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8 19:37: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练一练。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

  l.教学例2。

  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提问:你们认为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这堆沙的重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先求体积,才能求这堆沙的重量?这里底面直径和高的数据怎样获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讨论练习三第6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这道题,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先求出什么?在怎样?理清思路后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讨论练习三第7题。

  底面周长相等,底面积就相等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体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三第5题及数训。

  2.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67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3.思考练习三第8、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1.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指出:类比、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上课伊始,通过对例题改编而成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根据数据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进行转化,再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1)课件出示复习题。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50×)

  (3)尝试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

  2.导入。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及解法,为实现知识间的迁移作铺垫。

  ⊙学习新课

  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5页例2。

  (2)学生尝试解题,交流计算过程。

  预设

  生1:求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列式为750×20%,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 。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 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 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 )=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 ,那么实际用水 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 。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 ,所以再除以 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 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 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 ),直接列式是480÷(1-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

  师:对480× 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影院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 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 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 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 3、 5、 7、 9 11、13、15、17、19 21、23、25、27、29……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 奇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 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 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 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blob.png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