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鉴赏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鉴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鉴赏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高中鉴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a、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木版画作品,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b、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异同。
c、技能目标:学生在木版画创作实践中学习版画的造型方法,掌握黑白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d、创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木刻版画的特点,有创意地设计并制作动物黑白木刻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言。
(第一课时)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动物的设计与印制。
建议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一、课前准备:
教具:欣赏用的版画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
学具:木版、三棱刀和圆口刀、颜料、文具盒、印纸。
二、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一上课,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内容(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是演戏的人,有的说是神仙等等,在回答了一连串的答案之后,我逐步提示:画面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的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版”做媒介再转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版,可以重复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你们想做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刻版画。
2、感授新知(进行绘画基本技能训练)
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是在木板上采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刻、切、铲、凿、划等手段来表现形象的。
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
首先教他们怎样握刀,怎样刻直线、曲线、点,认识不同刀具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魅力;如何运用黑白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木刻画面的黑白处理,并学习一些简单的表现技法。此时学生都兴奋起来,跃跃欲试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加工,在木板上打出底稿,让他们自己尝试在简单的图形上练习木刻线条组合的感受与技巧。
(投影出示上图)
幻灯片出示效果强烈的黑白木刻:
一对比“实景图例”和“黑白稿”,学生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
二黑白木刻可以表现很多可爱的动物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设计。
3、实践阶段:
黑白木刻的设计与制作:
⑴起稿:
①把你想要表现的动物图案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
②可以在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铅笔转画画稿,也可以画在复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
③注意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画面内容而考虑版向的问题。
⑵刻制:
①由于版上涂了墨色,每刻一刀都能清楚的显示刻作效果。
②刻作时先以三角刀刻出木板画面上的轮廓边缘线,再交替结合使用圆刀,逐步刻出亮面。
③注意安全,用刀时左手勿置于刀前。
⑶上墨:
①把以松节油调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许置于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粘于油滚上,以便在版上均匀滚墨。
②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
⑷磨印:
①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
②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印。
⑸完成:
①磨印完毕后,局部地打开看一看,如没有印实,可以局部补上油墨,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
②注意在局部滚油墨时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动纸张。
三、评价阶段:
⑴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学生的评价:
我感受到了木刻版画的艺术美;
我掌握了黑白木刻的制作技法,制作出了有趣的作品;
我的套色木刻作品虽然粗糙,但下次再做就有经验了;
我的动物可爱极了。
⑵互评: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家的评价:
是否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木刻版画的感受;
是否理解版画的特点并能运用木刻版画的不同刀法;
是否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是否有成功的体验;
是否能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是否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⑶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四、拓展延伸:
⑴推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年级的木刻版画作品展,邀请老师和家长参观。
⑵为自己和朋友制作动物、花卉、人物、藏书票、贺年卡,互相赠送,表达美好的祝愿。
高中鉴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
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哪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内(1912年—20xx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发言。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高中鉴赏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赏析
第一次聆听高中老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人间生活〉〉就题目来看就是一节非常值得赏析和探究的内容,我们知道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他改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也记录着人类辉煌的历史,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精神的愉悦。但是到底怎样个反映生活、描绘生活,人们怎么个精神追求法,尤其在古代,唐宋时期,绘画艺术究竟怎么个反映记录生活,对于在坐学生来讲自然是想深得其中三味,迫切想知道个所以然。对这节课自然充满向往。
带着这样一种向往,胡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也基本不失所望,以一条暗线,主要通过世俗的绘画内容和长卷的形式,结合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解读古代绘画艺术是这样来记录优雅和闲适的人间生活。整体把握,细节玩味,重点难点基本落实。
下面对几个教学行为的细节部分作具体观察分析:
一、关于导入
胡老师选用了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五百强盗成佛》图及,《笑俑》图来分析推导苦乐相伴才是生活的真谛,我们在佛教艺术中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生活中回味乐的滋味,在教学内容上承上启下,两张图片完成一个知识的衔接和转换,导入自然流畅。
二、关于课堂中出现的两次示范
