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政治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政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教学重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问题;什么是哲学?你在身边那些事例中发现过哲学道理?学生例举身边事例,畅谈所包含的哲理形成初步概念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生活处处有哲学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学生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
总结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的哲学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深化对身边哲学的认识
共同探究身边哲学
探究深化问题:同学们知道那些成语典故,你知道他们所包含的道理吗?学生表述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典故何名言把对哲学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
例证
深化认识问题: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交流探究哲学的来源
交流总结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探究哲学的来源教师讲授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
2、正确理解 基层民主管理中 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身边有人在考村官,那村官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 专科 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职务的工作者。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愿意去当村官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国家公务员吗?村委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二)进行新课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师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变革,一次是“包产到户”,另一次就是“村民自治”,其中村民自治的重点在于制度上的创新。从合寨村开始萌芽的民主制度,如选举方法、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年终报告制度等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的重要内容。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什么?对,是村民委员会。
(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作用是: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村民自治的内容:
教师: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那村委会的最高代表是谁?对,是村委会主任?那这个村委会主任是政府任命的吗?不是,是村民选出来的。那是村民怎么选出来的?很好,是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举出来的。
教师: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请大家注意这个村民自治的基础。
教师:好了,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出村委会干部了。那以后的任何有关村里的决策是不是都由村委会主任说了算了?对,不是。那由谁说了算?对!由村民说了算!那村民怎么来参与决策呢?对,通过村民会议。比如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开始商量个有关全村村民利益的事儿,最后有的人同意那样做,有的人不同意那样做,那最后到底同不同意怎么办?很好,最后举手表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这就是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教师: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举选出村委会干部,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的事务决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村民又是如何规范自己和干部的行为,管理日常事务呢?对,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
村委会委员、干部都是村民选出来的,那村民就有权监督他们的工作,通过什么来监督?对,村民可以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这儿有个监督方式是村务公开,那公开些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有明确规定的,①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②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落实方案。③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④ 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务公开的范围,这个范围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教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一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村委会主任是国家公务员吗?(学生:不是。)为什么不是呢?那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村委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
高中政治教案4
教学准备:
XX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①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③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难 点]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全班预习,并分成4个小组,分别探究4个主题,做到简明扼要,实事求是,用简易的课件形式汇报交流:
①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
②探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
③为什么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④中学生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教学过程】
歌曲欣赏导入:《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发展和丰富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丰富和充实着自身的内涵。
从中国历史上看,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最强大力量。
2、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探究交流:
第一组学生展示课外探究成果,教师适时以历史背景知识引导:
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启发拓展:
想一想: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谈谈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革命传统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探究交流:
第二组学生展示课外探究成果,教师适时以历史背景知识引导:
大庆精神的主要内容: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讲求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启发拓展:
议一议: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那些共同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动力,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板书)
情境体验:
材料一:从20xx年开始,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探究交流:
第三组学生展示交流课外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简要归纳: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它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它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展示:
观点一: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观点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你赞成哪种观点?why?
学生回答
展示:反映国民素质的图片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1)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2)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1)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2)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展示:
美国的价值观输出攻势
一位美国参议员公开宣称: “美国接受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不是免费的午餐,慈善心绝不是首要因素。我们怀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留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民主自由原则的熏陶。”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达利尔更明确地指出,“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
思考:此材料反映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应对?
学生回答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重要性——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有人认为弘扬民族精神离我们很远,是不是这样呢?
