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时间:2024-07-17 21:03:02 教案 我要投稿

《芦花荡》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芦花荡》教案15篇

《芦花荡》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w i)( )(2)冀( )(3)y o( )子(4)寒(j n)( )(5)(l ng)( )角(6)清(shu ng)( )(7)仄( )歪(8)蹿( )(9)莲(p ng)( )(10)丝(r ng)( )(11)穿(su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

  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的特点。)

  (3)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4)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5)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考查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突破点 抓住点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话:“过于自信和自尊”来分析、探究。

  技巧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损伤了;二是自信和自尊没有损伤;三是自信受到损伤而自尊没有损伤;四是自尊受到损伤而自信没有损伤。

  易错点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极端从而超越人物的个性特点。

  答案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这里的答案允许多种多样,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转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现在,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2、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3、“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

  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

  (三)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人物塑造方法:

  ☆强烈反差进行渲染

  ☆用反衬来进行突出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自行回味

《芦花荡》教案3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解题:

  1、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平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仄歪(zè)飒飒(sà)穿梭(suō)泅(qiú)

  2、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五、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芦花荡》教案5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⑴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⑶ 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配乐朗读

  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

  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

  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芦花荡》教案6

  【设计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四、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案7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设置问题情景四: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练、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芦花荡》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⑵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⑶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⑷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3、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一段:

  ⑴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⑵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②“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分析老头子形象:

  ⑴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

  ⑵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①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度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⑤“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⑥“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⑴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⑵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⑶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⑷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2、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⑴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⑵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⑶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⑷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①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过于自尊的特点。

  ③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④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⑸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3、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像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芦花荡》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流程图

  ①芦 花 荡

  孙犁

  ②发生

  ③发展

  ④高潮

  ⑤语言 抗日的热情

  ⑥动作 爱憎分明

  ⑦心理 自信和自尊

  ⑧外貌 智勇双全

  ⑩技法

  a反差对比

  b反衬

  c引发联想,让读者顿悟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在上节可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理顺文章脉络。

  ② 在交代了老头子的身份和业绩后,课文写出了本故事的发生: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回芦花荡。

  ③ 在经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大女孩负伤,老头子的自尊受到挫伤

  ④ 为给女孩报仇,老头子智斗鬼子。

  ⑤ 分小组,学生找出课文中老头子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抗日的热情)

  不怕,洗一洗吧 (自信和自尊)

  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自信和自尊)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等到明天你们看吧(爱憎分明)

  ⑥ 找到老头子的动作,然后请几个同学表演,在表演中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⑦ 心理描写重点突出老头子自尊自信和受到挫伤后的心理反差。

  ⑧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关于老头子的外貌,重点突出他的老来,这样的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可他却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⑨ 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进而感受到民族解放大业还有千千万万个象老头子这样的中国人。

  ⑩ 环境恶劣,老头子业绩非凡,形成反差;女孩怀疑,认为老头子说大话,后来亲见敌人血溅白洋淀;老头子迷惑敌人,作者迷惑了读者,最后恍然大悟。

《芦花荡》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2.学生活动,如: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感受--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他的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正是“老头子”坚定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

  四、语言积累

  1.师:孙犁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

  3.全课小结。

《芦花荡》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xxxx)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

  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芦花荡》教案13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 检查预习 1 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三 课文赏析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 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这句话有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的作用。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学生补写二菱的心理描写,学以致用。找2-3名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提供一范例。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剥着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象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怎么会不敢动弹?怎有一股血水冒上来?定然是水下设了机关,他可真有点子。他真有本事,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第一段:例:第一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 课堂小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芦花荡》教案14

  目的要求: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具准备: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防提()纲

  (2)疟:疟()子疟()疾

  (3)喝:吆喝()喝()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六、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四.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五.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六、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教后记:

《芦花荡》教案15

  课标解读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和结构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预习导读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我会学

  1 、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子寒jìn( )蹿了一蹿( )吆喝( )

  zè( )歪飒( )飒阴惨( )提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 ________ 》,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 ________”

  3、本文的体裁阅读小说应注意把握那三要素

  试用这三要素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我的疑问

  预习导学教学过程

  三、我会做:小组合作展示、

  1、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3、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四、归纳总结:

  4、①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②并结合课文对其中一种性格举例详细说明。

  ①

  ②

  ③

  ④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我的收获: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各小组将预学成果展示出来,小组之间评比。

  三、归纳整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四、自我评估

【《芦花荡》教案】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案05-28

《芦花荡》教案优秀10-18

芦花荡说课稿01-24

《芦花荡》教学设计05-30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04-23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07-25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02-25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04-17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