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
2、学说故事的语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PPT《熊宝宝找春天》,各种春天特征的头饰。
2、音乐《今天天气真好》。
活动过程
一、谈论有关春天的话题价值取向:通过讨论,幼儿回忆一些春天的季节特征。
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有那些朋友呢,春天的朋友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老师带来的关于春天的故事吧。
二、按照画面线索,欣赏散文诗。
1、价值取向:逐步欣赏散文,学说散文中的句子。
欣赏故事:妈妈说:“春天来了,快去欢迎春天吧!”熊宝宝说:“春天是谁呀,她在哪里呢?”就出门去寻找。
画面一:桃花观察讨论: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
欣赏故事:熊宝宝问桃花,你是春天吗?桃花说,是的.是的,我是春天,我是粉色的春天。
画面二:蝴蝶观察讨论:谁来了,她是春天吗?
欣赏故事:熊宝宝问蝴蝶,你是春天吗?蝴蝶说,是的是的,我是春天,我是会飞的春天。
画面三:小草观察讨论:熊宝宝爬上小山坡,他的脚踩到了什么?
欣赏故事:熊宝宝问小草,你是春天吗?小草说,是的是的,我是春天,我是嫩嫩的春天。
画面四:小花观察讨论:熊宝宝走到山顶上,看到了什么?
欣赏故事:熊宝宝问小花,你是春天吗?小花说,是的是的,我是春天,我是五颜六色的春天。
山顶上好暖和呀,熊宝宝走累了,就在暖洋洋的春天里睡着了。
暖洋洋的春天是谁呢?熊宝宝抬头看到的春天是谁呢?
小结:现在是春天,因为树叶绿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小朋友脱掉厚厚地棉衣,换上轻便的春装。
三、回忆诗歌内容。
1、熊宝宝找到几个春天的朋友。她们是谁呢?
2、用好听的词回答是什么样的春天?
四、表演诗歌内容。
请部分幼儿分别扮演熊宝宝、桃花、小草等,并学说诗歌中的话。
熊宝宝找到了这么多春天,小朋友能找到那些春天呢?继续寻找春天,用好听的词说一说。
(蜜蜂是嗡嗡叫的春天,小鱼是会游泳的春天。布谷鸟是会唱歌的春天。柳条是轻轻飘的春天。)
五、音乐,请小朋友邀请后面听课的老师一起来唱歌跳舞吧。
小结: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都喜欢春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地球仪,纯净水、豆浆、醋、盐水、脏水各一杯。
活动过程:
1、引入话题: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老师先不把这个东西所有的谜面讲出来,我们小朋友最能干了,看看能不能很快猜出来。这个东西很能干,我们拿把刀去切他,可是切不断!是什么?(幼儿猜不出来的话,再提供其他提示)这个东西还有一个本领,你要他变成什么形状,他就能变成什么形状!他干净的时候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我们每天都要喝他,用到他等等。
2、出示地球仪问幼儿,地球上什么颜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代表什么?告诉幼儿,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剩下的白色代表我们直接能用的淡水资源。问幼儿淡水资源多吗?怎么看出来的?地球上最多的是什么?告诉幼儿虽然海洋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海水。
3、出示纯净水、脏水各一杯,问问幼儿两杯水的区别。请每个幼儿都要看一看,说一说。
4、提问:水有什么用?(向幼儿介绍水的用途,如: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水能洗衣,做饭,饮用,水还能发电,使幼儿能看电视,使用电冰箱,空调等等。)
5、提问:水是怎么变脏的?脏水能用吗?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6、小结:小朋友知道水有很多用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用会很惨,那么请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还要把我们想到的好办法告诉爸爸妈妈,大家一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感知活动,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征。
2、探索怎样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剥开荔枝,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荔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你们吃过荔枝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荔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荔枝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奥秘。
1、看一看
师: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荔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摸一摸
师: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3、剥一剥
师:荔枝里面有什么呢?自己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打开荔枝,待会请你来告诉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荔枝打开的`?
