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8 06:49:41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意图: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同时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教学策略:

  1、本篇课文是识字课文,为了力求改变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我就从兴趣入手,创设情景,例,第一课时以去农村小明家开始,以“比一比”的游戏结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将词语置于画面中,图文结合,直观形象,形象巧妙地识字,让学生喜欢识字。

  3、识字教学做到有梯度,从图片带出词语到读带音节的词语到去拼音读词语到自己学生字。

  4、重视迁移、拓展练习,扩大知识面,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一个偏旁“ ”。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认识生字

  三、教学难点:区别量词“颗”与“棵”

  (一)创设情景,学习词语、生字

  1、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2、认识课文中的词语

  (1)借助图片读(2)借助拼音读(3)离开拼音读(4)认读生字“黄”“红”“猫”“苹”“杏”“桃”(让学生说学会了哪个生字)

  (二)揭题

  利用动物、水果进行比赛来揭题

  (三)借助媒体学习课文

  1、出示图一

  (1)看谁与谁比什么?它们比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2)师:看看课文里是比什么的?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3)读句子

  2、利用图二、三、四学习课文另外三个句子(方法同上)

  在读这三句的同时学习生字“边”“多”“少”“群”“颗”“堆”和偏旁“ ”。

  (1)理解“一群”“一堆”(2)知道“多”与“少”是一对反义词

  (3)区别“颗”与“棵”

  3、读课文

  (四)小组开展比一比活动

  1、比生字组词(两个组)

  2、比用词说句子(两个组)

  3、比读课文(两个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能仿照课文说句子。

  4、正确书写“牛、羊、小、少”。

  5、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会使用量词

  三、教学难点:仿说句子

  (一)复习生字、词语

  1、利用摘“苹果”复习生字、偏旁。

  2、给词语归类(动物、水果)

  (二)我会说(正确使用量词)

  1、大屏幕出示课文中“我会说”的图片让学生说。

  2、大屏幕出示更多的物品让学生说。

  (三)流利地读课文

  采用齐读,师生、生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方面: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很重视学生数感的建立,通过估计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此外,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问题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学情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教学目标: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4

  第一课时:看一看,数一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老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读“编者的话”。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教科书第2-3页挂图)

  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教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数图中的数量

  师: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

  (2)数出数量是2的。

  (3)依次数出其它数量的事物。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2)集体反馈交流。

  2、寻找教室里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四、总结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长短、大小及多少并能判断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五星、铅笔两枝、球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新授

  1、教学轻重

  (1)创设情景。

  (2)探究比轻重的方法。

  2、比长短

  (1)引导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得出:物体有长、有短。

  (4)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3、比大小。

  讨论比较物体的大小及方法。

  4、比多少。

  (1)观察第6页图,你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同样多,多些,少些)

  三、完成课堂活动。

  四、总结

  一、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每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顺序,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正确迅速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难点:认识0;正确地书写各数;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数一数,说一说。

  教师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认读1-5各数

  出示1-5的数字卡片,板书课题

  3、反馈实践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教师说数,学生根据数摆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

  二、感知数的顺序

  1、边摆边数,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点子图、排队。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2)摆好后提问:5的前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3)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开放性活动

  1、引导看书第8页的例3。

  例3中告诉我们“2”可以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3、猜数游戏

  (1)师生互动

  如:师: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会说出比5大的数,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2)小组互动

  4、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与同桌互相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2课时: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4,以及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比、划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2、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3、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

  4、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

  二、新课教学

  1、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引导学生伸出一个手指。

  师:如果用划O来表示1的话,要划去几个圈?(要划去1个圆。)

  指导学生看例4,出示数字1。

  老师拿出画好的田字格卡片,边写边指导: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从右上方的线上起笔,向左下画一笔到左下方停笔,稍微倾斜,笔道要直。

  然后先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书写1,再让学生在书上写。

  2、教写“2”。

  (1)学生演示2的手势。

  (2)学生独立画圆。

  (3)出示数字2,2字像鸭子。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2,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书写。

  3、教写“3”。

  (1)学生独立作业。

  (2)学生反馈。

  师:请小朋友按照比、划、读、写的学习顺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3的写法要求,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教写“4”和“5”。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

  (3)师小结。

  5、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1——5还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例11(3)汽车图,师生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数,说说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它们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在369 1438 3740 6900

  2、在○里填上"〈 "或"〉"。

  61○56 45○47 100○98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并分别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评析: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本节课新知识的重点,教师运用复习帮助学生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

  1、导人新课,揭示课题,交待目标。

  师:我们已经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师: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教学例11、

  (1)教学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

  师问:123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比一千大。还是比一千小?在算盘上拨出来。965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够不够一千?在算盘上拨出来。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那么1230与965哪个数大?

