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5 11:15:4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吃不完的食品不封口会还潮、变质。

  2、通过尝试操作,学习简单的封口办法,在实验中比较发现最好的封口方法,并用标记作记录。

  3、感知科技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一袋已开袋的饼干,大记录表一张。

  2、人手一只已开封的食品包装袋(如:暑片的包装袋)保鲜袋,毛线、双面胶、塑料夹、封口夹、五角星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导入——出示已开袋的食品,提问:

  (1)食品吃不完,就这样放着,过几天吃感觉会怎样呢?

  (2)为什么吃上去不香了?

  2、幼儿讨论交流——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办让食品吃上去还是香香的?

  3、幼儿实践交流。

  师:刚才你们想了很多办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去试一试。

  师:你的袋口封住了吗?,你是怎样封住袋口的.?

  4、实验比较记录。

  (1)师:小朋友刚才都试了用不同的方法封住袋口,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最方便,封口封得最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幼儿实验,将保鲜袋装满空气后封口,看哪种方法不漏气。

  (3)进行记录,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下贴一个五角星。

  (4)师小结: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明的产品越来越先进,就象这个食品封口夹,夹起来很方便,而且很密封。

  5、拓展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我们除了没吃完的食品要封口,还有什么时候塑料袋也要封口?可以怎样封口?下次,我们小朋友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将塑料袋封口。

  四、活动延伸——继续探索其它为塑料袋封口的方法。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鸟是树木的“外科医生”。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啄木鸟,了解禽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增添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照片:啄木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谜语引出主题

  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能给树开刀,

  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

  2.谁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动物?

  二、展开

  出示课件-照片:啄木鸟

  1、啄木鸟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啄木鸟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啄木鸟的外形

  重点提醒幼儿观察啄木鸟的嘴巴、舌头、脚和尾巴。

  2.向幼儿介绍啄木鸟的特征和特有功能。

  啄木鸟有长长、尖尖的.像铁链子一样的嘴巴,他的嘴巴能啄开树皮,在生病的树上打洞。

  啄木鸟的舌头能伸缩,舌头有短勾,能伸到树洞里勾出害虫。

  啄木鸟有两只短短的脚,脚趾有尖锐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树干,啄木鸟的尾巴坚硬,啄树皮时,尾巴能支持起身体。

  3.你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叫他啄木鸟?

  4.组织幼儿思考并讨论,丰富幼儿对鸟类的认识。

  (1)你们喜欢啄木鸟吗?为什么?

  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鸟呢?他们长得什么样?

  (2)啄木鸟头上有坚硬的嘴;身上长着一身的羽毛;还有一对翅膀;身体下有一双脚;身后有尾巴等。

  三、结束

  交流讨论:啄木鸟是怎样出生的?教师告诉幼儿“鸟类”还叫“禽类”,它们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先是一个蛋,经过孵化,硬壳而出后才变得和妈妈一样。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探究活动,发现纸的下落速度与纸的厚薄、形态与操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能积极表达、交流、记录探索的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影响纸下落速度的各种因素。

  难点:记录操作结果,探索如何让纸下落的速度快一点。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

  (1)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正方形纸若干。

  (2)同样厚薄的正方形纸若干(4倍人数以上)

  (3)人手一份记录表

  2.知识经验准备:有过折纸活动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纸,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在比较中交流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看看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师:那我请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哦,原来一张纸厚,一张纸薄。

  二、感知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两张纸,下落的速度不同。

  1.提出疑问:我们让这两张纸来比赛,让它们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来,你们猜猜哪张纸会先落到地上?(幼儿猜测)

  幼:厚的纸落得快

  幼:薄的纸落得快

  师:那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2.集体试验:比比谁下落的速度快

  提出要求:一定要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

  3.集中交流:谁来说说哪张纸落得快?(个别幼儿交流)这时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让幼儿更清楚地看到答案。)

  幼:厚的纸落得快

  4.小结:原来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放手,厚的纸重下落的速度快,薄的纸轻下落的速度慢。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探索厚薄不同的两张纸片下落速度的不同,由此引发孩子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引线,让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探索让纸下落变快的方法。

  1.设疑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下落速度慢的纸下落的速度快起来呢?

  幼儿两两谈论并进行交流: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1:用橡皮泥粘在纸上

  幼2:用夹子夹在纸上

  幼3:贴上一些东西

  师:哦,你们想的办法都是利用辅助材料,改变了纸的重量,让纸快些落下来。

  2.再次设疑

  师:如果不用辅助材料,想想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纸快些落下来呢?

