解是: , .
【例3】解方程 .
解析 方程左边两项的乘积为1,可考虑化为上述类型的问题求解.
, 均为原方程的解.
4.运用整体代换解分式方程组
【例4】解方程组 .
解析 若用常规思路设法消元,难度极大.注意到每一方程左边分子均为单项式,为什么不试一试倒过来考虑呢?
解 显然x=y=z=0是该方程组的`一组解.
若x、y、z均不为0,取倒数相加得x=y=z=
故原方程组的解为x=y=z=0和x=y=z= .
二、含字母系数分式方程根的讨论
【例5】解关于x的方程 .
解析 去分母化简 为含字母系数的一次方程,须分类讨论.
讨论:(1)当a2-1≠0时
①当a≠0时,原方程解为x= ;
②当a=0时,此时 是增根.
(2) 当a2-1=0时即a= ,此时方程的解为x≠ 的任意数;
综上,当a≠±1且a≠0时,原方程解为x= ;当a=0时,原方程无解,;当a= 时,原方程的解为x≠ 的任意数.
三、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例6】 某商场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安装了一自动扶梯,以均匀的速度向上行驶,一男孩和一女孩同时从自动扶梯上走到二楼(扶梯行驶,两人也走梯).如果两人上梯的速度都是匀速的,每次只跨1级,且男孩每分钟走动的级数是女孩的2倍.已知男孩走了27级到达扶梯顶部,而女孩走了18级到达顶部.
(1)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多少级?
(2)现扶梯近旁有一从二楼下到一楼的楼梯道,台阶的级数与 自动扶梯的级数相等,两个孩子各自到扶梯顶部后按原 速度再下楼梯 ,到楼梯底部再乘自动扶梯上楼(不考虑扶梯与楼梯间的距离).求男孩第一次迫上女孩时走了多少级台阶?
解析 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男孩走27级的时间等于扶梯走了S-27级的时间;女孩走18级的时间等于扶梯走S―18级的时间.
解 (1)设女孩上梯速度为x级/分,自动扶梯的速度为y级/分,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S级,则男孩上梯的速度为2x级/分,且有
解得 S=54.
所以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54级.
(2)设男孩第一次追上女孩时走过自动扶梯rn遍,走过楼梯n遍,则女孩走过自动扶梯(m―1)遍、走过楼梯(n―1)遍.
由于两人所走的时间相等,所以有 .
由(1)中可求得y=2x,代人上面方程 化简得6n+m=16.
无论男孩第一次追上女孩是在自动扶梯还是在下楼时,m、n中都一定有一个是正整数,且0≤m―n≤1.
试验知只有 m=3,n= 符合要求.
所以男孩第一次追上女孩时走的级数为3×27+ ×54=198(级).
注 本题求解时设的未知数x、y,只设不求,这种方法在解复杂的应用题时常用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便于解题.
【例7】 (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C卷)编号为1到25的25个弹珠被分放在两个篮子A和B中.15号弹珠在篮子A中,把这个弹珠从篮子A移至篮子B中,这时篮子A中的弹珠号码数的平均数等于原平均数加 ,篮子B中弹珠号码数的平均数也等于原平均数加 .问原来在篮子A中有多少个弹珠?
解析 本题涉及A中原有弹珠,A、B中号码数的平均数,故引入三个未知数.
解 设原来篮子A中有弹珠x个,则篮子B中有弹珠(25-x)个.又记原来A中弹珠号码数的平均数为a,B中弹珠号码数的平均数为b.则由题意得
解得x=9,即原来篮子A中有9个弹珠.
学力训练
(A级)
1.解分式方程 .
2.若关于x的方程 有增根x=1,求k的值.
3.解分式方程 .
4.解方程组 .
5.丙、丁三管齐开,15分钟可注满全池;甲、丁两管齐开,20分钟注满全池.如果四管齐开,需要多少时间可以注满全池?
(B级)
1.关于x的方程 有唯一的解,字母已知数应具备的条件是( )
A. a≠b B.c≠d C.c+d≠0 D.bc+ad≠0
2.某队伍长6km,以每小时5 km的速度行进,通信员骑马从队头到队尾送信,到 队尾后退返回队头,共用了0.5 h,则通信员骑马的速度为每小时 km.
3.某项工作,甲单独作完成的天数为乙、丙合作完成天数的m倍,乙单独作完成的天数为甲、丙合作完成天数的n倍,丙单独作完成的天数为甲、乙合作完成天数的k倍,则 = .