  板书:1230 〉965。

  ②反馈练习:999○1000 836○99 1015○989

  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谁大谁小?

  小结: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评析:教师应用学生已有"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排列顺序"等知识,把它作为上位知识,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着力点总是放在引导学生应用前边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知,通过提问、启发、点拔的方法,诱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感知到数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丰富了原认知。]

  (2)教学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让学生读题,然后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几?5640最高位是几千?8790呢?

  启发学生思考:5个千与8个千哪个小?

  板书:5640〈 8790

  ②反馈练习:4005○3989 5798○6010

  让学生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小结:位数相同的数,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③出示例11(3)的汽车图片。师述:在全县开展的"万人签名"植树活动中,滨工饮料厂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慰劳同学们,高高兴兴的运来了许多汽水。看!运汽水的车来了。(师出示图片)师问:谁来说说左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854瓶),右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529瓶),哪辆车运的汽水多?385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样比?

  师:根据已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请填写在书上。

  ④反馈练习:6809○6810 3059○3057

  师问: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评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某一问题总是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搞通,或已经有所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欲言而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和时机,启发、提问,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它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从而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第1—5题。

  第1题

  师问:有几组数?哪些组位数相同?哪些组位数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独立练习。

  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师问:(1)小题这4个数中,最小的数是多少?最大的数是多少?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小?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师问:(2)小题这4个数都是几位数?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排列的结果,集体评讲。

  第3题:

  先让学生读出各数。

  师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最大的数?让学生练习后说一说。

  第四题:

  师问: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四位数是几,最小的四位数是几?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来,教师课堂巡视了解情况。

  第5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2人上黑板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评析:教师对练习九第1—4题都作了提示,学生不但解题的目的明确,还便于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师问: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师述:今天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二是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

  [总评:比较数的大小,首先看它们各是几位数,然后接着数位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比较,确定谁大谁小。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地抓住这一"课眼",使教学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使全课的各个环节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正所谓"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由于教师的教学抓住了"课眼",也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契机,即把认知上遇到的矛盾、困惑、内化为学生探求新知的迫切需要,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的课总是耐听、耐品、有韵味。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2、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 ,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数学论文《[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培养动手能力。

  2.进行比较,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用完整话说一说有关同样多、多些、少些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正确握笔方法,写字的姿式及写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地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连线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3.做写字准备练习,强调写字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一一对应,比较多些、少些。

  2.写字准备练习。

  教具准备

  1.实物图或电脑软件,4个萝卜,4只白兔;2只小鸡,1只小鸭图;2个苹果,3个桃的图。

  2.磁力板及10个○,7个△,5个□;小棒若干根。

  3.画有写数字练习格的小黑板。

   4.学生准备5个△,5个○,5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在磁力板摆3个△、4个□、5个○,请学生按图形种类分类。

  要求:把同一类移动到一起,并用笔或金属丝圈起来,再数一数每个圈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2.请同学们把混在一起的学具分类,而后用手各画一个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同样多。

  (1)认识一一对应,教学同样多。

  ①教师在磁力板上无规则出示或电脑显示4个萝卜,4只白兔,请同学分类。

  ②指名将萝卜和白兔按顺序从上而下排成两行并且圈起来,成5页左上图形状。

  ③引导观察,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只白兔?

  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边说边在萝卜和白兔之间放一根小棒或电脑显示连线)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④认识在什么情况下,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指导学生用4个○代表4个萝卜, 4个△代表4只白兔,边摆边说,边动手连线。说明萝卜、白兔同样多。(板书: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⑤相互之间指着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2)动手摆学具,理解同样多。

  ①摆□,要和○同样多。(5页右上练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摆,其它同样在课桌上摆)

  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摆2个○,再在右边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怎么摆,摆摆看。

  请摆学具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摆,摆几个□,□和○同样多。

  ②摆△,要和○同样多。

  请同学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4个○,在○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要和○同样多,要边摆边说。(一个△对着一个○,摆4个△和○同样多)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请同学们指着教室的人或物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2.利用一一对应,认识多些、少些。

  (1)观察比较,认识多些。

  ①磁力板出示或电脑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再在右边出示1只小鸭集合图。

  指图问:不用数,怎样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

  ②学生回答:用连线方法,一只小鸡对照一只小鸭,在小鸡和小鸭之间连上一条线。

  ③指图提问: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看,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

  ④师生共同小结: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小鸡有多余的,小鸭没有多余的,我们说:小鸡比小鸭多。(板书:小鸡比小鸭多)

  ⑤练习:课本5页左下图,学生摆完后,再说一说怎样摆,△就比○多1个。(先一个△对着一个○,都对上以后再多摆一个△。)

  (2)观察比较,认识少些。

  ①用磁力板或电脑显示:2个苹果的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提问:不用数,怎样知道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同学们互相议论后,指名回答并连线。

  ③小结: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桃;苹果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苹果比桃少。(板书:苹果比桃少)

  ④练习:课本5页右下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完后,指着图说一说怎样摆。

  3.反馈练习。

  (1)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①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和○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多2个。

  ③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少1个。

  (2)练习一、2.(打开书6页,看第2题)

  ①读题目要求。

  ②数一数每个□里的小动物只数,再与点子数同样多的□连线。

  (3)练习一、3.