播放视频资料:
王景光——资助贫困学生乐在其中,看了之后,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重要性: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2、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习题巩固(略)。
高中政治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高中政治教案7
探究目标(意图):
1、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3、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4、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手段:
1、搜集相关报刊、杂志。
2、搜索网络资源。
3、问卷调查。
4、其他。
探究过程(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高中政治教案8
一、教学理念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教学的真实性,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含义,理解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教学难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20xx恒大亚冠赛进球集锦)。
(提问)是什么造就了恒大如此的成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教练、团队、外援、金钱……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聚焦到我们经济生活来看,其成功确实也离不开金钱这个激励因素。也就是奖金,怎么分,才能激励球员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究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问题,聚焦到一支球队,我们一同探讨恒大成功的秘诀。
【设计意图】选用恒大亚冠登顶的事例,一是因为材料新,具有较强的话题色彩;二是具有生活气息,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三是音频和影像资料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四是为后面的知识起到开篇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与课堂活动
(过渡)恒大的分配方案究竟是怎样的`呢?以恒大首场胜利为例,奖金1400万,如何分配才能体现公平?这里有两种方案,大家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案能不能体现公平?为什么?(时间1分钟)
(PPT展示)方案l:平分奖金方案
2:进球者80%,其他人20%,不上场0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公平≠平均,公平≠过于悬殊,那公平是什么?实情究竟如何,是否与我们大家所想一致?我们来揭晓答案.
(PPT展示)恒大亚冠首场(广州恒大一全北现代)奖金分配方案,最高者103.27万,最低者93.27万,不上场的替补球员人均6万。
(提问)这种分配方案,好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公平不是平均,是有差距,公平不是差距悬殊,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此,由一支球队管窥一个国家,由恒大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大家看课本60页。
高中政治教案9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教案10
一、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课是接着第x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政治教案11
一、介绍自己
二、随堂调查
1、通过初中阶段对政治课的学习,你觉得政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如何评价它?你觉得学习政治课有没有用?
2、在初中阶段是如何学习政治课的?
总结学生发言得出:因为刚接触政治,而且中考政治的开卷考试给你们带来的印象就是政治课类似于休闲课,政治课很好学,只需要多翻翻书,就能拿分并且拿高分;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政治课没有用,不需要学习。
三、突出政治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科的兴趣。
1、突出政治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1)在高考中实行的是“3+文(理)综”的模式,其中的文综就有政治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
(2)即使不选择文综,但是我们要取得高中毕业证,必须进行学业考试,也有政治科。
2、简单地介绍一下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课件展示)
如果想让自己在商海里搏击并能够胜出的,那就必须认真学习高一上学期的《经济生活》,因为这将帮助你成就梦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高一下学期的《政治生活》,就是帮你纵览国际风云,分析天下大势。如果你将来做个商人,那么这有助于依据国际形势巧妙地拓展市场,甚至是保护自己;高二上学期的《文化生活》将让我们领略到文化的巨大魅力,做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高二下学期的《生活与哲学》,主要是将你从一个不大聪明的人培养成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学生又很感兴趣了,我不大聪明?从而讲到哲学的概念,哲就是智,哲人就是聪明的人,爱智慧的人,古代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哲学家。再讲到,现在无论是做人文研究还是做理工科研究,都会用到哲学的思维。它帮助你全面的分析问题,帮助你做一个理性的人。三年学习之后,会使你眼界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细致周到。当你与他人讲起这些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时候,人们将会对你刮目相看,称赞你是个有经济头脑、有政治远见、有文化素质和有哲学思维的人。
四、如何学好高中政治
既然政治科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才能学好高中政治呢?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高中政治的学习和初中政治学习是不一样的,高中对能力的要求更加高,更加难学好,除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书本,考试翻资料之外,还要动脑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政治教材不同于理科教材,大家看一遍过去都能看懂,但看懂并不意味着你弄明白了知识内容。下面通过《经济生活》教材,讲一下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内容结构,做到胸有成竹。
当我们拿到《经济生活》这本课本后,我们不要急着看里面的知识内容,首先我们要看的是前面的'《前言》(也就是《致同学们》)和《目录》)。
1、在《前言》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这本课本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来编写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好,我们再来看《目录》。从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说。
(二)教会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充分预习好。
(1)本课程的知识层次:
本书的知识层次分单元、课题、框题(内容大体按一课时安排)、目题(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全书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课及一个综合探究,每一课又包括两个框题,每个框题又下设若干目。
1、先看一下框题,尝试着去分析这一框与前一框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旧知识的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我们在预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时候,在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中懂得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之后,第二框题就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框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2、读框题与目题,分析框题与目题、目题与目题之间的关系。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中,目题是《消费心理面面观》和《做理智的消费者》。
3、学会提问质疑,完成教材附设的问题。在每一目的下面,都会有一个虚线的框围起一段材料和一个或多个问题,如果你在看完这一目之后,能够回答出里面的问题,那就说明你的预习OK了。
4、看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强调,要动用笔。通过笔,发现重点难点与疑问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及方便知识的掌握。
