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案1
设计意图
一、选材理由:
本班幼儿是一群 3—4 岁的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从婴班开始,我就非常的喜欢给他们分享和欣赏一些音乐。我发现小班的幼儿不仅仅只是喜欢那些节奏简单、舒缓的音乐。其实对于节奏明朗、欢快,甚至有一些激烈的音乐都是很喜欢的。如果在音乐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声音、节奏起伏较大的乐曲,他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我们班级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的要求我给他们播放不同的音乐,他们喜欢歌唱、能用不同的表情、动作以及和老师、同伴的互动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此,本次的活动我就构架了这样的一次音乐活动。
二、音乐的分析和调整:
本次活动使用的乐曲《草原上的舞会》,选自奥尔夫音乐材料。在刚开始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我将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定为了:初步的感知音乐中的节奏。但很快我又发现了此乐曲的旋律中掺杂着一些鼓声、笑声,节奏过快,不太有利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去感知和掌握。但在音乐中又有一个非常特显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声,小班幼儿对这种特别的音效又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将此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调整为了:能听辨音乐中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并对乐句有初步的感知,但在音乐的一开始就出现了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之间相隔的时间跟后面规律的出现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又不一样,这样就会打乱幼儿倾听特效音,所以,我将前面一开始的特效音和较快的节奏的那段音乐也做了删减。那让幼儿倾听音乐中的特别音效,其实养成小班幼儿在专注力和倾听习惯的'基础。同时,这首乐曲还带有非常浓烈的异域风情旋律和节奏,小朋友们目前很难接触到这种的音乐类型。《指南》中也指出: 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 言”。因此,通过这首乐曲也让幼儿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文化。
三、活动设计思考:
在活动的前期,孩子们也有了一些前期经验:由于我的另一半在非洲工作, 我也有去到非洲,回来后就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非洲的文化,孩子们也对非洲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上,我用了一个非洲的小朋友作为我编排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让他带着我们一起去到非洲草原做客,根据故事的主线我还设计了看动物、吃烤肉、数星星的游戏情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游戏氛围和情景中学习,这些游戏的设计也非常有机的结合到音乐中,让孩子们不但能去感受到音乐中的特效音,还能一直都保持着对活动的兴趣。这些游戏的设计也都是基于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的,比如:烤肉片的环节设计,班级的创游也开展了烧烤的游戏,孩子们知道了怎么去串烤肉片,怎么翻面,撒作料等基本的游戏经验,也对此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就把这个设计到了本次活动的游戏里。在本次活动中,我还有一个主要的设计点是:难点前知。
在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特效音之后,我会用真的口哨声来和孩子们做练 习,然后再让孩子们跟随音乐来倾听特效音,这就是难点前知。它帮助孩子们
降低了活动中要掌握的难点,更好的去达成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
1、 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
2、 能愉快的投入到游戏中,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
重点难点
能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
PPT 图片(非洲小朋友、大草原)、《草原上的舞会》音乐选段、吸管人手一根、
打孔的肉片、红外线笔一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非洲小朋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音乐。
T:图片上的小朋友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是非洲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来迎接我们去他们那里玩,还给我们准备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感受音乐,听特定音
(一)、欣赏音乐
T:刚刚听到了什么有趣的声音呢?(口哨声、哟呼)
小结:刚刚小朋友们听到的口哨声就是非洲小朋友们打招呼的声音,当听到口哨的声音时,就要准备来打招呼说:“哟呼”。
(二)、第一次感受音乐,并引导幼儿听到口哨声后就要说出”哟呼”!
1、T:“我们也来试一试,学习非洲小朋友们打招呼吧!”
难点前知:“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口哨,当我吹起口哨的时候,你们就要说
什么?”“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2、听音乐玩打招呼的游戏。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的是太棒了,大家都已经学会听到口哨声就要说:
“哟呼”的打招呼的方式呢!