  ①指导看图,这题里画了两行什么?仔细看每行的后面还画了什么?(一条线)

  ②读题目要求。说明:这一题是要我们看一看哪一行圆多,就在哪一行后面的横线上画。

  ③那行圆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连线)

  发现:两行圆排列都很均匀,而且两行的第一个圆和最后一个圆也上下对齐,但两行的○疏密不同,所以两行的○个数也不同。摆的密的,○的个数多;摆的疏的,○就少,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判断出那行多。

  4.写字准备练习。

  (1)讲述握笔方法和写字基本要求。

  ①身体要坐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6寸尺),本子对着上衣中间扣线。

  ②用右手握笔,笔放在中指第一关节稍外一点,大姆指和食指捏紧笔杆,握笔处离笔尖约23厘米。

  (2)指导写字。

  ①教师在放大的练习格上边示范边说明:画横线要由左向右,横要平;画竖要由上到下,竖要直;弯儿要拐得圆一些。注意,起笔、落笔要用力,拐弯要稳,笔画要匀。

  ②请同学们按要求先练笔顺,再描完格里虚线的笔画。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三、发散思维,丰富“0”的含义。

  1、想一想:你们还在哪里见过“0”?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温度计上有“0”,直尺上有“0”……)

  2、认一认。

  (1)、出示温度计,讨论:“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表示气温是0度)

  (2)、指导观察直尺。

  ①、找出数字“0”的位置,知道“0”在“1”的前面,并按数学顺序开小火车读一读。

  ②、了解“0”在直尺上的作用。(“0”也表示开始,是起点。“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四、“0”的书写。

  1、师:“0”有这么多用处,我们应该学好“0”,写好“0”。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像一个鸡蛋、像拼音里的“0”字……)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0”?要注意什么?

  3、听《写“0”儿歌》(电脑显示):

  数学“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先听儿歌,并伴随音乐有节奏朗读一遍。)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5、写一写。

  (1)、学生尝试写。

  (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优缺点。)

  (3)、再次写“0”。(学生在课本第8页上写“0”)

  五、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课本“小猫钓鱼”主题图,依次填写每只猫钓了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空里为什么写0?)

  2、一笔画(从“0”出发)。

  3、游戏:排一排。

  (1)生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小组汇报排的结果。(上台展示)

  多数组按0,1,2,3,4,5排,少数组按5,4,3,2,1,0排。

  (3)说一说。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什么数?

  4、开放题。

  听老师讲故事:大树上有5只小鸟,一个猎人“砰”地放了一枪,鸟儿怎样了?猜一猜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呢?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你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汇报给家长听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材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①认识几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数的加、减口算(P27~28)③认识几十几(P29~31)④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P32~34)

  2.数的大小比较:①100以内数的顺序(P35~36)②比较数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P39~41)

  另外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42~43)和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P44~4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从上面谈到的两大段、七小段的内容安排来看,与传统教材显然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这样安排便于学生了解几十几的组成,可以了解几十几介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这样安排好处有二:①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因为这些口算都是以数的组成为根据的;②为以后的加减计算打基础,以后的加减计算归根到底都要进行这两种基本计算。

  (3)中间安排百数表承上启下。由于前面认数是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对100以内数的数序还没有完整认识,所以中间安排百数表以承上。另外百数表是自然数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数列中后边的数比前边的数大,这一规律就成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依据,所以又起了启下的作用。

  (4)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相差状况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

  (1)借助直观有什么好处?

  ①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能按顺序从1数到100,但对这些数的实际数值未必了解,也就是缺乏数感。对于较小的数建立数感的最好方法是数实物。观察实物建立数值表象。

  ②逐步认识计数单位、十进关系和数位。

  学生对数值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1为单位认识数值的多少上,应逐步建立更大的计数单位,并认识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逐渐学会用大小单位相结合来表示数的大小,书写出来就要用到数位,所以在认数过程中要逐步扩大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离不开直观手段。

  (2)教材上是怎样用直观材料表示数值和十进关系的?

