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5 11:29: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集合八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通过幼儿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的变化。如何让幼儿利用几何图形来拼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呢?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互相变化,转换,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2.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机器人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学具袋里。

  活动过程:

  一、引题部分。

  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猜猜看是谁呢?(教师出示图片)他是谁啊?

  二、观察、思考。

  1.请小朋友看一下,这机器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呢?(圆形4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

  三、动手折纸,看图形变化。

  1.现在,我要把机器人身上的图形拿出来,这些图形还有其他神奇的变化。

  2.教师示范图形正方形,折纸变成三角形和长方形。

  四、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我这里有许多的小图形,他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他形状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正方形。

  五、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那我们再把它们制作成一个机器人吧,数一数你的机器人由哪些图形组成,每个图形各有多少个。

  大班科学——《图形的'变换》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活动:立交桥和天桥

  活动目标:

  1、 欣赏城市交通中现代的桥:立交桥、天桥,了解它们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交桥模型。

  3、 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 课件“立交桥”欣赏。

  2、 故事图片“马路上面的桥:天桥”、“交叉的桥:立交桥”

  3、 积木,各类废旧纸盒、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故事“交叉的桥”,引出活动,了解立交桥给人类交通带来的便利:

  提问:狗熊司机为什么急得满头大汗?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2、 欣赏立交桥,进一步了解立交桥。

  (1)幼儿小组交流:

  提问:你见过立交桥吗?在哪里见过的,是什么样的?

  (2)欣赏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主要从造型上欣赏。

  你喜欢立交桥吗?为什么?你喜欢晚上的'立交桥还是白天的立交桥,为什么?

  3、 教师介绍天桥。

  故事“马路上面的桥”。

  4、幼儿分组讨论合作制作立交桥或天桥。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并把打算和想法介绍听。

  (3)幼儿分组制作。

  5、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把它和其他领域、区域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移栽只不过是我们种植活动中的一个小片段,孩子们从最初的选种子、种植、做记录等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观察。我也充分认识到教师与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把教育目标寓于幼儿的兴趣之中,从而让孩子们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小百科:青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厘米,无毛,根粗,坚硬,基生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坚实,深绿色,有光泽,叶柄有或无窄边。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 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 激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活动准备

  黄豆、绿豆、若干;与人数相等的盆等,纱布。

  活动过程:

  1. 提前一天和幼儿一起用水泡豆子,可用全班一个大盆,让水没过豆子。把纱布浸湿,铺在盘子上,把豆子放上等,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2. 第一天让幼儿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用一定的语言叙述出来,并让每个孩子用绘画或符号做出豆子的.发芽情况。

  3. 以后每天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和分析豆子的生长状况,并且对豆子的生长状况继续做详细记录。能用语言表达出它的生长状况。

  4. 延伸:让幼儿把豆子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豆子变绿了,简单了解阳关与植物的生长关系。

  活动结束:

  在提问孩子,豆芽的形状时孩子说的很好,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说的很形象,作实验孩子很感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探索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太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太阳的特征,了解太阳光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太阳的特征,巩固并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感知太阳,掌握太阳的特征。

  难点: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三棱镜、茶玻璃、太阳用处的碟片、七色光图、吹塑纸和蜡光纸剪成的几何图形、图画纸、颜料、彩色笔和红毛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故事《小猫找太阳》。

  二、用三棱镜发现太阳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三、探索太阳是会发光、发热的:

  1、幼儿亲身站在太阳光下体验:明与暗,感知太阳会发光。

  2、感知“太阳光下”与“没有太阳光”有什么不同。

  四、太阳的用处:

  1、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2、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3、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4、太阳光照在人和动物皮肤上会使皮下血管扩张,增加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抵抗力。一旦缺少阳光,人和动物的发育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五、教师引导幼儿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

  A组、用蜡光纸和吹塑纸剪成的图形拼太阳、贴太阳。

  B组、用红毛线绕太阳。

  C组、用彩色笔画太阳。

  D组、将颜料滴在纸上,再把颜料向四周辐射地吹,吹出一个美丽的太阳。

  活动延伸:

  1、幼儿和太阳做影子游戏。踩影子、做手影、用镜子照太阳。

  2、通过画影子,记录太阳不同时间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不足之处是在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时,幼儿对颜色辨别不清。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放碟片让幼儿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然后融入太阳光颜色的辨别,这样就更好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爱提问,可发现问题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问题不肯深究,常常这个来问:“为什么”,那个来问“为什么”。我觉得:大班幼儿不但应该发现问题,更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自己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操作台上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各1

  (2)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个,筛孔不一的筛子3个

  2、为幼儿准备:

  (1)各种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黄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个

  (2)中孔筛子10个

  (3)每2人1个托盆,内装: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个,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3、录像2段,内容为:

  (1)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用筛子挑选细沙

  (2)农村里,农民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镊子、筷子、筛子。随便你用哪一种方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设置问题请幼儿回答,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

  幼A:我用勺子把黄豆舀出来,还没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黄豆夹出来的,还没分完呢。

  (2)师:谁已经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巩固词:筛子)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3、二次尝试:发现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师: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师: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幼A:很快。

  幼B:很方便。

  评析:此环节幼儿在操作、讨论中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4、三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1)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来分的?

  (2)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3)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5)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蚕豆和赤豆都比筛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

  评析: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5、四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师: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评析:幼儿通过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离混合物,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6、观看录像,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录像)

  (四)活动延伸:

  把三样、四样东西混在一起,请幼儿想办法分开。三、活动评析:科学活动《有用的筛子》改变了以往单纯教与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限,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8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科学教案:眼镜11-27

大班科学教案【推荐】03-13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03-13

【热】大班科学教案03-15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04-02

大班科学教案【热】03-12

声音大班科学教案02-16

大班科学教案:气球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