其一是讲到长卷形式时,教师准备了一个模拟长卷,让学生表演试着怎么打开,打开的顺序,教师再亲自打开,这一看似蛮不经意,但这具体的把玩过程中,学生到是体味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打开动作,确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和形式的领悟。一卷在手,不知究竟往左打还是往右打开,方向来一个颠倒,视线不知从何展开,全无秩序,不是告诉别人我是外行一个吗。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简单处见真味,如果教师能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其二的示范,教师对图中丫环的发型造型,采用了线描的示范,流畅而准确的线条,不仅帮助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由来,通过这一示范,也使课堂充满美术味起来,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如果这样的示范能再见一二处,则还要生动不少。
三、关于长卷如何欣赏
教师就《捣练图》从开卷题字,到人物出场安排,构图的承前启后,人物的服饰特点,色彩的搭配,细节的穿插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几处细节也分析的魄为生动细腻。但如果对怎么欣赏作一个整体的梳理,提纲挈领的加以点破,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学生更能自觉领悟作为古代绘画艺术他怎么个生动传神的.将历史回方,将时间定格,让美得以永恒,让我们在这些美的视觉符号里探寻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而回味无穷。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关于语言组织
观察胡老师的整节课,内容和细节处都是可以的,语言也有风格,只是在点题上略感不足,人间生活一词从开始、中途、结尾都应首尾呼应起来,任何时候都能让人感受到老师牵着这四个字的魂再向我们讲述,这样整节课就能在内容、形式精神上达到形神兼备。
教研员的点评:
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主要是指作品赏析的示范与技能演示,是我们美术课堂极其平常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我们美术老师信手拈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是,由于当下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其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与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作用吸引了我们美术老师,走进了我们美术课堂,让我们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们的赏析示范开始机械化了,作品被大量堆积在电脑屏幕上,泛而平,不管是绘画类还是设计类与雕塑类统统归结集于电脑,现场展示的作品少而又少;我们的技能演示被电脑鼠标替代,神奇而茫然。就这样,美术课堂的美味越来越淡了。这种怪异现象随着学段的升级而升级,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尤为严重,课堂上已很难看到我们美术老师的一笔一画,如果我们老师不想动手了,学生还有动手的兴趣吗?难怪,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致会大大下降,关于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就更不用说了,课堂上出现的死气沉沉,或者课堂上频频出现的你讲课我说话、你点鼠标我做作业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了。
根据这个教学现状,我确定了“示范与欣赏”课例研讨系列活动,组织了市属高中主题研修,定在市稽山中学举行,来自市属高中全体美术老师与市属美术学科基地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展示了两个高中美术欣赏课例,分别是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人间生活》与稽山中学袁终斐老师的《新的实验》,带着观察任务与研究问题我和老师们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反思课堂。
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课堂导入采用了作品示范,她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意会佛教艺术作品《五百强盗成佛》中的“苦”与世俗题材作品《笑俑》中的“乐”,从中揭示出课题《人间生活》。二幅作品对比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洁,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们那会意的的一笑与专注的眼光,可知,作品示范取得实效,为课的成功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胡老师的作品示范导入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她的教学会如何展开?呈现的作品示范能否如导入那般生动形象?能否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活起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观察。
《人间生活》展开的作品赏析分为二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赏析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庖厨》、《酿酒场景》、《盘鼓、叠案、跳丸》,从“吃、喝、玩、乐”体会人间生活。内容直观,画面形象,四字板书简洁明了,课堂时间也化了不到5分钟,学生们已心领神会;第二环节是赏析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清明上河图》,以《捣练图》为重。先让学生观察与发现三幅画的相同之处——“长卷”,接着,胡老师出示用白纸制作的尺幅相仿的长卷,让学生试着怎么打开,一卷在手,学生们不假思索按惯例从右往左打,错了?再思考,从左往右打,对了?看!老师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在这具体的师生把玩过程中,学生们品味到了达官文人的品读雅俗,领悟到了古代书画艺术独有的鉴赏形式感。我们再看胡老师的三处示范:一是板画《捣练图》中丫环的发型,流畅而准确的线条,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形象来源;二是肢体示范画中4位女子围槽握杵捣练的场景应不同面向所构成的一个独立的圆形图(西方),结合“从左往右”的品读浏览视线(中国),帮助学生形象地思考中画绘画的不同透视;三是肢体示范画中玩耍的小姑娘的表情体态,引发学生领会这个女孩是画家在画面中所要展现的时间性(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课堂也就在这个可爱小姑娘的打招呼动作中结束,意喻同学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快乐、健康、幽默的心态去面对。这三处示范,使课堂更充满美术味、生活味,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这堂课留给我们
思考之一:板书示范如何更加有效,如板书的排列、文字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等。
思考之二:老师准备的绘画长卷示范是否可以更加有效,如果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绘制内容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可能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
思考之三: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文本)作品的深度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如《新的实验》一样可以为学生设计体验环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思考之四:《人间生活》主题是否可以更加突显,除了作品还可以在语言上给予适当地、反复地提示,有效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会。
希望老师们关注我们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让教学示范有效于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让美术课堂真正地美起来。
高中鉴赏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高中鉴赏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
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高中鉴赏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要讲的标志。