(三)、第二次感受音乐,摆动物的造型
1、激发幼儿想象动作的模样,并能大胆的用肢体创意动作的造型。
T:“刚刚我们已经学会了非洲小朋友打招呼了,他很高兴,决定要带我们去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园去看看,你们知道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都有什么动物吗?”
T:“你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吗?”
2、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的动物,并用动作来模仿。
T:“还有什么动物呢?”“你能来模仿一下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3、听音乐摆动物造型。引导幼儿听到口哨声后就要摆出“各种动物造型”
T:“当听到口哨声,小朋友们就要准备摆出动物的造型,你可以摆跟别人不一
样的,自己喜欢的动物造型哟!”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刚刚都能在听到“口哨声”的时候就摆出了不同的动物造型,真的都太棒啦!
(四)、第三次感受音乐,游戏《烤烧烤》。
1、激发幼儿回忆烤肉的步骤
T:“看完了小动物,我的肚子都有点饿了,你们饿了没有?”“瞧,非洲的小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当地最出名的烤肉,但是需要我们自己来烤 哟!”
T:“烧烤要怎么烤啊?”
激发幼儿使用椅子来当烧烤炉
T:“没有炉子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2、 第一次游戏
T:“当听到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刷油、当听到口哨声的时候,我们就要给肉翻面啦!”
3、 第二次游戏
T:“刚刚的肉肉都没有放佐料,不好吃,现在我们要来继续烤。记住,当听到音 乐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刷油,当听到口哨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撒佐料啦!”教师小 结:你们的烧烤都烤的太好吃了,都没有烤糊吧!刚刚我看到了小朋友们都是在 听到口哨声的时候就准备要翻面和撒作料了,你们真是太棒啦!
(五)、游戏《找星星》
T:“吃饱了,我们要去散步啦!哇,你们看天都已经黑了,我们来天上的星星吧!看,到底那颗最亮?”
播放音乐 ,孩子们随着音乐散步,当听到特别音效“口哨声”时,老师就准备用红外线笔,听到“哟呼”的时候,“星星”就出现了。三、 活动结束
T:星星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去睡觉了呢!来跟大家说晚安吧!
在本次的活动中,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别音效。这个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是比较的好,通过难点前知的实行,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比较快
活动反思
的就掌握了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声)。再通过每一个环节中游戏的烘托,孩 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感知到特别音效,而且每一个游戏的设计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非常的感兴趣,全程都保持着对活动的积极性。我的第二个目标是:能愉快的投入到游戏中,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这个环节的目标达成
主要是依靠我的第二个环节,引发幼儿说出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并且能够用肢体来表现动作的形态。在这一环节中,我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想法来创意他们所想的动作。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在说的时候, 只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模仿,有个别害羞的孩子就不愿意来表现自己。为了解放孩子们的天性,我临时就调整成了让孩子们站起来,走着进行动物造型,这样的处理之后,我发现了那些比较害羞和内敛的孩子们也就慢慢的放开了自己。
我的感悟:通过这次的活动,给我体会比较大的就是:虽然老师们在每一堂活动中,都会事先预设很多的内容和孩子们的反应,然后随之而产生了一些预设的环节。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在活动中去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们的表现作出一些及时的调整。我知道其实这还是比较难的,也比较的考验老师的功底。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能力, 让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3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
(1)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脚位:前蹲、后仰。
(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
(3)指名学生上台示范动作——师指导——台上学生带领大家一起跳——全体学生跟音乐齐跳。
3、变化筷子舞节奏。
(1)师:简单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学就会了,现在老师要给筷子舞变个魔术,你们仔细找一找,它变在哪?
(2)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X。
(3)学生说——练习XX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
5、师生合作表演节奏:我邀请你们跟老师合作一下,我来念前面的节奏,你们来念后面红色的节奏,可以吗?
