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7-29 03:37:3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大胆猜想,自觉记录探索的结果。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记录表、泡泡水、抹布、各种形状的记录贴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幼儿的兴趣。

  1、播放音乐《吹泡泡》,请幼儿说一说你在歌曲里都听到了什么?(吹泡泡)

  2、教师为幼儿出示“吹泡泡”工具,请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用它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主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感知探究。

  1、教师出示圆形吹泡器并利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请幼儿观察圆形吹泡器所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部分幼儿上台尝试,并说出圆形吹泡器所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

  2、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猜想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所吹出泡泡的形状。

  3、请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提问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

  4、教师收取记录表,对幼儿记录的结果进行讲评,对有不同答案的结果教师进行实验证明,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三、活动扩展。

  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吹泡泡工具,通过自己制作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进行实验,进一步证明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有压力。

  2.在自由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3.知道实验的成败与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有关。

  经验准备: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物质准备:1.水盆、玻璃杯、乒乓球、泡沫小船人手一份。2.报纸人手多份。3.擦手布每组两条。

  活动过程:

  一、实验一:不怕湿的报纸。

  1.幼儿认识材料:水盆、玻璃杯、报纸。

  2.引题。教师问:“玻璃杯里有什么?”

  教师将报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盆里,问:“报纸会怎么样?”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报纸到底有没有湿?请你们自己试试看”(提醒幼儿回忆刚才教师的.操作方法,杯底朝上,杯口向下)。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

  (1)“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杯子歪了,水中出现泡泡,报纸湿了;杯子笔直的,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

  (2)“为什么杯子笔直放入水中,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杯子有点歪了,冒了泡泡,报纸就湿了?”

  (3)教师小结:当杯子斜着放下去或斜着拿上来时,杯子里的空气就跑到外面去了,水面上出现了泡泡,空气的力气变小了,当不住水的力气,水就到杯子里了,报纸就湿了。

  6.幼儿再次操作,加深幼儿的理解

  二、实验二:会升降的乒乓球。

  1.认识材料:乒乓球。

  2.将乒乓球放在水中,让幼儿看看乒乓球在水的什么位置上。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如果你们象刚才那样将玻璃杯口对准乒乓球笔直的倒扣进水里,乒乓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呢?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你刚才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乒乓球会沉到水底?

  6.教师操作。

  7.总结:空气有压力。

  延伸活动:

  建造“海底船舶基地”。(解决实际问题)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制作意图:

  丰富幼儿的动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兴趣。

  教育价值:

  1、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的点数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选用材料:

  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辅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将塑料桶装饰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将压好膜的纸卷成管后进行装饰,在娃娃的两侧安上两个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

  适应年龄:

  4――5岁

  操作地点: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

  俩人同时开始喂娃娃,将串珠从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并同时结束,两人在从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点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为胜。

  建议:

  塑料管(压膜管)可以一样长,也可以长短不一样,让幼儿轮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长短不一样,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在了解青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材料准备:

  制作好的青蛙成长过程图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实物蝌蚪、青蛙

  活动重难点:

  掌握从蝌蚪到青蛙变化过程中的4个主要过程

  活动流程:

  激趣导入——经验再现——欣赏故事——引导交流——游戏巩固——情感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经验再现:

  1、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小蝌蚪)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

  3、小青蛙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

  三、故事欣赏:

  四、引导排序、交流:

  1、小蝌蚪甩着小尾巴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时候先后发生什么变化?

  2、请幼儿给小蝌蚪——青蛙的成长过程排队。

  3、指名幼儿上台排序。

  五、游戏巩固:

  六、情感教育:

  1、小结

  2、随音乐律动出教室

  活动反思:

  “蝌蚪变青蛙”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我们这边的孩子虽然是生活在农村,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中班幼儿年龄又小,大人也舍不得带他们到田里、山上,或者大自然中去,所以他们对一些小动物的认识都很少。而在幼儿的眼中,动物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只要一遇到动物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亲近他们,那就让我们给幼儿多一些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我就选了这样一个活动,利用农村的优势,去弄了蝌蚪和青蛙的实物来,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幼儿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关注动物的美好感情。

  在活动中,教具准备充分,能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身边实时的自然条件,通过操作、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们从活动中了解、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的地方是教师语言不够严密、简练,实际操作较少,在游戏这个环节中显得比较乱。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手试验的兴趣;

  2、通过试验了解伞面大小对速度的影响。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人手一个、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娃娃、大记录表、贴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他们俩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欢欢和乐乐喜欢从空中跳下来的感觉,可他们觉得落下来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看周围的风景,想请小朋友帮他们出个主意,怎样可以令他们落得慢些?(幼儿讨论……)

  二、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 师:我给他们准备了两个降落伞,这样他们就能从很高的地方慢慢的飘下来了,我们看看这两个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一大一小),欢欢和乐乐带上两个不一样大的降落伞后,落下来的速度会不会也不一样呢?谁会落得更慢些?(幼儿猜测,讲猜测结果在记录表上表示) 三、实验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让他们进行跳伞比赛,看看你们刚才猜得对不对。

  1、由一个老师到滑梯放,另一位老师带着其余孩子在楼下看结果。提问:是大的降落伞慢还是小的降落伞慢?

  2、玩降落伞,每个幼儿发一个降落伞,自由组合看谁的降落伞飞得高…..

  3、幼儿比赛,找个地方比赛,看谁的降落伞落得慢,并记录结果。

  4、讨论: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三、小结

  老师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他怎么会落得慢了?并要求他们详细描述落得慢的样子,引导他们知道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他们的没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他,所以他才可以慢慢落下来。

  活动要点:

  A、制作降落伞注意的地方: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物放置伞的中心点。

  B、比赛 部分:在指定的高处,举起双手撑开降落伞让其往下降,记录降落伞停留空中时间的长短。

  C、讨论部分: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降落伞降下来的速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这一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儿歌游戏结束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中班03-16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8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冬季科学教案01-0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