  幼1:折一折,折成飞机。

  幼2:揉一揉,揉成纸团

  幼3:折成长条形

  那你们的办法是否真的有用呢?要试试才知道。

  3.提出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同样大小、同样厚薄的纸,请你们想办法去改变它的形状,把变好形状的纸和原来的纸一起试一试,看看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我们先看看记录表,你把纸变成了什么?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是否是同样高度同时放下?变成什么形状?如何记录?

  5.展示记录表,验证方法是否有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把纸变成了什么?实验是否成功?

  集中交流: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让纸下落的速度变快啦?

  那他的办法是否可行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6.小结:原来一样大小的纸,改变了纸的重量和形状,纸下落的速度比原先快了一些。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层层设疑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具体操作,让孩子感受到改变纸的重量和形状,都能让纸改变下落的速度。采用记录表,能够更加清晰展示孩子学习探索的经过。结合记录表进行验证和小结也能让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同时也更加有说服力。)

  四、探索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

  1.设疑

  师:哎!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不改变纸的重量、形状,同样厚薄、同样大小的纸,也要让它们的下落速度不同,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1:一张放得高,一张放得低,不行,我要同样的高度

  幼2:我一个先放一个慢放,不行,我要同时放手。

  2.师进一步引导:那你有没有好办法呢?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那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记住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成功了吗?(有的话,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集体一起观察他的操作过程。

  (如果没有成功。)

  继续引导:那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看看是否成功?左手将纸平拿,右手将纸竖着拿,同样高度同时放下,看看是不是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老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哦!成功啦!这个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全体幼儿共同实验。

  5.小结:哦,相同的纸不同的拿法,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下落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评析: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这一探索活动更具有挑战性,既不改变形状又维持第一次的实验条件:同样高度同时落下,着实给孩子“当头一棒”,但是老师还是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进行实验。考虑到了科学活动中各种变量的存在,老师预设了两种情况并采用相应的积极方式回应孩子的表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严密性和应对科学实验的灵活性。)

  五、延伸活动

  1.师:今天我们和正方形纸一起玩游戏,发现了很多的秘密:知道同样大小的纸,厚薄不一样、纸的形状不一样、纸的拿法不一样,纸的下落速度也会不一样。(评析:活动总结是对整堂活动的一个综合评价,使孩子们实验中发现的零碎的经验,在老师梳理总结中得到提升。)

  2.师:玩纸游戏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秘密,如果相同的纸我们改变它的大小,那纸的下落速度又会怎么样?我们下课后可以去试试,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们说一说。(评析:主要是让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使探索有新的方向,让学习能够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不断引向新的深度、广度。)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粘杯子的气球

  【活动目标】

  1、了解杯子被气球“抬”起来是因为气球与杯子壁之间有摩擦力。

  2、探索加了水之后的杯子是否能被气球“抬”起来呢?体会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了解简单的气压现象。

  【活动准备】

  材料:杯子(塑料杯)、气球、打气筒、刻度贴。

  其他:水、抹布。

  【重 点】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难 点】

  用打气筒吹气球或者用嘴巴吹气球。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拿起杯子的多种方法,随后出示气球,气球是我们平时用来玩的,我们可以不用手而用气球把杯子抬起来吗?

  过程二:观察气球在杯子里慢慢膨胀后,会有什么现象?

  把气球放入杯子中,利用打气筒或者用嘴巴把气球慢慢吹起来,然后用手捏住并拿起气球,会发现杯子和气球紧紧的`“粘”住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小朋友会想到是因为气球太大了,把杯子撑住了。我们试着把杯子拽下来,会需要用到一定的力气,原来气球和杯子“粘”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而且由于杯子比较轻,所以很轻松的就把杯子“抬”起来了。而且随着气球慢慢的膨胀,杯子里的空气被挤出去,这时杯子里的气压小了,气球就被“吸”进去了。

  过程三:试着往杯子里加水,气球还能把杯子抬起来吗?