(1)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
(2)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4)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
(5)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
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
4、指导缺点: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
7、师: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拿出筷子,边唱边跳跟你们比一比。师生接龙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师: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
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最高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其实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
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草原》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和图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对蒙古族产生好奇感。乐意随着音乐表演蒙古舞蹈。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蒙古族风情的影像资料。
2、中国地图一张。
3、蒙古音乐舞蹈《小小骑兵》。
活动过程:
1、播放蒙古族影像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⑴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⑵他们穿的衣服是怎样的?他们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
⑶引导幼儿学习一句蒙语,例如:“你好”。
2、分段欣赏,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⑴歌曲欣赏。
⑵欣赏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⑶了解蒙古包。
教师: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图片,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⑴教师(出示食物图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认识酥油、奶酪等。
⑵教师(出示马头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由什么用?
⑶让幼儿欣赏一段马头琴的弹奏的音乐,让幼儿感知马头琴悠扬的琴声。
4、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⑴教师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并贴上标志。
⑵启发并引导讲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师总结。
5、音乐舞蹈:《蒙古舞》。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学习表演简单的蒙古舞蹈。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学习蒙古族舞蹈提、压腕动作,尝试创编、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
2.感受蒙古族风情,增进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跳一跳,草原小骏马。
1.谈话:旅游过的地方。
师:你们去旅游过吗?去过哪里?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个大家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
2.律动:草原小骏马。
(1)播放PPT。提问:这是哪里?怎么去?你们会骑马吗?怎么骑?
(2)播放音乐。
(3)师:这一次音乐有变化了,马儿有时跑得快,有时会跑得慢,仔细听音乐!
二、学一学,快乐挤奶舞。
1.欣赏蒙古风光片。
师:我们来到了草原的深处,一起看看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2.学习提、压腕动作。
(1)尝试自己做动作。
(2)老师示范挤奶动作。
(3)再次示范。
(4)动作讲解、练习。
3.创编挤奶舞动作。
(1)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奶牛心情好一点?
(2)跟着音乐,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奶牛好心情好一点。
4.组合动作快乐舞蹈。
(1)组合表演。师:奶牛心情好了,方法也会了,再来试试看,能不能挤出更多的牛奶。
(2)完整表演。
(3)不同姿势再次完整表演。
三、看一看,优美蒙古舞。
播放视频。师:我们带着满桶的牛奶回到蒙古包,喝牛奶、看表演。
活动反思:
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案7
【片段1】
1.观看课件,体验民俗,《草原就是我的家》。(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摔跤、射箭、赛马。
师:同学们想不想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呢?
生:想。
2.动作创编与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请几位同学进行摔跤、射箭、骑马的表演,并为动作配音响。(象声词)
(生分组兴致勃勃地进行即兴模仿和表演)
师:请一组小朋友为参加比赛的蒙古族勇士们送点喝的。送点什么比较好呢?(启发学生说出马奶)
师:请这组的小朋友开始挤马奶的表演。
3.为动作找相应的节奏。
师: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并在电脑上点击出)
挤奶摔跤射箭赛马
XX X XXXX - X·X
哒哒哒哒刷刷嘿-嗖·啪
4.出示课件的四幅画面(摔跤、射箭、赛马、挤奶)。师选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表演时,用《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伴奏,让学生和着音乐节拍作出表演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形象)
【评析】
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本课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挤奶、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片段2】
师:对了,唱歌之前我们先做“马儿跑”的音阶练xx。(师给音高,请生看师的手势,听师的提示语)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1 7 6 5 4 3 2 1
【评析】把枯燥单调的音阶练习设计成游戏式的师生接龙。音阶的上、下行被形象地比喻成马儿上、下坡,而马儿的走与跑又和音阶的节奏(X、XX)相联系,马儿跳与音阶的八度大跳相联系。音阶的八度大跳本来是一年级的大难题,可在这里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每节课教师都可以运用直观的手势进行不同的提示,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觉感知力和注意力,又使学生感到每节课的音阶练习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音乐要素。
【片段3】
师:(再次播放蒙古族盛会课件,激发情感)同学们,蒙古族人民的盛会热闹又动人,他们勤劳又勇敢,音乐教案《《草原就是我的家》》。你们喜欢他们吗?