(二)基本知识
1.什么是标志
用一种文字或图形来代表另外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的这种作用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采用的结绳记事、堆土记事、刻木记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师明确:结绳记事盛行于原始社会一次函数与方程学案,“先民结绳以明事”,结绳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别。这应当说是标志的雏形。
2.标志的类别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确实如,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个种文化。
(用微机展示一幅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标志)
(1)从用途上分:
纪念标志:1979年国际儿童年一次函数图像
城市标志:德国基尔城城徽、联合国标志
会议标志:奥运会标志
商业标志:
(2)从造型特点上分:
具象型标志(特点:形象自然、生动活泼、有直观趣味感。图例为:德国自然出版社标志
抽象型标志(特点:造型严谨、寓意深刻,是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图例为:南斯拉夫进出口金榜学案物理贸易公司标志
字图型标志(特点:运用广泛、传播速度快。图例为:加拿大铁路标志)
3.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数学课件改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日本某建筑公司标志)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几幅典型的标志图说明)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普通的审美情感
4.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电影有众多的流浪汉形象,然而,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这众多的形象中只有卓别林留有给我们一种卓而不群的艺术感受呢?原因即在于它独特的形象设计和别具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艺术表达,即可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同样,既然标志设计是艺术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设计,那么它应运用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形象高度夸张、概括、简洁、几何形化(采用太阳神口服液标志和捷克音乐学院标志说明)
(2)运用联想、比喻的方式(采用阿根廷市政银行和某人寿保险公司标志说明)
(3)运用象征的方式(波兰和平委员会标志)
(4)运用民族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风格的标示设计说明民族性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突出民族性)请同学们确定两幅标志的类型(三)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部分的理解
中国民航标志说明:①在创作构思上,作者突出了标志设计的民族性特点,它以中国固有民族图腾形象之一“凤凰”作为构图的主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滋润与独特内涵。
②从造型特点上看,具有极强的现代设计意识,完全符合上述标志的现代设计原则。是一幅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原则和谐统一的杰作。
a.中国铁路标志介绍
b.加拿大毛纺织公司标志[x]
c.某皮鞋超大厂标志[x]
(四)指导学生分析标志设计的构思过程
(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来分析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过程)
(五)小结
高中鉴赏教案 篇8
第十六单元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模块名称: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 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熏陶、 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声乐练声:作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转换练习。
二、情景导入: 播放抗日战争历史纪录片。
提问:影片内容发生在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看后有哪些感想?(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三、新课
导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革命的人群像像潮水般涌入这场浩大的反侵略的战争中,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1、 播放洗星海生平简介
提问:你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人?
2、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提问:(1)、冼星海在战火中、在窑洞里、在土炕上、在煤油灯下、在小方桌上,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是什么动力使他做到的呢?
(2)延安演剧三队在自制简陋的乐器伴奏下,仅用了14天时间就完成了首演,那又是什么动力能使他们做到呢?
3、 播放《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剪辑音乐视频,学生分别说出八个乐章曲名,并随机说说
每个乐章其中的音乐特征或随音乐唱唱其中的乐句。
(1)教师简介作品体裁—声乐套曲,学生总结听赏八个乐章总体印象,填空:作品(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情感)丰富,(表演形式)丰富。
教师小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曲式结构上还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冼星海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创作的安排上还是在主题内容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的细致。
(2)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乐章,有的可以唱唱有特点的乐句,或朗诵其中的文句。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在老百姓当中传唱非常广的二个乐章,那就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4、 欣赏《黄水谣》
(1) 完整播放《黄水谣》,分析音乐形象。
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你在音乐中听到几种情绪?(幸福、痛苦)
(2) 观看教师制作的本乐章各个乐段音乐要素对比表格,并通过示范、讨论体会“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产生的重要影响。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演唱《黄水谣》第一乐段和再现乐段。
提示:亲身体会音乐情感和音乐要素的作用。
高中鉴赏教案 篇9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
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
高中鉴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
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高中鉴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 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高中鉴赏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7、备用资料
高中鉴赏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高中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08-04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4-03
音乐鉴赏教学总结12-31
高中功率的教案01-10
高中主题教案01-16
高中舞蹈教案06-11
高中体育教案06-17
高中足球教学教案07-05
高中化学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