师:我刚发现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打开的,这样一点都不卫生,所以我们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要又快又方便。(尝试第二次剥荔枝)
4、闻一闻
师:我们都剥好了,发现里面的荔枝肉是有点透明的,那我们现在闻一闻,荔枝是什么味道?
5、尝一尝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荔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里面还藏着什么?
师: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会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现象,会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壳、核制作装饰画
师:现在我们用剥下来的荔枝壳或核拼成一幅画或一个作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
2、学习动物叫的声音及动作,及模仿能力
活动准备:
ppt、动物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
二、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你家里有哪些动物?
2、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会学它的叫声吗?
三、眨一眨,我的眼睛亮亮的
1、逐一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及声音
(狗、猫、牛、羊、鸡、鸭、青蛙、猪)
2、你听到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四、猜一猜,看一看
1、小动物的叫声可真好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它们的叫声吧!
2、你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学学它的叫声?幼儿学小动物的叫声,教师出示图片。
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动物的叫声,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
附儿歌:《有 趣 的 叫 声》
我是小牛,我就这样叫,哞- - - ,哞- - - ,
我是小猫,我就这样叫,喵- , 喵- ,
我是小鸭,我就这样叫,嘎, 嘎 ,嘎 ,嘎,
我是小鸡,我就这样叫,叽叽 ,叽叽 ,叽叽 ,叽叽。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并会用语言进行描述。
3、能从生活中寻找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PPT课件一份,人手一份椭圆形、圆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若干,5个贴有不同形状标志的篮子等
活动过程:
1、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过“小猴卖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都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圆圈圈。今天,听说儿童百货商店里进了一批新货,又有一些小动物来买东西,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要买什么呢?
(导入部分我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引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认识椭圆形做好铺垫。)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复习基本图形。
师:小猪来了,它手中的纸片上画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
师:小猪说,妈妈让我用这个三角形当早点,于是小猴递给它一块三明治。
师:小鸡来了,它纸片上的图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师:小猫说,我感冒了,要用它来擦鼻涕,小猴给了它一条手帕。
师:小老虎来了,它要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形。
师:小老虎说,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个圆圈圈踢着玩,于是小猴给了它一个足球。
师:小乌龟也来了,它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幼:长方形。
师:小乌龟说它要去上幼儿园了,想用它来画画,小猴递给他一盒水彩笔。
师:这时小熊来了,把纸片递给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这是什么形状呢?”
(这个环节我改编了“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以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了小猪、小鸡、小猫、小老虎、小乌龟和小熊到百货商店买不同形状物品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在对话互动中复习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
3、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1)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快告诉小猴,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幼:椭圆形。
(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在课件中出示椭圆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椭圆形的名称。)
(2)引导幼儿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小熊说今天它请客,要用来它来装红烧鱼。小猴递给了它一个圆盘子。小熊看了看,连忙摇摇头说“不对!不对!”
①课件出示椭圆形和圆形,观察讨论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那么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扁扁的。
幼:椭圆形看起来比较长,比较扁。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长长扁扁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椭圆形和圆形还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动手来比一比。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图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观察,并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我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打开后有两条折痕,看一看,你们觉得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它们是一样长的。
幼:不一样长。
师:我把椭圆形也这样对折两次,打开后也有两条折痕,你们比一比,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不一样长。
幼:一条长,一条短。
●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测,教师观察指导。
师: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用吸管量一量,这两条折痕一样长吗?量完圆形,也用一样的办法对折比一比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怎么样。
●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梳理提升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比的?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我把吸管放在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两条折痕都和吸管一样长。
师:你发现了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
幼:我把吸管重叠放在椭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一条折痕短,一条折痕长。
师:所以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一样长吗?
幼:不一样长,一条长,一条短。
师:(小结)原来,圆形的两个折痕一样长;而椭圆形的两头比较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问题启发、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教学策略。首先我以问题“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先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差异,在幼儿发现两者外形不同的基础上,我把问题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引导幼儿关注和探索两个图形本质的差异。我把圆形和椭圆形分别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请幼儿猜想判断,“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为了支持幼儿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为每个幼儿投放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和一根吸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材料互动,从而发现两个图形的两条折痕的不同。其中,这根吸管的长度就是圆形的直径,投放的圆形的直径与椭圆形的短轴一样长。在幼儿操作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以两两交流、小组交流、师**流等方式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1)幼儿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师: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椭圆形,收集一些椭圆形的物体和图片。现在,请你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能为百货商店添加什么椭圆形的商品呢?
