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科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并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3。喜欢参见科学探究活动,在观察、发现、交流中体会热水的秘密。
活动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或学习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
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的原因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对热水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摸的方法可以辨别出哪杯是热水,知道用嘴吹可以使热水慢慢变凉。
2。材料准备:每组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装有热水的杯子若干,装水的大容器一个、空杯子若干、冰块若干;两个大一点的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两包咖啡。
活动过程:
一、哪杯是热水感知热水、冷水的区别
1。引导语:你们的桌子上放了两杯水,哪杯是热水、你是怎么发现的?(看到:热水冒热气、杯子上有小水珠;摸到:一杯烫烫的、一杯凉凉的)
2。小结:我们小朋友用小眼睛看的方法可以知道,冒着热气、有小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用小手摸的方法可以知道,摸起来烫烫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二、热水变凉交流使热水降温的'方法
1。引导语:口渴了,想喝水,我们喝热水?冷水?(我们喝温水)那么你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很快变凉,变成温水呢?(交流原有知识经验)
2。教师操作并补充简单的方法:活动结束我们还可以看看哪种办法可以使热水凉得更快!(①放通风口②热水里放冰块③热水分装几个杯子④热水连同杯子放进装冷水的容器内)
3。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变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小朋友、老师看到、听到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多问问、多想想。
三、热水泡东西探索咖啡在热水、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1。引导语:现在老师要泡杯咖啡,要用什么水好呢?这是为什么呢?
2。小实验热水、冷水泡咖啡
引导幼儿观察用热水、用冷水泡的两杯咖啡,讨论现象:在热水里咖啡泡得开、溶化了(溶解了);在冷水了咖啡泡不开,很难熔化(溶解)。
3。小结:我们刚刚做小实验发现,在热水里咖啡很快溶解了,所以我们一般用热水泡奶粉、果珍、豆浆粉。
四、活动小结及延伸。
1。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
2。延伸:我们从小小的一杯热水中就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关于热水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发现了,再一起来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利用再生纸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再生纸、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
2. 旧报纸、盆子、搅拌器、网架、毛巾。
3. 干花、广告色。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欣赏再生纸及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强调再生纸是用废纸制作成的。
2. 提议大家来制作再生纸,向幼儿介绍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分组制作再生纸,步骤如下:
把旧报纸撕成碎片,浸在水中;
把碎纸放进搅拌器打成纸浆,在这个过程中可加入干花或广告色,以增加香味和颜色;
把纸浆倒在网架上,晾干;
纸浆干透后,从网架上小心取下。
3. 制作完成后,请幼儿摸一摸再生纸,说说有什么感觉,请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如什么颜色、有没有香味等。 4. 鼓励幼儿在再生纸上绘画或拼贴,进行不同的创作。
活动评价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
能利用再生纸进行创作。
懂得珍惜用纸。
活动建议
《幼儿用书》第14-15 页提供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老师可以参考。或者用来在幼儿分组活动前,向幼儿介绍制作再生纸的步骤。
活动反思
结合本园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我选择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竞赛。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动物找家》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以小鸭子排队、游泳和鸭子找家的情景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这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物体的特征,并逐步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案例描述:
一、小鸭子排队——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
师:一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出去学游泳了,一共有几只小鸭子?(8只)猜猜谁会带小鸭子去学游泳?小鸭子们快来排队。鸭妈妈们都带了几只小鸭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按照鸭妈妈身上的数字,给小鸭子排队。
分析:《幼儿园课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环境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因此,在第一环节的以情景“小鸭子排队”导入活动,使幼儿很快的被带入到富有情节游戏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更轻松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并根据鸭妈妈身上的数字(标记)找出相应数量的小鸭子,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小鸭子游泳——按物体的大小或颜色特征分类。
1、师:一个池塘太小了,小鸭子呆不下,请你想一想,把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而且要让小鸭子一看就知道应该在哪个池塘里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导幼儿根据小鸭子的大小或颜色分类。
(1)请幼儿说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为什么这么分?(根据幼儿提出的一个特征,教师出示相应的标记,请幼儿根据标记分类。)
3、教师,归纳几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如:大小、颜色。
分析:中班的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他们将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游泳,而且让小鸭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去哪个池塘时,幼儿自然地想到了平时分组或收拾玩具时的标记,于是根据小鸭子身上的特点,按大小或颜色分别送到两个池塘。调动了幼儿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幼儿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三、鸭子找家——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1、时间不早了,鸭妈妈、小鸭子要回家了,它们住在哪个家?