  先把刻度贴粘在杯子的外面,根据刻度贴上的格子往杯子里倒入相应量的水,从第一个刻度到最后一个刻度,我们发现杯子的重量在逐渐增加,而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放入前三个刻度的水时,气球还可以“抬”起杯子,而随着杯子的重量越来越重,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气球与杯子壁之间的摩擦力也越来越小了,气球就“抬”不起来杯子了。

  过程四:除了用气球,我们用嘴巴试一试,也可以把杯子“抬”起来。

  用嘴吸一吸杯子里的空气,杯子也可以“粘”在我们的嘴巴上了,因为我们把杯子里的一部分空气吸走,杯子里的气压变小,所以杯子就“粘”在了嘴巴上,这个和吸盘的原理是一样的。

  【活动拓展】

  用气球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和粗糙的物体表面上分别进行摩擦,感受哪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虫子食物秘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发现,初步了解虫子进食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虫子吃什么

  2.虫子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虫子吗?你见过什么虫子?

  知道这些虫子喜欢吃什么吗?

  二、 展开

  1.课件演示

  提问: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图片中都有哪些虫子?想一想,它们喜欢吃什么?

  2.讨论:虫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烂的东西,也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

  (2)螳螂长得什么样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虫、蚂蚁、苍蝇、飞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虫子,它都吃。)

  (3)你喜欢蜻蜓吗?蜻蜓吃什么?

  (喜欢捕捉蜉蝣、蚊子、苍蝇等作食物。)

  (4)我们都喜欢七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

  (吃蚜虫、辣蚧等虫子。)

  (5)可爱的小蚂蚁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蜗牛,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蜗牛的舌特别发达,很喜欢舔嫩树叶吃。)

  (7)知了知了叫的蝉吃什么呢?

  (吃树干内的液汁。)

  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蝉主要吃树干内的液汁,所以蝉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了吗,虫子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虫子分类

  比如,有些虫子吃蚊子、苍蝇、飞蛾等,我们把这些虫子称为肉食性虫子。

  还有的虫子吃草、树叶之类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草食性虫子。

  请小朋友们自己把这些虫子分分类,把吃同类食物的虫子放在一起。

  4.趣味练习:正确的找出昆虫的名字

  看一看昆虫的图片,并贴出它们正确的名字。

  三、 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探索有关虫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及时与小朋友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被干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改变形状可以把沉的东西变成浮的。

  2、能用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意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

  1、装水的大脸盆每组一个、毛巾若干。

  2、幼儿每人一个托盘、内装:包装纸、橡皮泥、蜡光纸、带盖玻璃瓶。

  幼儿人手一份“沉浮记录表”、笔。

  活动准备

  1、问题激趣

  提出问题:诱发幼儿讨论: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2、猜测结果

  组织幼儿观察材料:看一看,托盘里有什么?

  引导幼儿猜想:拿起来摸一摸,哪些东西放水里是浮的。哪些东西是沉的。

  交代记录要求:在记录表上,把你认为会沉的`东西画上“↓”符号,会浮的画上“↑”符号。

  引导幼儿假设、猜想:我认为:橡皮泥会浮、玻璃瓶会沉。因为……。

  3、验证假设

  引导幼儿将自己假设的材料放入水中,验证沉浮事实。

  引导幼儿讨论验证结果,重点观察:没带盖子的玻璃瓶是沉还是浮。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橡皮泥一下子就沉进水里了,没盖子的玻璃瓶会浮一会,一会儿过后也沉进水里了。

  4、让沉的东西变成浮的。

  引发幼儿思考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的东西浮起来?

  引导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让的四种东子浮起来,如:蜡光纸、包装纸折成船,将橡皮泥捏成碗,将空瓶子拧上盖。

  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自己的操作和实验结果。

  教师重复幼儿的方法,做一遍示范。并在验证途中加入新的发现:在纸船和碗中可以加入新的东西,他们还可以运物。

  教师。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了解锹形虫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重点难点:

  体验呵护微小生命的辛劳,感受饲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来养锹形虫吧》、饲养盒、泥土、树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方法布置锹形虫的家,并将锹形虫放置其中,建议养一雌一雄两只锹形虫。

  二、根据饲养的过程,让幼儿自由分工完成及个小组。每一组可以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进入区域,自行分工完成布置环境,更换泥土和枯木,抓幼虫,观察变化等任务。

  三、请每一组在当值的那一天做好观察笔记,在观察笔记上要写明日期,星期以及当天锹形虫发生的事情。

  四、提供照相机,让幼儿拍摄饲养过程中的花絮。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中班科学教案【精】02-21

【荐】中班科学教案02-18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9-30

中班科学教案4篇10-21

中班科学教案三篇10-23

中班科学教案(15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