5、借助各类教辅用书。各类教辅用书会告诉你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甚至是剖析重难点的思路,也会有典型的材料,这样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更加有的放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联系实际。很多经济活动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寻找现实的素材,尝试着分析,才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锻炼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2)本课程的文字构成及其不同要求:
◎正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及微软雅黑字部分属于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是课本知识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拓展的内容、
◎辅助文,包括三个栏目,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是学生一般性了解,或不作要求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展开的内容
◎综合探究:属于一篇正式的课文,而非单元综合练习;“综合探究”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学生所掌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拓展的,特别“综合探究”结尾的总结部分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
所以,阅读教材,并不是纯粹地看书本,而具有上述多重的任务。
五、提出我在任教期间对这一学科的要求。
我的要求很简单,一是要基本做到课前预习,运用上面教你们阅读教材的方法,对所上的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上课除了教材之外,准备一本课堂笔记,这本子既用来记笔记,也用来做作业。第三,上课尽量不拖堂。下课铃声一响就结束,绝不影响你的休息,更不影响你的吃饭。但请你记清楚,上课绝对不能玩手机,不能睡觉,扰乱课堂纪律。
高中政治教案12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书)
1.是什么:相对平等(板书)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差距悬殊。而是收入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结论、PPT)
【设计意图】通过极具吸引力球员奖金分配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义。
以微观事例引入,推导出在国家宏观层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由浅人深,得出结论,水到渠
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正是因为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过于悬殊,其底线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这正是我们共同富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为什么(板书):
(引导)从与效率的关系、人民生活和劳动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义
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促进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PPT)
(过渡、提问)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因为收人差距过于悬殊而不公平的现象呢?漫画是我们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生动的表现之一,下面我们来看这几幅漫画,它们反映了哪些过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群体之间、城乡之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国基尼系数表注图(注明:基尼系数及数值含义)。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收入差距长期在警戒线上,更说明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紧迫,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1—62页相关知识,思考:怎么做?有不懂的地方吗?
3.怎么办?(板书)
学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么意思?
教师解释书本语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称一次分配,是由市场主导的。(PPT展示
具体含义)通过这样的一种分配,劳动者获得了个人的劳动报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场来主导,则可能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PPT展示)20xx年各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和《如此工资》漫画。
提问:这体现了在我们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两比重、两提高。(板书)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教师解释“再分配”:再分配也称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PPT)。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ppt展示)国家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措施实施再分配,展示相关漫画说明实现社会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书)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漫画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总结:看下图
(提问):1.这幅图反映了什么现状?这幅图的结构要怎样变化才更合理呢?
引导学生懂得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扩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结构要实现“金字塔——橄榄形的转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得出,教师总结:
根本上发展经济
①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加学生对再分配这一难点的理解;三是老师做好适时的引导,并以画龙点睛的语言做好归纳,结构清晰。
(过渡)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不过,与公平在一起的,往往还有一个孪生词——效率。
高中政治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并设置一些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讨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列举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或发生的文化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借以说明,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围绕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两方面举例,也可以结合导入的内容直接切入。
比如: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久了,就会说一些北京话,言行举止不自觉地带有一种“我是首都人”的特有优越感。一些单位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说一说:文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还可以结合下面的事例简析。
见面礼:(相似的还有宴客礼、送客礼、打招呼的方式等)
材料一:西藏的“哈达文化”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因而哈达便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材料二:欧美的“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材料三:泰国的“合十礼”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握手,双手在胸前合十即可。泰国人把“头部”视为神圣的部位,千万不能随便摸泰国人的头。还有,如坐着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用手指着对方、进泰国人家要脱鞋等小细节都要随时注意。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秦俑被发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现在,假如你是美术家、军事家、冶金家、社会学家……
(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军事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家来了,他们手握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社会学家来了,他们站在排列有序的秦俑阵前,感慨秦朝的暴政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思考:不同的人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的人知识、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说一说:同学们能不能围绕这三个方面举些例子说明这种不同呢?
