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时间:2023-03-12 08:21:33 教案 我要投稿

《城市化》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市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化》教案8篇

  《城市化》教案 篇1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附件下载

  相关知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及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一、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三、城市化特点

  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活动问题1、2、3、4

  ⑴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

  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此种现象又叫逆城市化。

  ⑵不合理。理由是: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⑶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晚

  目前速度慢快

  城市化水平高低

  所处阶段后期中期

  与经济发展关系相适应不相适应

  主要原因经济发展

  和工业化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后果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⑷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虚假城市化)南美洲国家这种状况最为突出。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拉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完成教材P40活动第一、二、三小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

  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题。

  5、四个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17.4∶45.0B.31.6∶30.5∶37.9

  C.15.5∶24.5∶60.0D.37.6∶24.5∶37.9

  6、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9、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

  B.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0、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1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12.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3、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

  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

  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

  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4、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

  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又叫城镇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①______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表现城市人口占②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③不断扩大

  3.意义

  过程意义

  城市创造出较多的④__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交流,缩小⑤________________差距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⑥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有助于提高⑦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现代大城市成为⑧____________基地和⑨________________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⑩__________________影响乡村的______________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______________,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______________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目前已推进到相对__________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______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总体水平较____,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很____________;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________________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了“______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

  措施建设__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______________大力发展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中国城市化

  (1)特点

  (2)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城市化

  1.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2.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下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减小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考查点2城市化特点

  3.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则按甲、乙、丙、丁顺序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A.英国、日本、中国、美国

  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

  C.英国、美国、日本、中国

  D.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下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1)~(2)题。

  (1)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方法技巧

  活动思考

  1.其主要原因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郊区和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这种逆城市化现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2.不合理。理由是:(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不是随着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引起许多社会问题。(2)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比较。

  国家

  类型城市化特点原因

  发达

  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变缓工业化早,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发展

  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国家独立较晚,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现象,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P39)

  活动探究

  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化动力方面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

  变动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

  在人口流动方面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环境生态

  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密切,应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

  2.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市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积极

  影响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总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东西、城乡经济差距;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P40)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城市②总人口③用地规模④就业⑤城乡发展

  ⑥产业结构⑦工业生产⑧科技创新⑨信息交流⑩扩散和渗透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支柱经济繁荣成熟边缘大都市带低不平衡市中心区虚假卫星城人居环境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

  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化与工业化自然资源大、中、小城市以人为本

  基础达标练

  1.A[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C[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可首先判断丁对应的国家是中国,甲和乙对应的英、美两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目前发展缓慢。]

  方法技巧练

  (1)D(2)C[(1)我国城市化水平(4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从图中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但城市化速度并不快。(2)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与题干不符,我国东部城市化速度快于西部,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但大城市人口并未向乡村回流。]

  《城市化》教案 篇2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xx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 特征 原因

  改革开

  放初期 城乡一体化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多种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高新技术工业获得发展。

  活动5 :理解第一阶段的“三来一补”企业

  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思考:“三来一补” 企业的特点;企业性质;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这种企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企业大量建立以后会给珠三角带来怎样的变化?

  活动6:阅读并总结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率先推进工业化;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因时制宜进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珠三角发展的区位条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侨乡

  良好的区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以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体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课堂练习】

  1.图中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2.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开始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3.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

  A信息产业 B轻纺工业

  C旅游业 D精密仪表工业

  6.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业发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如此特点的原因?

