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30 17:19: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馄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复习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1.提问:分数四则运算意义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哪些相同,有什么不同?指出: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完全相同。在乘法里,除了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中第(2)题要求说明理由.追问: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复习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1.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

  让学生计算 + 、 - ,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板书:分数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先通分再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分数是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后四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组题。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乘、除法怎样算?(板书: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分数除法:乘除数的倒数。)

  3.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出得数。第三、四行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四则棍合运算

  1.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相同。(板书)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按照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一步一步算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并在小黑板上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追问:这样计算简便一些吗?为什么?指出: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里同样适用。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讨论练习十六第2题。

  现在请大家看练习十六第3题。讨论一下,每道题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指名学生口答怎样算简便。

  4.讨论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讨论、填数。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怎样想的,有几种填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右边四题,第4题下面三行,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前五题,第4题第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求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 会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合理的.分割、添补,平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合理分割、添补、平移。

  教学设计:

  一、复习

  (一)(出示图形)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二)怎样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 ); 正方形的面积=( )×( );

  (三)标上条件,看图计算:(单位:厘米)

  二、新授

  1. 把复习部分的两个图形合并,这样的由几个基本图形合成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

  2. 出示课件,儿童游乐场有多大?

  3. 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4. 交流、总结:(把分割的想法用虚线画出来)

  方法一:(左右分)3×5+3×5=30(平方米)或3×5×2=30(平方米)

  方法二:(上下分)3×2+8×3=30(平方米)

  方法三:(添补)8×5—2×5=30(平方米)

  方法四:(平移)3×(8+2)=30(平方米)

  (个别同学,指出平移有特殊要求,数据要吻合)

  (如果学生出现分割成多块的情况,在肯定的基础上要求比较方法,得到最优的方法。)

  5. 小结:哪种方法最简单?根据条件合理的选择分割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要根据给出的条件,分割的图形尽量的少,计算也方便。

  三、巩固练习

  有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的给予肯定。

  ⑴小胖家的客厅要铺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最简单的方法: 5×8+2×3 =40+6 =46(平方米)

  ⑵阳光小区要新建一个花园,需要铺多少大小的草皮?

  最简单的方法: 25 ×20—9×10 =500—90 =410(平方米)

  四、总结

  学习了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蔬菜基地,第一季度收蔬菜30万千克,第二季度收蔬菜39万千克。

  1、根据算式提问题。

  30÷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算式画出线段图,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确:要画两根线段;表示单位“1”的线段一般都画在上面,比较的线段画在下面;问题用?或()%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3、出示新的问题: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思考:把谁当作单位“1”,谁与单位“1”在比较。

  2、把问题在原先的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并说一说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3、:求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就是求第二季度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的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增产的产量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先求出增产的产量,再除以第一季度的`产量。

  4、列式:(39-30)÷30=9÷30=0.3=30%

  5、对比问题、算式、线段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6、如果把问题换成“第一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二季度少百分之几”,又应该如何解答?

  画线段图,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解答。

  7、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说说算理。

  8、试一试:

  向阳商场一月份营业额是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是250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比一月份增长了百分之几?一月份营业额比二月份少百分之几?

  要求:把问题改变成:( )是( )的百分之几?并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1、基本训练

  练一练1,

  补充几道线段图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

  2、迁移训练

  (1)一块铜锌合金重20千克,其中含铜16.4千克。这块合金的含铜量是百分之几?含锌量是百分之几?

  (2)一个工程队原来每天修路2.4千米,现在每天修路3千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3)一个铅笔盒原来卖20元,现在降低了5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四、全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