让学生围绕不同的文化对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举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题。
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简介:电影《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
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些补充说明。如:
(1)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丑陋的蜥蜴。但在国人的眼中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象征的是公正,正义和力量。
(2)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3)中西方吹牛的差异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很少吹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更很少夸耀他的家乡出过什么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饰。有个美国人潇潇洒洒地告诉我他会说汉语,最后我才知道他只会说“你好”和“谢谢”,数数只能数到“6”,“7”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美国人直接吹自己,中国人含蓄婉转,绕着弯儿吹自己。看起来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实也与文化的不同颇有关系。美国社会注重个体生命,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要靠自己,夸耀自己家人和亲友如何了得没什么用处,况且美国人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仰仗着什么背景什么人物才获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机会就得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就常常是广告化的吹牛。中国社会是群体化社会,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人与亲朋好友组成一张网。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P15材料并思考。
高中政治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文化传播及其途径;明确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感受文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展示、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学校取得的变化,深入了解和热爱学校,感受生活处处有文化的真实,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材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设计背景播放20xx武警十四中队表演江南style和五师分校教师2000元旦晚会表演小苹果视频导入新课后,设置“流行音乐和舞蹈迅速扩散和普及是一种什么现象”一问,从学生的回答中引申出文化传播的含义。然后根据对文化传播含义的'理解,设置环节一活动内容1.寻觅校园中文化传播的“踪影”,并说明这些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我们身边的?2.讲解过程中穿插课堂调查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文化和文化传播,同时从中感悟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感受文化和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道理。环节二设计背景五师分校是自治区级示范高中,近些年学校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很希望了解我校的发展情况。活动内容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来到我校,作为学校的主人,请你制定一个展示方案,使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的领导和专家能较好地了解我们五师分校的风采。
提示:1.选择好展示的角度(办学历史、美丽校园、取得成绩、学生活动);2.确定合适的展示内容及展示形式(手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传媒的手段及特点;引领学生自主展示的责任,展示校园中的真、善、美,展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精彩,让学生体验美好、享受成功、主动发展。环节三设计背景在学习了传媒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播放《未来教室》视频,结合五师分校每年都有援疆教师来校任教的背景,设计了这个环节。活动内容1.播放《未来教室》视频后,设置辩论情境:有人说,“大众传媒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内地援疆教师将成为历史,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2.提出辩题: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3.分组准备;4.展开辩论设计意图通过关于未来教室的辩论,给学生以较大的辩论空间发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辨,全面认识大众传媒虽然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其他传媒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环节四设计背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带来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五师分校有一个“民族语言部”,各年级除汉语班外还有民族班,设有民族语言、汉语、英语等语言类课程活动内容甲同学认为,我没打算出国,没有必要学外语;乙同学认为,我将来是要到国外去,没有必要学国内的语言课程。请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劝劝甲或者乙同学,帮助他转变不正确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劝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既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重视外语学习和重视民族语言学习,劝导活动既是在劝导别人,也是在劝导自己。最后通过出示著名学者、教授崔卫平的名言,激发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使命感。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高中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教案02-27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12-13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01-17
精选高中政治教学总结3篇01-29
精选高中政治教学总结4篇01-25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15篇02-23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15篇03-02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15篇02-24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15篇)03-10
高中政治课教学计划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