生:喜欢。
师:我们献上一首歌,表示对他们的祝福,好吗?
生:好。
1.出示课题,师歌舞表演。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歌曲是一首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我们先听一听。黄老师还为歌曲编了个舞蹈呢!
(生边听边和着节奏拍手、跺脚,体验歌曲情绪)
2.找节奏。
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看一看歌谱。有哪些节奏和刚才我们练习过的摔跤、挤奶、射箭、骑马的节奏是相同的?它们分别出现几次?
生:摔跤的节奏出现三次,挤奶的节奏出现了四次,射箭的节奏出现一次,骑马的节奏出现了四次。
3.跟琴模唱曲调。
师:小朋友,在曲调的模唱中,你们觉得哪一乐句最难唱?(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第三乐句。(6 612 321 612·5此句难点: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音符)
师:谁能当好小老师,帮助唱好这一句?
(生A上来弹琴并范唱旋律,让全班同学跟唱。生B上来带领全班拍唱。教师在旁稍作点拨……)
师:你们真聪明,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师顺势启发)在刚才的练唱中,老师觉得你们就是蒙古族的小牧民,骑着马儿自由自在地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学生学习欲望增强,精神抖擞地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师:欣赏了你们的歌舞表演,老师很高兴。你们不仅唱得好听,跳得也好看,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评析】这一片段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片段1、2)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片段4】
填写评价表(生自评)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棒。其实,蒙古族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称“马背上的民族”,因为以前蒙古族人民生活离不开马,喜欢喝马奶、喜爱赛马,舞蹈中常有骑马的动作,歌曲中也常唱到马。他们甚至骑在马背上拉马头琴呢!好了,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内蒙古做客,和蒙古族的小朋友一起唱蒙古民歌和跳蒙古舞。但是今天回家一定先表演给爸爸、妈妈和朋友们看看。
师:现在,在你们的评价表上找到“我学会的歌曲”与“我会跳的舞”两栏进行填写。
(学生各自拿出自评表,认真填写。师指导)
评价表例:
1.我学会的歌曲
(√)草原就是我的家
2.我会跳的舞
蒙古舞《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请音乐小老师收齐评价表。(课后老师了解情况)
【评析】本课将学生互评、自评与师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评价多以描述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课后自评,老师不加干涉,重在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态度。每节课后填写评价表,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调整,因材施教。
《草原》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活动和美术作品来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绘画工具,录音机,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欣赏草原美景。出示图画并播放音乐,请幼儿安静地欣赏。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似,与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匹配。
3、启发有根据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
4、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合十的动作表现音乐两遍:第一遍,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第二遍,在欢乐的草原上愉快地活动。
5、请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草原》教案9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10
设计意图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来表现音乐、表现自我。
本堂课根据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需求。以“跳起舞”为主题,以学生去游玩蒙古大草原为主线,从筷子引出筷子舞,引出蒙古族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农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来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及有关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自身参与的活动中,学习掌握蒙古族的一系列简单的舞蹈语汇(如骑马、笑肩、挤奶等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会勇敢自信地来表现音乐、表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学习和继承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咸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一)能在参观蒙古大苹原的一系列活动中,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二)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三)运用不同的声响及体态律动,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一)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
(二)用听唱法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参与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一)蒙古族服饰一套
(二)筷子、红头巾、录音机多媒体
(三)有关蒙古族射箭、摔跤、骑马、挤奶等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师生活动:
1.听一听激发兴趣
听筷子击出的节奏,感受其音色,启发学生联想:听!是什么打击的声音?
2.跳一跳创设氛围
师:它还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呢?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伴奏带,教师带领学生跳“筷子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讲读式、感悟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板题:草原的早晨
读题)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热闹,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谁来和这些朋友们打一下招呼?(出示词语)
草原打破宁静鞭声黎明铺满新绿羊儿
圈门无边牧民跨上骏马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早晨的迷人风光和牧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黎明前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1、(出示图片)观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2、(播放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
3、勤劳的牧民们起来了,甩响了牧鞭,这响亮的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变得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动物叫声)
小结:醒了的草原真是热闹非凡,想看一看此时的草原吗?
