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篇1
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 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语文学习手册》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很好完成课本
探究练习一。(师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马说教案 篇2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马说》教案。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二度备课:介绍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解题 “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有接触过吗?回忆《爱莲说》介绍“说”这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课后反思:《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二、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个人二度备课: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教案《《马说》教案》。“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课后反思:《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五、作业1、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 继续背诵课文。教后整体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因此在《马说》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朗读、背诵和理解。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教师导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a、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度备课:这一节课我们再来谈谈韩愈这一匹千里马的故事。轻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里的千里马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概括:这里的千里马跑得快吃得多。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节反思: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在这里略去了翻译课文,其实在这一步中我就会穿插着让学生来翻译课文。而且这些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是重点句,在翻译上面学生更能掌握。事实上效果也比以往的直接翻译课文要好。
三、重点研读 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二度备课;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不能被人发现,即“千里马”没能遇上“伯乐”,这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PPT介绍作者情况。韩愈唐代人,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有《昌黎先生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文明白通畅,语言新颖,说理透辟,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寄托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
马说教案 篇3
《马说》说课稿
“班班通”是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联姻,是语文教学呈现完美课堂的手段,是对语文教学重难点的革新与突破。“班班通”不是万能的,但一节诗意的语文课堂没有“班班通”是万万不能的。为此,我以《马说》为例,重点谈谈班班通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最后布置作业和小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既不成为被埋没的千里马(人才),也不要成为埋没千里马(人才)的人!
马说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的教案07-07
《马说》教案10-22
《马说》优质教案12-30
初中《马说》优秀教案优秀12-23
《马说》说课稿01-13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八篇04-08
《马说》教案范文汇总六篇04-07
《马说》教案集锦七篇04-05
《马说》教案模板集锦十篇04-04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7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