2、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房子上有两个标记,要按每间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把鸭子们送回家。
分析: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或立刻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体的大小、颜色两个特征分类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并允许幼儿演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时,教师作为一位旁观者,和其他幼儿一样注视着每一位上来操作的幼儿。当一位幼儿只按照房子上的一个特征(颜色)送小动物回家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予纠正,而是引导他自己来发现这一问题。这时,下面的幼儿早按耐不住了,纷纷想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师并没有让该操作的幼儿马上回去,而是借机给他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你觉得鸭子能回这个家吗?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该幼儿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错误,马上自己纠正过来,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刚才的那个房子不是这只鸭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颜色,没有看大小的标记,所以送错了。”于是,教师趁机:“刚才东东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颜色就送鸭子回家,结果找错了,所以在送鸭子回家时,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才不会找错。”于是,在这一出现问题又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据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幼儿自己发现、解决的问题使幼儿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儿操作——练习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1、出示幼儿操作材料,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图片上物体的特征,再连线。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作业清楚。
3、幼儿相互检查;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集体检查。
分析:通过上面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的学习,幼儿已掌握了按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分类的方法,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最后的环节让幼儿自己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相互、集体检查,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反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孩子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做出结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最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鸭妈妈3只(身上分别写数字5、2、1),小鸭子8只(2只大花鸭、1只小花鸭、3只小灰鸭、1只大灰鸭、2只大黄鸭、2只小黄鸭),运用一些能移动、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数一数、排一排、分一分、连一连等环环相扣的活动中,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通过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交流。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从活动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活动教具、教师相关知识的储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等,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虑和周密安排。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千奇百怪的睡觉姿态。
2.能够分清不同动物的不同睡姿并尝试用动作模仿动物睡觉的姿态
3.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小猪睡觉》的音乐
2.有关动物睡觉的各种姿态的图片PPT。
3.击鼓传花的音乐及手绢花
活动过程:
1.歌曲导入(歌曲《小猪睡觉》)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播放歌曲)
——你们听一听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睡觉的?(歌词:闭上眼睛睡觉,大耳朵扇扇,小尾巴摇摇)还发出什么声音(咕噜噜)
2.做小客人去森林旅游观察别的动物怎么睡觉
——小猪看见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它想邀请小朋友们去它们的森林里旅游,看看别的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你们说好不好?那你们的.声音都要轻一点哦,不要吵着小动物睡觉了好不好?
3.分别出示动物睡觉的图片,并请幼儿模仿
1.出示丹顶鹤睡觉的图片
1)请幼儿仔细观察——“你们认识它吗?它是怎么睡觉的?”
2)请幼儿模仿丹顶鹤睡觉的姿势——单脚站立
3)为什么会单脚站立睡觉——敌人来了能马上飞走
2.出示猫头鹰睡觉的图片
1)请幼儿观察是怎么猫头鹰睡觉的(睁着一只眼睛睡觉)
2)请幼儿模仿猫头鹰睡觉
3)为什么猫头鹰要睁着一只眼睛睡觉——(晚上要捉老鼠,睁着一只眼睛睡觉方捕猎)继而引发幼儿对猫头鹰辛苦工作的崇敬之情)
3.出示蝙蝠睡觉的图片
1)观察蝙蝠是怎么睡觉的——倒挂着睡觉
2)老师也装作不知道,请蝙蝠自己告诉小朋友(教师配音)
——蝙蝠:“我住在岩洞里,倒挂着可以让我的身体不会碰到冷冰冰的墙壁;遇到危险的时候我的脚一松开就可以飞走了,如果像小朋友一样躺着睡觉就很难飞起来了。”
4.出示刺猬睡觉的图片
1)观察刺猬是怎么睡觉的——蜷着身子睡
2)为什么刺猬要蜷着身子睡觉——刺很尖,可以保护自己
5.出示蛇睡觉的图片
1)观察蛇是怎么睡觉的——盘曲着睡
2)去问问小蛇为什么要卷着身体睡觉
——小蛇:“我的身体很冷,盘着睡觉能让我感觉温暖一点,但是小朋友如果想要长得很高就一定要伸直身体睡觉哦”
6.出示金鱼、松鼠、马的图片
4.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击鼓传花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传递手绢花。在音乐停止的同时停止传递,请拿到手绢花的幼儿做一个动物睡觉的姿势,让其他幼儿猜。
(注意要点1.在游戏前教师要为幼儿清楚地介绍游戏的玩法。2.教师要及时激发展开想象力:幼儿除了今天知道的五个动物,还有没有别的动物的睡觉姿势可以表演出来)
5.总结活动
——我们今天看了很多小动物,你们喜欢它们吗?小动物也很喜欢小朋友,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以后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它们,让它们像我们一样快快乐乐的长大好不好?