5、观看图片(可适当解说)交流:你觉得早晨的草原怎样?(板:美)
6、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小结:是啊,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些嫩绿的小草吧!(看图)
7、(出示第一段)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睡了一晚的羊儿也醒了,它们此时在干什么呢?(板:羊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简单交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羊儿吧!(出示图片,观看。)
交流:羊儿多不多呀?(板:多)
出示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羊儿很多?(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涌出了圈门。(涌出闪烁变色)
3、看得出来,羊儿们都急着要出圈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吗?(交流)
4、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小草,羊儿们心情怎样?(板:欢)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它们的高兴?(蹦跳、奔向闪烁变色)
5、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6、其实,我们小朋友也有这么快乐的时候,看看下面这幅图,你会把空填起来吗?(填空练习)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羊儿们的欢乐。
7、看着羊儿们一头扎进无边的草原,牧民们是怎么做的?(板:牧民)(交流)
8、出示牧民图:你们瞧,他们跨上骏马,挥动鞭儿,追赶着这些欢乐的羊群,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潇洒。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特别要把这两个红色的词语读好,读出牧民的勤劳能干。(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近看草原,它是多么热闹啊!现在让我们从远处看看草原,它是怎样的呢?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声音)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多呀!这就叫一群群。你们看,它们多么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这些草地上的白云怎么会飘动呢?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小朋友留心,也可以找到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看:(出示图片,完成比喻句填空)
4、小朋友,刚才你们还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歌声?(根据情况可再听一次)(交流)
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见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5、听着牧羊人优美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高兴)为什么?(羊儿多、家乡美生活幸福)板书:乐
6、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1、感情升华:小朋友,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交流)那就让我们来赞一赞吧(回到课题:草原的早晨真美呀!)现在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吧!
2、配乐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再次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出示图片)
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草原,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美好的记忆。
2、草原确实美丽,令人神往,是许多歌唱家歌颂的对象,著名的蒙古歌手腾格尔就把这称为天堂,用他那浑厚粗犷的歌音唱出了草原的美丽、迷人,让我们来听一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新课。(播放《天堂》)
附板书:
5草原的早晨(美)
羊儿(多欢)
牧民(乐)
《草原》教案11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草原》教案12
新设计: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二、讲授: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时真挚的感情?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引导学生谈话: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拓展,升华感悟:
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草原》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
⑵ 正确理解课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
⑵ 小组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3、情感和态度: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图会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
⑵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并且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刺猬、小獾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多媒体展示森林图)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两个小动物师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谁呢?瞧,他们来了!(小刺猬、小獾出现在屏幕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喊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问声好吧!