  《城市化》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

  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南京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南京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

  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讨论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完整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涵义。

  2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读图分析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城市化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6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读图思考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完成P34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8和图2.20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9)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通过案例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②图2.20和2.21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2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活动(第35页) 结合图2.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城市化》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三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本节课就是在认识了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的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主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全面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北京城市化问题图片导入,结合自身经历探究城市化问题,评判我国城市发展。

  (3)德育目标

  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二、说教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说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使生活体验与地理原理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北京近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导入,认识城市化的两面性。

  (二)新课讲授

  1、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2、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请学生阅读 “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4、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请同学举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有哪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三)感悟提升 学生自主总结分析我县在发展中有哪些环境问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

  《城市化》教案 篇5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运速

  较快

  较慢

  最快

  最慢

  --

  运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最大

  --

  运价

  较高

  较低

  最高

  最低

  --

  灵活性

  最好

  居中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居中

  好

  差

  最差

  最好

  其它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受天气影响较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设备投资大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城市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出现的问题。

  (2)明确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讨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发展趋势(PPT展示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讨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化》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xx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综上就是整理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教案,希望可以给您的教学思路提供帮助。

  《城市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城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掌握不同地区城市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原因。

  2、综合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动力机制、时空差异之间的内在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乡土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该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4、人地协调观:通过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分析,了解不同阶段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综合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动力机制、时空差异之间的内在关系。

  2、地理实践力:通过典型例题的解决,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该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教法方法】

  案例教学法、构建思维导图、典型例题剖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1

  这是一张反映哪里的图片?大田县城景观图。大田之美,美在岩城!可谓:“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我们再看一张图片,这又是一张反映哪里的图片?

  图2

  这两张照片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反映着岩城儿女用他们用他们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双手,创造着大田一个又一个古老的誓言和美丽的神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田翻天覆地的城市传奇。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城市化,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字就是“化”,“化”就是“变化”。因此,我们复习这一节时,就要思考:城市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这种变化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也是我对高考大纲要求的一种解读: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以大田城市化为例,复习城市化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看大田是如何进行城市化的?

  材料一:图1和右图2分别是1977年和2019年大田县城局部景观图

  材料二:截止1997年末,华兴人口约1.3万。近年来,华兴主动接受城区辐射,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兴乡”战略,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乡镇企业也从无到有,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初步形成了水电、造纸、机械制造、矿业采选四大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效应逐年增强。截至2016年末,华兴总人口21049人,其中常住人口16081人,非农业人口10790人,外来人口6523人,从事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1.3%。2017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华兴乡,设立华兴镇。自2017年以来,大田撤乡设镇共有4个。

  (1)据材料指出大田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撤乡设镇;……

  (2)说出华兴能够撤乡设镇的理由。

  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总数增加;非农业人口数量激增;……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建构思维导图】

  【教师】通过案例的分析,大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人口涌向城镇,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总人口比重增加;还乡改镇,有些地方还通过县改市的途径进行城市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总人口比重增加又是判断城市化的标志。这个思维导图也是我们解题的思路,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1】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问题。

  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上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典型例题2】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D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教师】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镇,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题。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教师】农村人去哪里呢?为什么这些人要离开农村?城市有什么吸引力的地方?这也就是城市化的动力。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师】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是大批人口涌向城镇根本原因。大批人口涌向城镇,也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那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材料三:《大田县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指出:严格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发挥县城的核心引领功能,稳步推进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南进、东拓、北扩、西延”战略,将县城向北扩至后华一带,向西扩至上京互通口及海西机械铸锻集中区,向南扩至屏山、吴山、谢洋、武陵部分区域,形成以现城区为中心,东、西两个工业集中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若干个宜居组团组成的“一中心、二园区、三景区、多宜居区”的新城区构架,规划面积达 8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以山水生态为主,产业体系完善,城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关。

  (3)据材料推测未来几年大田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郊区城市化

  【教师】世界其它地方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和大田一样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表格。

  三、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表格:

  【教师】曲线图的判读方法:一看关键点——起止点、转折点(分阶段)、最值点;二看斜率。

  【概念辨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我有一个疑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定低于发达国家么?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4】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下题。

  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典型例题5】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B)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典型例题6】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B)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法指导】

  【课堂总结——构建思维导图】

【《城市化》教案】相关文章:

《城市化》教案08-02

“城市化”教学设计11-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4-01

大班教案伞教案反思03-10

中班教案童谣小鹿飞飞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