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8 14:56: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

  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

  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算法。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6.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生:应该有整数、小数等。

  师: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生:不公平。

  师:现在来看看我这样分公平吗?(多媒体播放动画)

  第一步:把发出去的蝴蝶先收回来。

  第二步:每个组一只挨一只发,直到发完为止。

  生:这个方法很公平。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出示示意图)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问题解析:

  解: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86÷2

  =93

  答:晓丽的平均分为93分。

  师:结论: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二、求总数量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我们来集体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

  师:讲解计算原理(多媒体展示)

  问题解析:

  解:2×5=10

  结论: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二、求总份数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问题解析:

  解:16÷2=8

  结论: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6.3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1、我们班有

  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总数量=12×50+8×45

  =600+360

  =960

  总份数=12+8

  =20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960÷20

  =48KG

  答: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8Kg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

  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

  中午总数量=12

  中午总份数=3

  下午总数量=6

  下午总份数=2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中午平均数=12÷3=4个

  下午平均数=6÷2=3个

  4-3=1个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个苹果。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

  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解析:

  总数量=1200

  小明总份数=40

  小花总数量=45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小明平均数=1200÷40=30

  小花平均数=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3米。

  7 方法总结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课后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课后习题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

  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数为87分。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

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个苹果。

  3、总共有

  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28。

  板书

  第1节平均数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难点: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铺垫,引入课题。

  1、见课件

  (学生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一:

  (学生观察图,说清图意,然后提问题)

  1、出示:

  1套书有15本,问:

  (1)3套书有一共有多少本?

  (生:思考: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

  (2)引导学生列式;

  2、讨论算理

  (1)方法一;连加计算(学生说算的过程)

  (2)用竖式计算(笔试)

  (3)用数的组成计算:

  ①(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口算的思维过程)

  ②(小组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描述算法)。

  11×5= 14×4= 15×6= 23×4=

  (4)学生交流,老师观察,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二)出示情境图二:

  1、买

  1套书需要120元,问: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观察图,说清图意,然后依问题列式)

  (1)学生思考并正确列式

  2:讨论算理:

  (1)方法一:用数的组成口算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见投影片)

  2、学生分组用数的组成描述下题的算理

  110×5= 140×4= 270×3=

  (2)方法二:将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添0法”的简算方法)(见板书)。

  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0前面的数,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也可以把几百几十的数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行口算。

  3、同桌用“添

  0法”的算法再描述上题的计算过程。

  三、应用测试题

  1、学生分组进行测试练习(分两组测试,后学生相互评价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

  3、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

  (1)课本43页和第三题(见投影)

  (2)学生评议,交流算法。。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的第2题。(“摘香蕉”游戏)

  (1)用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数学书练习十四第2题。

  (2)开个小火车说算式!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课后习题

  A组题:

  11×6=

  14×4=

  27×3=

  110×5=

  14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A组题:

  11×6=

  14×4=

  27×3=

  110×5=

  14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B组题:

  17×5=

  42×2=

  23×4=

  110×3=

  12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B组题:

  17×5=

  42×2=

  23×4=

  110×3=

  120×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科交叉: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2. 讲授新知识(20分钟)

  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3. 练习与巩固(25分钟)

  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口算过程。

  4. 拓展应用(10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如购物结账等。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四、教学方法

  1. 演示法:通过演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3.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口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演示口算过程、交互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口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

  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

  (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

  (4)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 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 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 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 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平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活动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

  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

  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活动二:

  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

  2,交流展示: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活动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

  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

  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1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

  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

  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

  “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25—3.1

  第一单元 旋转与平移

  2

  3.4—3.8

  第二单元 除法

  3

  3.11—3.15

  第二单元 除法

  4

  3.18—3.22

  第三单元 时间

  5

  3.25—3.29

  第三单元 时间

  6

  4.1—4.5

  第四单元 乘法

  7

  4.8—4.12

  第四单元 乘法

  8

  4.15—4.19

  第五单元 统计

  9

  4.22—4.26

  期中复习

  10

  4.29—5.3

  第六单元 测量

  11

  5.6—5.10

  第六单元 测量

  12

  5.13—5.17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小数

  13

  5.20—5.24

  第八单元 面积

  14

  5.27—5.31

  第八单元 面积

  15

  6.3—6.7

  第九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6

  6.10—6.14

  期末复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2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 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39人,二班现有学生38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学生一般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容易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学生肯定会全神贯注。

  3、有的差生平时受到教师的关注少一些,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分析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

  24时计时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熟练的进行相关的口算,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4、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经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内容(包括实验)及重点、难点分析

  数与代数:万以上数的认识,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平行与相交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些内容是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四、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和改进意见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篇03-0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03-0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