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经常食用的鱼,知道鱼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2、学习一定的吃鱼技巧。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了解并且知道各种食用鱼的名称。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
(1) “妈妈有带你们去买过鱼吗?在哪买啊?”
(2) “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鱼,它们原来都是生活在哪儿的呀?”教师请幼儿观察操作卡片,启发幼儿说出生活在海洋里的'鱼和生活在池塘里的鱼。
(3) “你吃过什么鱼?味道怎么样?
(4) “鱼有什么营养?”
(5) 请幼儿观察操作卡片(二)(三)。
图上的小男孩怎么啦?
(6) 师总结鱼虽然又好吃,又有营养,但吃鱼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有刺,应该吐出来,要注意嘴里有饭就不吃鱼,嘴里有鱼就不忙吃饭,千万不能讲话说笑。
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中,幼儿积极,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习性和年龄特征,能根据幼儿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能接受老师,同学的建议和意见,幼儿在活动中能自我感知,互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中班教案 篇3
目的:
1. 锻炼幼儿听辨的能力
2. 培养幼儿正确地运用词汇和正确的`发音
准备:
1. 各种图片和音乐
2. 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
3. 幼儿对于颜色、形状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游戏
规则:第一个幼儿看图并概括为一句话,要求传到最后一个幼儿时的语句与原来的意思最接近。游戏中音乐干扰,别人不能提醒,否则为犯规。
注意:
1. 给幼儿出示的图片要易于概括, 教师可以适当的帮助第一个传话的幼儿,简洁地组织、概括图片的内容。
2. 当幼儿出现词句、语音错误时,教师可面向全体提示,让更多幼儿注意、学习。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水果的籽是不一样的。(重点)
2、增强对物体细节部分观察的敏锐性。(难点)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西瓜子的故事》,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图片及籽儿、与挂图相应的实物水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经验:
引导幼儿说说已经知道的一些水果籽儿:
“秋天到了,水果大丰收,我们能吃好多的水果,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哪些水果有籽宝宝呢?”
2、引导幼儿认识籽儿:
出示水果实物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
“这些水果都有籽吗?”
教师当场切开哈密瓜,引导幼儿在品尝的过程中观察、比较籽儿的不同:
“你能区分哈密瓜籽和葡萄籽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哈密瓜的籽宝宝是白白的、扁扁的,葡萄的籽宝宝是深色的、小小的。
3、引导幼儿分组开展配对游戏:
为幼儿提供一些水果图片和水果籽儿。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重点引导幼儿讨论:
“这是谁的籽宝宝?”
4、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西瓜子的故事》:
引导幼儿了解籽儿的`用处,知道籽儿是水果的种子。
“现在知道籽宝宝有什么用处了吧?”
提出继续探索的要求:
“回家后,我们再去找找,除了今天认识的这些水果以外,还有哪些水果有籽儿呢?”
5、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果实与种子》,进一步了解果实与籽的秘密。
教学反思:
这一话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中班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认识并理解等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及内在规律,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大于”、“小于”来表达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等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
2、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及内在规律。
3、学习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比较数量的多少,理解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完整表达数量关系。
2、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并能正确运用“>、<”来完整表达数量关系。
四、课前准备:
1、材料准备:花园图一幅;等于号、小于号、大于号卡片;数字头饰;小包(里面放有1~10数字卡片);鼓;《幼儿画册》。
2、环境创设:活动室中有可供幼儿比较数量的物品。
3、幼儿经验准备:熟悉10以内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比较数量的多少。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比较数量的多少,理解等号的含义,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
(1)出示花园图并提问:花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数一数有几种花,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2)请幼儿说出各种花的数量,并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3)提问:红花和黄花相比,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如果用数字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还是一样大?
(4)启发幼儿用一个符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我们可以在两个数量之间放上等号(教师出示“=”)。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
(5)提问:红花和蓝花相比,哪个多?哪个少?如果用数字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在这两个数字之间能放“=”吗?
(二)和大于号、小于号做朋友。
1、引导幼儿认识大于号“〉”
(1)出示大于号“〉”,引导幼儿观察符号的形状和开口方向,说说像什么。
(2)教师小结:“〉”就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
(3)提问:红花和蓝花相比,哪个多?哪个少?如果红花多于蓝花,可以用数字怎样表示?