2、师:谁愿意拼读这两个词?(指读,教师提示“猬”字读轻声)大家一起读读吧!(全班拼读)
3、师:(多媒体演示)这天早晨,大森林里美丽而宁静。我们的朋友小刺猬正高兴地去树林里采果子呢。那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4、师:那赶紧把课文翻到85页,让我们一起读读18课《称赞》,去看看发生在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故事吧。(教师板书课题:称赞)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请书下的树叶姐姐帮帮忙,或者请教小组中的学习小伙伴。(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块合作读读本课地生字吧!(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
3、师:通过刚才你自己以及同组小伙伴的朗读,你认为哪些字音要特别提醒小伙伴注意呢?(学生互相提示词语,全班认读)
4、师:读好了难读的字音,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刺猬一起采果子吧。(多媒体出示词语)只要我们能正确读出苹果中的词语,小刺猬就能采到果子,谁愿意来帮助他?(学生自由读词语,开火车检测)
5、(去掉苹果中的词语)瞧!词语宝宝脱去了拼音的帽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自由读,小组开火车读)
6、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帮小刺猬采果子吧!(全班在音乐伴奏下齐读词语)
7、师:一下采了这么多的果子,小刺猬高兴极了,称赞你们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仙子阿让我们把刚才的词语宝宝送回家,一起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吗?(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四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对着图在小组中说说吧!(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师:那小刺猬看见小獾在做木工时说了什么?小獾送椅子给小刺猬时又说了什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时,他们互相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划下他们说的话,其中你喜欢谁说的话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读完后还可以和小组中的.小伙伴交流交流你读后的感受。(学生小组学习,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适时指导评价)
4、师小结:是呀!小刺猬和小獾是一对多们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呀!(学生课件休息,做课间操)
四、角色朗读,情感体验
1、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出色,那你们想不想分角色读读课文呢?那现在你们就在小组中带好头饰分角色读读课文吧。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学生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一小组上台朗读,教师配上音乐,读后全班评价。
3、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五、拓展升华,总结课文
1、师: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谁来说说自己得看法?(生自由说)
2、师:此时的你想对小刺猬和小獾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3、师总结:我们要下过那小刺猬和小獾学习,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别人称赞和鼓励,让他人感到快乐!既然大家都喜欢小刺猬和小獾,那下节课,就让我们把他们的话记下来,配上动作演一演。
《草原》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草原图、唱名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入: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大草原画面)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3、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4、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提问: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5、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6、跟录像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7、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三、复习学过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要求:
演唱时声音亲切、自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音乐,学跳了内蒙舞蹈,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银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2、了解什么是“大调”“小调”“中国民歌”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银杯》歌曲教学
1、揭示课题,让学生先用口风琴进行识谱
2、学生自学时间
3、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学生将歌曲完整吹奏一遍
4、抽查个别学生的自学情况
5、讨论交流学生吹奏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小结中进行纠正。
6、可让学生提问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进行解决
7、学生清唱歌曲旋律,问:歌曲具有怎样的情绪?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8、交流、小结:热情的、积极的声音演唱
9、再次清唱,思考:歌曲的调式?
10、复习五声调式的音阶,可用琴带,可用清唱
11、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12、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乐器、歌声)
三、音乐知识介绍:
1、由《银杯》的短调特性导入
2、短调:蒙古族的一种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起伏较大,表现感情细腻,音乐结构工整。
3、长调:旋律悠长辽阔,起伏较大,情绪热情奔放。
4、中国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
四、旋律创编
1、引导学生用五声调式的各音进行旋律的创作
2、要求:八小节、4/4拍
3、学生小组活动
4、各组汇报创作的情况
5、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六、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黄鹂鸟》《筷子舞》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2、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3、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
教学重点:
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
教学难点:
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学生自带的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小黄鹂鸟》教学
1、初听歌曲,设问:
(1)听一听,你能听出歌曲的调式吗?(五声宫调式)
(2)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齐唱、轮唱两部分,但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3)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短歌?长歌?(短调即短歌)
(4)学生听后针对以上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
2、再次复听,感受以上所提到的调式、风格等等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3、学生单独借助口风琴进行学习,由于轮唱部分的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学习第一声部即可。
4、全体学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吹奏第一声部。
5、随琴视唱歌谱,利用头声唱法仍是歌唱教学的重点。
6、组织学生与同桌为伴,用口风琴合作练习歌曲的轮唱部分。要求: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把握稳定的速度。
7、学生练习时间
8、鼓励更多的合作小组为同学进行表演,观看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提出的要求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9、全体同学分组进行合作表演
10、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赞颂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筷子舞》学习
1、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口风琴部、筷子部、碰铃部、手鼓部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部自行分析谱例
3、在老师的组织下各组进行粗线条的练习
4、分组分声部各自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试奏
6、各声部进行合成
7、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各组进行演奏
四、课堂小结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草原》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11-08
《草原》教案01-01
《草原》优秀教案03-06
《草原》教案模板05-18
《草原》教案优秀01-20
草原放牧教案09-02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的早晨》教案02-26
《草原》教案范文10-11
草原教案范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