(2)教师结合PPT提升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经验。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来像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椭圆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说一说之前在生活中寻找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见椭圆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儿对椭圆形的感知经验。)
5、以“整理货柜”的游戏,引导幼儿按照图形进行分类。
师:今天百货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货,小猴请你们帮忙整理。先看看图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然后把它放入贴着这种形状标志的篮子里。
(这个环节我延续“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请幼儿为小猴的百货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帮小猴整理货柜”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上物品的形状放入贴有相应图形标志的篮子里进行分类。)
6、分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图形大搜索:投放几何图形装饰卡,引导幼儿找出椭圆形,并进行装饰涂色。
(2)图形棋:投放包含各种图形的棋纸,引导幼儿和同伴按指定规则下棋。
(3)添画:投放画有椭圆形的底图,引导幼儿为椭圆形添画变成新形象。
(4)拼图:投放画有不同形象的椭圆形底板,引导幼儿根据椭圆形特征进行拼图。
(本环节我设计投放了多种层次、难度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树木,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知道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落叶树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的特点,学习对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收集一些关于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社区观察树木,捡落叶。
1.利用晨间锻炼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去社区捡落叶。
2.引导幼儿认真观看树叶。
师:你看到什么样的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小结:刚刚老师请小朋友捡了很多树叶,发现有的树叶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
二、集体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
1.师:冬天到了,我们发现树叶有什么变化吗?树上的叶子都掉了吗?
小结:冬天里的树叶,有的树上的叶子变黄了,慢慢的掉下来,有些树的叶子还是绿绿的。
2.冬天到了,为什么有些树的树叶掉了很多,有些树的叶子掉了很少,甚至不掉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有秩序地讨论)
小结:原来呀,有的树是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而有的树是落叶树,每年的'秋天树叶就会开始变黄,渐渐掉下,到了春天的时候才会长出新的树叶。
三、了解几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知道它们的名称。
1.出示常绿树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看看,树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呢?
2.出示落叶树图片,小朋友再看看,这就是落叶树,它们的树叶是什么样的?颜色怎么样?
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树有什么区别?
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
四、迁移幼儿经验,说说还知道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吗?
老师再次出示一些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图片,丰富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的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幼儿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积极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次优质课评比,我的内容是《数的守恒》,这个内容已有两位老师上过,中班能力较强的幼儿都已参加过教学活动,我考虑到幼儿现有的实际水平,选择了能力中下的幼儿。但在制订目标时,我降低了难度,选择了5以内数的守恒。数的守恒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数数、探索性总结出物体的数量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和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本次活动我的活动目标有两个(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色、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不论物体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有何不同,与物体的数量是无关的
三、活动准备
情景表演(两只小兔争萝卜)、课件、卡纸做的三角形若干
四、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初步理解数量的`守恒。本次活动我使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和操作法,目的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大胆思考、积极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但教师注重了知识的掌握,没考虑到让幼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运用。针对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我把新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五、流程
1、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情景表演法,让两个小兔为争萝卜而吵架,然后请幼儿帮忙为他们解决到底谁多谁少,从中渗透数的守恒概念。
2、第二环节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自由观察发现问题,即小动物的数量相同,但有许多地方不同。再由教师引导逐一观察发现有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排列形式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物体的数量与大小、颜色、排列方式无关。
3、第三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幼儿的大胆创新能力,我为幼儿准备了1个形状2种颜色和2个大小的三角行,让幼儿用数量相等的图形排列出不一样的对行。如横排、竖排,三角行等。
4、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再次验证数的守恒。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5-2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22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5-06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篇08-20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10-24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0-08
【实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23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八篇05-23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5-23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九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