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5 09:19: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学具:手电筒若干、手工纸剪成的小兔头型若干、操作盘子若干(里面放记号笔、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纸剪成的大熊头型1个,并在眼睛的部位开两个小洞。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问题,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影子游戏,看,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让小兔也有影子吗?需要什么工具?

  2、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现在桌子上、椅子上、墙上、地上等)

  有新发现吗?(影子还会变大、变小)

  4、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能干,让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现在墙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个地方,还发现影子会变呢!

  二、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推进、拉远小兔或手电筒,影子会变化

  1、幼儿第二次探索影子的变化

  师:影子还会变化呢,怎么会变化的,我们再来玩一玩。

  2、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玩的?(推进、拉远小兔和手电筒,小兔影子都会变化)

  3、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聪明,发现推进、拉远小兔,影子会变化;推进和拉远手电筒,影子也会变化,影子游戏真好玩!

  三、鼓励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1、教师演示兔子影子,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老师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师: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们的一样吗?

  2、鼓励幼儿探索如何让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师:有什么办法让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儿讲述办法

  4、鼓励幼儿探索

  师:桌上有蜡笔、纸、剪刀,胶水,就按你们的办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来试试,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没有眼睛!

  5、幼儿交流探索情况

  师: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6、教师继续玩影子游戏(拳头影子演示)启发幼儿

  师:看来,画眼睛、贴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来玩一个影子游戏,看看能不能给小朋友一些帮助。

  5、鼓励幼儿发现影子上出现“眼睛“的秘密

  师:拳头影子上怎么会出现眼睛的呢?

  6、教师小结:

  师:原来有洞,光就能穿过去

  7、鼓励幼儿再次操作在兔子头上剪洞

  8、师:怎么让小兔头上有洞呢?用你的办法试试,如果不会剪可以看示范图。

  9、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活动延伸:

  让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 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 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 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 没有固体的形状 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质、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去了解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这一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对于电的了解学生们在单元学习活动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从家用电器的调查、交流活动中可以引出同学们对电所了解的丰富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同学们的观点梳理归纳清楚,并做一些补充完善的工作。由于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电的实验,所以有关用电安全的教育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

  2.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每人一份用于家用电器调查记录的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了自己家的电器名称、数量和用的是什么电。在调查过程中,大家一定有许多想法和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调查成果和发现的'问题。

  2.交流我们的调查成果。

  (1)研究电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小组交流科学文件夹所记载的内容。要求每个人都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全班讨论交流: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电器有哪些?最常用的是哪些?最少使用的是哪些?这些电器分别用的是什么电?

  (2)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想法和问题。

  ·发现的问题有哪些?

  ·自己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有关雷电的知识

  ·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等这些地方的电很危险。

  ·富兰克林的故事

  ·物体与物体之间互相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摩擦起电的实验。

  4.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有些地方存在着触电的危险。没

  ·在户外,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和学校,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不能随便去摸电线裸露的电器、电源插头、灯泡等物体。

  ·遇到雷雨时不能到高尖的大树、建筑物等地躲避。

  ·不能用家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不能用湿抹布去擦电器。

  将课堂内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要养成习惯。谈谈你对电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电的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1、把相关的电器调查在课堂上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教学中丰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并不等于不导电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用电安全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科学教案 篇8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2-28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蜗牛03-23

手的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10篇06-10

小班科学教案02-08

科学教案三篇05-11

科学教案四篇05-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学具:手电筒若干、手工纸剪成的小兔头型若干、操作盘子若干(里面放记号笔、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纸剪成的大熊头型1个,并在眼睛的部位开两个小洞。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问题,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影子游戏,看,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让小兔也有影子吗?需要什么工具?

  2、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现在桌子上、椅子上、墙上、地上等)

  有新发现吗?(影子还会变大、变小)

  4、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能干,让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现在墙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个地方,还发现影子会变呢!

  二、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推进、拉远小兔或手电筒,影子会变化

  1、幼儿第二次探索影子的变化

  师:影子还会变化呢,怎么会变化的,我们再来玩一玩。

  2、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玩的?(推进、拉远小兔和手电筒,小兔影子都会变化)

  3、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聪明,发现推进、拉远小兔,影子会变化;推进和拉远手电筒,影子也会变化,影子游戏真好玩!

  三、鼓励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1、教师演示兔子影子,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老师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师: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们的一样吗?

  2、鼓励幼儿探索如何让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师:有什么办法让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儿讲述办法

  4、鼓励幼儿探索

  师:桌上有蜡笔、纸、剪刀,胶水,就按你们的办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来试试,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没有眼睛!

  5、幼儿交流探索情况

  师: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6、教师继续玩影子游戏(拳头影子演示)启发幼儿

  师:看来,画眼睛、贴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来玩一个影子游戏,看看能不能给小朋友一些帮助。

  5、鼓励幼儿发现影子上出现“眼睛“的秘密

  师:拳头影子上怎么会出现眼睛的呢?

  6、教师小结:

  师:原来有洞,光就能穿过去

  7、鼓励幼儿再次操作在兔子头上剪洞

  8、师:怎么让小兔头上有洞呢?用你的办法试试,如果不会剪可以看示范图。

  9、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活动延伸:

  让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 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 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 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 没有固体的形状 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质、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去了解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这一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对于电的了解学生们在单元学习活动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从家用电器的调查、交流活动中可以引出同学们对电所了解的丰富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同学们的观点梳理归纳清楚,并做一些补充完善的工作。由于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电的实验,所以有关用电安全的教育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

  2.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每人一份用于家用电器调查记录的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了自己家的电器名称、数量和用的是什么电。在调查过程中,大家一定有许多想法和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调查成果和发现的'问题。

  2.交流我们的调查成果。

  (1)研究电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小组交流科学文件夹所记载的内容。要求每个人都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全班讨论交流: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电器有哪些?最常用的是哪些?最少使用的是哪些?这些电器分别用的是什么电?

  (2)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想法和问题。

  ·发现的问题有哪些?

  ·自己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有关雷电的知识

  ·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等这些地方的电很危险。

  ·富兰克林的故事

  ·物体与物体之间互相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摩擦起电的实验。

  4.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有些地方存在着触电的危险。没

  ·在户外,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和学校,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不能随便去摸电线裸露的电器、电源插头、灯泡等物体。

  ·遇到雷雨时不能到高尖的大树、建筑物等地躲避。

  ·不能用家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不能用湿抹布去擦电器。

  将课堂内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要养成习惯。谈谈你对电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电的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1、把相关的电器调查在课堂上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教学中丰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并不等于不导电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用电安全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科学教案 篇8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