4.m为何值时,关于x、y的方程组: 的解,满足 , ?
5.(天津市中考题)某工程由甲、乙两队合做6天完成,厂 家需付甲、乙两队共8700元;乙、丙两队合做10天完成,厂家需付乙、丙两队共9500元;甲、丙两队合做5天完成全部工程的 ,厂家需付甲、丙两队共5500元.
(1)求甲、乙、丙各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各需多少天?
(2)若工期要求不超过15天完成全部工程,问:由哪队单独完成此项 工程花钱最少?请说明理由.
6.甲、乙二人两次同时在同一粮店购买粮食(假设两次购买的单价不同),甲每次购买粮食100kg,乙每次购买粮食用去100元.设甲、乙两人第一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为x元/kg,第二次单价为y元/kg.
(1)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甲两次购买粮食共需付款 元,乙两次共购买 kg粮食.若甲两次购买粮食的平均单价为每千克Ql元,乙两次购粮的平均单价为每千克Q2元则Q1= ;Q2= .
分式的教案6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 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xx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 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分式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
∴或无解
∴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故
整理,
(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分式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在学完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之一.——行程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行程问题的有关概念和规律,会列分式方程解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2、本节课通过列分式方程解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实际问题分析、概括、总结、解,从而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分式方程解有关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和使用复杂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对于难点,解决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
3.疑点:对于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往往考虑到所解出的答案是否和题意相吻合,而认为可以不需要检验.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懂得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应首先检验所求出的方程的解是否是所列分式方程的解,然后考虑所满足方程的解是否与题意相吻合.
教学过程: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理论是先人通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我们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是运用上节课所学过的分式方程解法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上节课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而学习的,所以点出由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观点,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同等重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得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应对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回忆行程问题中的三个量——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路调动到本节课的内容中来,这样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一、新课引入: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解分式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2.在匀速运动过程中,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以前所学过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通过对问题1的复习,使学生对前一节内容得到巩固,对问题2的复习给学生设定一种悬念,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3的复习,使学生对于问题2的悬念有了一种初步的.判断,以便于点题——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对前面三个复习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充分的认识到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再加上适时点题,完全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地集中到教师身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新课讲解:
例1甲、乙二人同时从张庄出发,步行15千米到李庄.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乙早到半小时.二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
分析:
(1)题目中已表明此题是行程问题,实质上是速度、路程、时间三者关系在题中的隐含.
(2)题目中所隐含的等量关系是:甲从张庄到李庄的时间比乙
分式的教案9
教学目标:
学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解方程(学生板演)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学生的板演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检验:将所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若最简公分母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分式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小时,所以 = .
3. 以上的式子,,,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 (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 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 才有意义.
四、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该例题是应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解出字母x的值.还可以利用这道题,不改变分式,只把题目改成“分式无意义”,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式及有关的概念,也为今后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y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分式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2.分式的通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通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分式运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通过实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探求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2.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
2.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
2.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五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3.3.2 A)
第二张:例1,(记作3.3.2 B)
第三张:例2,(记作3.3.2 C)
第四张:例3,(记作3.3.2 D)
第五张:补充练习,(记作3.3.2 E)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对于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必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然后才能运算.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较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异分母的加减法.(出示投影片 3.3.2 A)
分式的教案12
课 题:分式方程的解法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体会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航海”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分式方程组的解的.
2.等式性质有哪些?
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2x1x?1 ??324
(回顾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着重复习去分母的步骤,为学生过渡到分式方程去分母.)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解下列分式方程:10060 ?20?v20?v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 解下列分式方程:480600??45 x2x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并强调检验方程的解.)
2.议一议:解分式方程 110 时,小明的解为5,他的答案正确吗? ?2x?5x?25
(让学生通过解这个方程,并思考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展开讨论,了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
3.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⑴上面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⑵主要步骤有哪些?
四.练习提高
解下列分式方程
(1)343?x5? (2)??4 x?1x2x?33?2x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1.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2.体会了化未知为已知、化分式为整式的转化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本32页习题16.3第1题
七.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的方法找到分式方程的.解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中,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通过创设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分式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下列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讨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分式的教案14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
(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分式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分式的教案】相关文章:
分式教学教案11-22
分式教学反思07-25
分式的乘除教学反思01-05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12-08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02-19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03-26
分式教学反思15篇02-14
分式方程2教学反思06-11
初中数学分式教学设计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