  主要的直观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小棒,另一种是计数器。前者是纯直观具体,后者是半具体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经直观认识1捆是10根的基础上,先认识几捆就是几十,10捆捆成1大捆,认识10个十是一百(P24),再认识几捆另几根就是几十几(P29)。这样借助小棒的多少,学生很容易感受数值的大小。每部分内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马上引入计数器,计数器的优点是它已经引入了数位,利用了十进制,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这个数位上单位的多少,这是它具体性、直观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认数时离不开计数器,教材在计数器上标出了计数单位,并用文字叙述了数位顺序。

  此外在练习中还用一串珠子表示1个十,一摞木块表示1个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个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别是P25第3题,P30第3题,让学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构建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数数,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3)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外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要突破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这一难点。

  学生数数时数到几十九下边往往数不对是几十,也就是在拐弯处出问题。教材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很重视,P29专门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这一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特别是经历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来有3捆又添1捆成4捆这一过程,真正理解39添1为什么是40,这不仅是数数的需要,也是以后进位加计算的基础。

  ②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

  了解数的组成不仅是感受数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则计算理解算理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的组成,P25第2题直观认识几个十是几十,P26第5题则抽象地认识整十数和100的组成。P30例题除利用计数器学习写数外,重点也放在数的组成上,P31第5、6题,P34第1题借助直观练习几十几的组成,P34第2题则抽象地利用数位知识写数。

  3.妥善组织计算教学。

  (1)整十数的加减要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题了三种算法。一是十个十个地数;二是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单位个数相加;三是利用知识迁移,3+2=5,30+20就等于50。减法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要注意两点:①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抽象的.数学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图,怎样想?30是3个十,4是4个一,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个十和4个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个一,只剩3个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推理过程。②要注意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

  4.利用百数表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呈现百数表时有三点创新:

  (1)让学生自己把百数表填完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序。

  (2)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发现规律,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数表中框数,进而根据框中的一个数猜另外三个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握数序规律。

  教学时要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切实地组织学生参加上述学习活动。

  5.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安排比较数的大小的内容。

  (1)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选策略比较数的大小。

  P37的例题选材来自于儿童心中的现实生活,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激活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在进行46和38的比较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选策略进行比较。书上呈现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估计的方法从数的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几,38看成三十几,四十几比三十几多;另一种是利用数序比,从小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此外学生还可能运用的比较方法有:以40作中介来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则来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这些比较方法都很好,都是学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但不宜讲法则,不必统一比较方法。

  (2)关于用日常用语表示两个数的相差状况的教学。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列入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数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时应注意三点: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教材在例题中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在“试一试”中教学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学多得多,这样教学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题中增加小狗做85个,然后两两比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个词语的含义。②不要对四个词语在数量上予以界定。这些词语不是严格定义的数学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给定两个数,让学生说相差状况,或给出相差状况后在几个给定的数中选数,不安排让学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数之类的练习,因为如果出现10、11等,很难说清楚。③要尊重学生的用语,如多一些,学生表达为多一点点,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过课本上的四个词语学生要理解。

  6.重视数感的培养。

  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观认识数值,了解数的组成,认识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用日常用语表达两数的相差状况,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感的安排还有:

  (1)联系现实生活认数、读数。

  如认识运动服号码,了解数的序数意义(P26⑦),数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张数(P30①),看病时的就诊号码(P36④),春游时选择车辆(P42⑤)。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话,说家人的年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数物体的个数,数一段路走几步(P44~45),等等,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数中从2开始隔一个圈一个初步认识双数和单数,接着安排学生利用单、双数找门牌号,这项内容不仅是解决某些生活问题的需要,也使学生对数的奇偶性初步感知,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些铺垫。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个五个地数香蕉,P42③让学生对应钟面上的数字填写小格数,既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又为以后学习钟面认识打基础。人们数散放的东西时往往五个五个地数数,安排这项内容体现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安排估计和猜数的内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判断一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P37①判断“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使学生认识到六十几介于60和70之间,P41①在90~100的某几个数中判断哪个数最接近90,问97接近90还是100?93呢?P42②问46接近50还是接近40?44呢?这样的练习为以后的估算打基础,因为估算时需要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当然这也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②组织猜数游戏。P26⑧猜兔子有几十只,P43⑧猜两位数。一个学生想好一个数写出来盖位,让另一个学生猜,写数的学生不断地根据猜出的数给予提示,值到猜对为止。可以轮换进行,并比赛谁猜的次数少,学生很感兴趣,渐渐地学生就有了猜数的策略,逐步缩小区间。

  ③估计物品的数量。P45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先猜蚕豆、花生米、黄豆的粒数,再数数,培养估计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4-03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8-21

一年级数学教案12-19

【荐】一年级数学教案03-28

【热】一年级数学教案03-28

一年级数学教案【荐】03-28

【热门】一年级数学教案03-28

【精】一年级数学教案03-2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一年级数学教案:高矮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