(4)启发幼儿用一个符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我们可以在两个数量之间加上大于号(教师出示大于号),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大。
(5)引导幼儿说出“10大8小”,并列出不等式“10〉8”,读作“10大于8”。
2、引导幼儿认识小于号“〈”。
(1)出示小于号“〈”,引导幼儿观察符号的形状和开口方向,说说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撅着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小数瞧,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3)提问:蓝花和红花相比,哪个多?哪个少?如果蓝花多于红花,可以用数字怎样表示?
引导幼儿说出“8小10大”,并列出不等式“8〈10”,读作“8小于10”。
(4)引导幼儿学儿歌:大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3、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大于号和小于号,加深对两种开口方向的记忆。
(1)请两名幼儿扮演数字宝宝,任选一个数字头饰带好,再请另一名幼儿扮演符号,站在两个数字宝宝中间,用身体动作表演“>”“<”,全体幼儿轮流扮演。
(2)请全体幼儿根据表演读出“几大于几”或“几小于几”
4、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练习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
(1)游戏“击鼓传数”。
教师敲鼓,幼儿传数,鼓声停止,装有数字的盒子在谁手里,谁就和前面一位幼儿各从盒子里抽出一张数字卡片,比较大小,如抽出的数字卡片的顺序是“9”和“5”,抽出9的幼儿说“9大于5”,抽出5的幼儿说“5小于9”。
游戏可根据幼儿兴趣反复进行。
(2)指导幼儿理解《幼儿画册》内容,完成练习。
请幼儿数一数图中花园里的花朵各有多少,在对应的空格中填上相应的数字,并在两个数字中间的空格处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然后请幼儿大声读一读不等式。
(三)活动拓展
准备一些可供幼儿比较数量的物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来表达数量关系。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学生学习简单的折纸方法,会根据折纸过程看简单的折纸示意图,完成作品。
2、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看简单的折纸示意图完成作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正方形手工纸若干份,折好的各种作品若干份,水彩笔一盒。
2、《钢琴》制作步骤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导入新课:折纸钢琴。
二、出示教师折好的作品,欣赏、评价。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折纸方法。
1、老师折了这么多,其实也是请了一个好帮手,要不然老师也记不住这么多折纸方法。
2、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作品,你能发现什么?
四、教师教学生认识折纸符号。
教师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学生认识折线:( )正折线,( )反折线。
五、看折纸示意图学折钢琴。
1、教师按顺序出示折纸示意图,一边出示一边指导,学生跟老师一起学折钢琴。
2、学生给折好的钢琴画上琴键。
3、学生第一遍作品完成后,鼓励学生再次看示意图完成作品,教师不再帮助和提示。
六、活动延伸: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附示意图:
中班教案 篇7
预期目标:
1.引导幼儿“找春天”,激发关注周围现象得兴趣。
2.选择自己喜欢得投票表达方式。
环境创设:代表自己得小标记,绘画、唱歌、舞蹈、讲故事,种植得图识,白纸,等。
活动流程及相关提问: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1、现在得天气是什么季节?为什么?(明确“初春”时期得天气还是有点冷得,要注意保暖)
2、春天已经来临了,你能找到吗?去哪里找?
3、找到了春天,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法告诉大家呢?
(归纳不同方法,出示相应图识)
4、投票选择自己喜欢得表达方式
a)交待任务:选择你喜欢得方法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得春天
b)幼儿把自己喜欢得标记贴在自己喜欢得图标下。
5、交流、公布结果
a)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得,本领最大得,和某某小朋友“合作”愉快得……)。
b)了解各组得组员,形成临时小组。
预期目标:
1、知道用表格记录可以使内容看得更清楚。
2、激发同伴共同完成任务得愿望。
环境创设:
幼儿得计划书、纸、笔、教师制定得整体计划书(表格式)
活动流程及相关提问:
一、出示各组制定得计划书,集体交流:
交流内容:
1、计划书得内容,人员安排,了解幼儿是如何分配得。
2、计划书得格式,是否清晰,捕捉提出一些好得方法(如使用得符号、顺序等?)
二、出示教师统计得计划书,讨论:你们看得懂吗?看得清楚吗?为什么?
提升:表格可以把不同得内容分档纪录,也可以让一些有关得内容一一对应,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三、幼儿分组,调整自己得计划书,尝试使用表格记录。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的教案01-08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我升中班了中班教案06-26
中班音乐教案(精选)07-06
花中班教案06-08
中班美术教案06-13
中班音乐教案06-15
中班健康教案01-03
大树中班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