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一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 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 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 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 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 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陽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一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 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 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一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陽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一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一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 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 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 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 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 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先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再转笔描写异水,用夸张手法写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写其壮美。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现奇山之美:视觉角度,以山树之奇来衬托山高峰峻,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景毕现;听觉角度,泉声、鸟鸣、蝉噪、猿啼,更显山林之幽静,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连忘返,侧面着笔衬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写景收结,又显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学法点拨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语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 )碧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校园里piāodàng( )着欢乐的歌声。
②骄傲自满会成为你进步的zhàngài( )。
③这条河险滩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极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争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响。
⑥空山幽谷,莺啼鸟啭;鸣声yīngyīng( ),和谐动听。
⑦他虽有满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无机会施展抱负。
⑧机器轰鸣,zhòuyè( )不停,噪声扰民,亟须治理。
3.解释加点字,再写一个含有此字(同义)的成语(熟语)。
①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成语: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成语:
③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成语: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 成语:
⑤蝉则千转不穷( )。 成语:
⑥猿则百叫无绝( )。 成语: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语:
⑧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成语: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 成语:
4.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达成共识( ) ②松声竹韵( )
③龙舟竞渡( ) ④鸢飞鱼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描山画水的妙语佳句,请你从课外阅读积累中,择取三个相对工整的对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开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为什么风烟俱净能使天山共色?
答: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写高山还是写寒树?为什么?
答:
6.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色的对偶句各一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7.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对表现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含标题),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忆《三峡》一课的内容,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拓展延伸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与施从事书
吴均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⑥荡累⑦颐物⑧,悟衷⑨散赏⑩。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大致包括现在浙江省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②汉:银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⑥信足:信步,漫步;随意地走。⑦荡累:消除烦恼。荡:荡涤;清除。累:疲劳;烦恼。⑧颐物: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⑨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⑩散赏:自由欣赏。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秋露为霜,春罗被径中的被,应解释为: 。
被bèi①被子。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秋宵梦觉。又覆盖。阮籍《咏怀》诗:凝霜~野草。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苟》:去乱而~之以治。又蒙受,遭受。《汉书·赵充国传》:身~二十余创。(创:伤。)③介词,表示被动。《史记·屈原传》:信而见疑,忠而~谤。④pī(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坚执锐。(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披。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绝壁干天(干天: ) ②清川万转(清川: )
③千翼竞来(千翼: ) ④鸡鸣不已(不已: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
4.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点。
答:
5.作者在文中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资料链接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返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现存的这个片段的而言,其要领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体裁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xx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美。xx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xx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是以可将其视为初期的xx文。
3.对《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的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的上游,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这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成功学习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第一课时
成功目标
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1.熟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乐自学
目标已明确,方法先行!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自学吧!
一、字词解决:生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把字词解决掉,才能更好的领悟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找工具书,识记下列生字词: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二、读好课文:读通课文是能力的展现,读出节奏、美读课文是能力提升的标志。请同学们美读课文吧,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三、试译课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走进作者:别忘了,让我们去了解她(他)内心的感受啊!
互帮互学
经过自学,同学们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那么就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学吧!学时要注意:首先是自测,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交流。
1、我会读下列字词,并给它们加黑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我会读课文,并读出节奏和重读。
3、我会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4、我积累了一些重点词及它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5、我会翻译课文。
6、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7、我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成功展示
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课时
成功目标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背诵全文。
互帮互学
1.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特别是写景句,我会品味写景的妙处。(注意抓关键词或关键句,看谁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句子写的`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
从中我还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说话。
2.我最喜欢第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下面我能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会归纳本文的主旨:
5.我会背诵第几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创新质疑
发现问题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质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请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吧,哪怕是一个也好。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家,本文题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奔轩邈转鸢
戾经纶反柯
3、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二、综合拓展题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是书信,也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但作者感情却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方法:
读启发、谈话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自主学习: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学习: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在探究学习,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七、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 教案09-29
《与朱元思书》教案09-26
与朱元思书教案07-13
《与朱元思书》教案07-10
《与朱元思书》教案08-07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07-27
与朱元思书教案【精】09-26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9-01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10-20
《与朱元思书》教案14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