6.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用根据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特征选标记。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图形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特征。
活动准备:
1、黄色小蘑菇、红色大蘑菇、黄色和红色标记、大小标记若干
2、各种颜色、各种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若干。
3、标记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比较蘑菇的大小和颜色师:(出示红、黄蘑菇)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这两个蘑菇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不一样)师:用什么办法可以把不一样的地方记录下来?(标记)师:(出示标记)小朋友你们还认识这些标记吗?现在请小朋友来给蘑菇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什么颜色的蘑菇我送你什么颜色的标记。
二、比较大的红色的圆形卡片和小的黄色的正方形师:(出示大的'红色的圆形卡片和小的黄色的正方形)小朋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师: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给这两个图形宝宝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一句好听的话?
三、看图形找标记卡师:(出示各种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图形)小朋友,你们看这些图形宝宝一样吗?你们认识它们吗?他们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图形宝宝,请4个小朋友一组,去找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和你们图形相应的标记卡做朋友。
师:小朋友找好了把他们贴在黑板上介绍你找的是什么?
四、师总结:这个长方形宝宝找到了大的蓝的长方形标记卡做朋友
五、找朋友游戏
师:小朋友真聪明!帮图形宝宝们都找到了朋友。现在我们也来玩一玩找朋友游戏。老师给你们发图形和标记卡,如果你拿到的是图形就去找和你相应的标记卡做朋友,如果你拿到的是标记卡就去找图形宝宝做朋友。
师:现在我们带着你的朋友一起去玩吧!
六、 活动评价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摸摸、看看、尝尝、说说,认识常见的水果与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区别。
2.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对水果与干果的看法,激发幼儿兴趣。
3.能将水果与干果正确分类并进行记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红帽的人物形象图片。
篮子(内装多种水果和干果)。
每组两只分别标有“水果”和“干果”字样的塑料筐和水果干果若干。
每组准备表格和笔用来记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红帽图片,引发兴趣:
师:这是谁?今天小红帽来我们班做客了,还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她的礼物是一个大篮子,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你觉得是什么?拿出来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二、了解水果与干果的特征与区别:
1.出示苹果和核桃作为代表,请一个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尝一尝。
提问:苹果吃起来什么感觉,摸上去呢?那核桃呢,它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有没有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像苹果这样吃起来味道甜美,有很多果汁的叫做水果,我们一般吃它的果实。像核桃这样外表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的叫做干果,吃的是它的种子。
2.小红帽的篮子里还有很多水果和干果,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忙分分类。要求说出这是什么,属于水果还是干果。
3.出示用水果加工而成的'干果―葡萄干,杨梅干,红枣干等等。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不知道把它们放在哪一边。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总结:葡萄干,杨梅干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的方式把水果变成了干果。
三、分小组进行分类尝试:
每一组提供不同种类的干果和水果若干,将它们分别放到相应的塑料筐中,并做好记录。简单画,勾“水果”还是“干果”。
四、总结并体验水果大餐:
小红帽今天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知道了水果和干果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所以,小朋友们可以享受她带来的水果大餐了。活动延伸:将水果干果图片投放在区域中供幼儿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9-30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荐】中班科学教案02-18
中班科学教案【精】02-21
中班科学教案3篇03-26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肥皂》06-11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