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目标3
学情分析:本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领会并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1、总说
2、详说
3、总结
八、课后反思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关于“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三、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层云
卷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有关知识。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说明顺序是 。
2、本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除此以外,常见的说明方法还有: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3
[教学设计A]
学生阅读科普文的方法上,怎样通过速读抓中心、精读抓重点,研读质疑解难,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导入课题
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云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课题。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三、精读第二部分,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
四、研读第一部分
1.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征?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仿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句式造句。
3.读背第一段。
五、合作探究
学完本课,我们知道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也知道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有所发现,有所积累。现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将自己所积累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用“看……识……”的`形式概括出来,越多越好。
六、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设计B]
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在全班交流。
老师随时激励表现突出的同学,并将同学们的知识进行适当归纳。
二、学生快速看课文,收集本文信息。
三、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有效信息。
1.从文章内容角度归纳有关知识。
2.从写作角度归纳有关知识。
四、质疑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利用所学知识,课外观察天上的云彩与天气的关系。
2.课外搜集一些自然现象与天气的关系的知识资料。
[教学设计C]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将课堂转移到户外,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看云识天气,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学生收集课文所提供的信息。
二、利用二十分钟时间,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出有效信息。
三、户外观察当天天气,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辨别天气并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四、布置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将观察到的云和天气的状况写成一篇短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资料
如何预测天气变化
2.扩读材料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了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重点与难点: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 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 共10个)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2、结合课文解词:(共8个)
① 峰峦
② 一霎间
③ 预兆
④ 轻盈
⑤ 弥漫
⑥ 征兆
⑦ 千姿万态
⑧变化无常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写后,教师明确)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二课时
一.探究表述之美: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
2.让别人明白你将带来怎样的天气,与天气的关系。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二.探究语言之美:
1、请大家用“我认为”-------”句美,美在----”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性的话。
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等等。
2、齐读第1自然段,并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学习这段语言,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变化,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再让学生模仿写作。)
三、探究写法之美:学生分组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1.美在:层次清晰。
2.美在: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
3.美在:运用引用,作比较,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4、语言严密准确。例如“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此句为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
四、交流积累之美:(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例如:
天低有雨,天高旱
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
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
早风雨,夜风晴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春南夏北,磨墨无水
雨打五更日晒
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
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五、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紧扣题目,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尤其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来的!
六、练习写作:
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用比喻,拟人句描写;用分类别等方法说明。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5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丝丝缕缕lǔ迷漫日晕yǖn
点辍一霎sà间轻盈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11-25
看云识天气教案01-19
《看云识天气》教案02-24
看云识天气教案01-15
《看云识天气》教案2篇02-24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03-10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4-28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8-04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