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进行组合造型。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玩具及物品。
2、同等大的长方形、圆形若干。
3、纸条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玩具,自由玩。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能滚动吗?
师:“请小朋友把能滚动的玩具放到红色的篮子里,把不能滚动的玩具放到绿色的篮子里。
二、让幼儿对长方体和圆柱体进行测量,在测量中验证它们的特征。
1、小朋友放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看一看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详细,那这个圆圆的玩具,它两边的圆一样大吗?这个长方形的玩具每个面一样大吗?幼:一样大,不一样大。
2、老师出示纸条,幼儿亲自动手测量,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好得出结论。
3、教师小结:这种身体像柱子一样,而且上下中间一样粗,两头都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圆柱体,圆柱体放倒了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这种身体像盒子一样,有六个面,十二条边,一种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四个面是长方形的,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长方体。
三、幼儿在叠一叠、摆一摆中加深对长方体、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长方形、圆形的雪花片积木,请小朋友先来玩一玩、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
教师小结: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就是圆柱体,一样大的长方形叠起来就是长方体。
四、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哪些是长文体的?
五、幼儿选物品,构建对圆柱体、长方体的知识经验
1、请每个小朋友选一种圆柱体的物品,一种长方体的物品。
2、小朋友都选了自己的物品,请你说一说选了什么?物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些圆柱体的物品大小不一样,高矮不一样,粗细不一样。这些长方体的物品大小不一样,它们都有六个面,一种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
六、幼儿分组用选的物品造型
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卫生纸筒等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样的房子?应该怎么做?(幼儿自由用选的物品搭房子)
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回家后,调查家中有多少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完成调查表。
2、我们把这些物品放到区域中,有时间再来玩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田鼠太太的项链》PPT;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过7以内数的分合。
活动目标
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运用减法算式题表示粮食递减的过程。
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换购物品,从而体验到换购物品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列算式
1、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田鼠太太的项链》。
2、分段讲述故事,解决问题:
(1)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
师: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田鼠太太就开始为过冬准备粮食了。现在,先来数数田鼠太太有多少袋稻子呢?
重点提问:
①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两个两个数、目测接数等等。)
②那谁能用一道加法算式来告诉田鼠太太一共有几袋稻子?(6+1=7)
③谁能根据这道加法题编出另一道加法题?(1+6=7)
小结:原来一道加法算式,当等号前的两个数字互相交换位置,两个数的和不变。
师:那玉米有多少根呢?
重点提问:
①谁能用一道加法算式来告诉田鼠太太一共有几根玉米吗?(2+5=7)
②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根据玉米的大小不一样,2根大的玉米和5根小的玉米。)
③用加法交换律来列另一道算式。(5+2=7)
师:花生仁有几瓶?
重点提问:
①你们来列一道式题告诉田鼠太太它的仓库里现在有几瓶花生仁了?(4+3=7)
②用加法交换律列另一道7的加法题。(3+4=7)
(2)讲述故事中间部分,尝试用减法来解决问题:
第一次交换:
重点提问:
①谁能帮田鼠宝宝算一算还剩多少粮食呢?
7袋稻子拿走1袋还剩几袋?(7-1=6)7根玉米拿走2根还剩几根?(7-2=5)7瓶花生仁拿走3瓶还剩几瓶?(7-3=4)
小结:原来,一些物品去掉一部分,要知道还剩多少,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第二次交换:
重点提问:
①你们能帮田鼠妈妈算一算吗?
第三次交换:
重点提问:
①你们说田鼠太太会不会再用粮食去换新鞋子呢?
②怎样列算式? (4-4=0、2-2=0)
(3)讲述故事结尾:冬天到了,呼呼的.刮着北风,天气冷极了,田鼠宝宝饿得直哭,田鼠太太没办法,只好戴着高贵的项链,穿着新衣和新鞋,在雪地里寻找吃的东西,她又累又饿,什么东西都找不到,晕倒在雪地里。
3、想想说说:
重点提问:我们怎样改编一下故事,既能让田鼠太太变漂亮,又不至于到最后饿肚子呢?
二、改故事,列算式
1、讨论改编故事:
重点提问:根据我改编的故事,你们怎样列算式来表示呢?
2、幼儿尝试操作练习列减法算式。
3、分享交流各自的列式并用语言表达列式的过程。
三、延伸活动
其实这样一些物品连续减两次剩下一部分的方法还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列式。(列连减的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减法,继续感知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走了”、“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独立将三幅图连起来,表达其中的含义。
活动反思:
活动准备:
1. 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视频仪、电视机。
2.学具:幼儿数学操作材料p25,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习4的分合。集体、个别与老师口头对4的分合。
二、学习4的减法。
(一)、学习4的'第一组减法。
1.教师依次出示3幅图,(小鸡在草地上),请幼儿用完整句讲述每一幅图的意思,注意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词(走了,还剩)表达图的含义,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
2.请幼儿说说每一幅图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为图列出算式。
3.集体读算式。
(二)、学习4的第二组减法。
教师直接将3幅图出示,(天空中的飞机),让幼儿观察后用完整句表达,并列出算式,集体、个别讲述。
(三)、学习4的第三组减法。
也是直接出示三幅图,最后一幅打上问号,让幼儿编出题目,(河里的小鸭子),方法同上。
(四)、集体读4的三个减法算式(4-1=3、4-2=2、4-3=1)
三、操作活动。
1.看图列减法算式。
教师先讲述做法,然后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启发幼儿用 “吃了”、“还剩”等词汇,讲一讲三幅图的含义,再将算式填写完整。
2.将分合式填写完整。(方法同上)
四、评讲
集体检查做的对不对,请个别幼儿上来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操作的(放在视频仪上)。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能不受容器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变化影响,初步感受液体的守恒。
活动准备:
1.教具:量杯一只。高脚粗细不同的的杯子两只,玩具小熊,鸭子各一只,水(有颜色,便于观察)
2.学具:人手一套杯子,豆子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感知"一样多"的概念。
(1)出示玩具小熊、小鸭。客人来了,我们请他们喝饮料吧。
(2)将水倒入量杯中,请幼儿观察水的位置,并让幼儿记住刻度。
(3)将水倒入幼儿面前矮而大的杯子。
(4)用量杯量相同的有色水倒入小鸭面前的小杯中。
(5)小熊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小鸭的饮料比他的多,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
(6)鼓励幼儿想办法证明大小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
(7)引导幼儿将大杯中的水倒回量杯中验证,观察水是一样多的。
你怎么知道水和刚才的一样多?(水面到达相同的刻度)再将小杯中的水倒入量杯中,问:杯子倒空了没有?水和刚才的一样多吗?
将小杯和大杯进行比较,请幼儿观察:水是一样多吗?
为什么?
2.请幼儿操作活动。
请幼儿将量杯中的豆子倒入不同的杯子中,并观察其变化验证豆子是否变多或变少。
3.活动小结。
水和豆子没有增多或减少,不论倒进什么样的杯中,都和刚才的一样多。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行程。
2、初步认识时钟,正确地辨认整点。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0号:我的一天。
2、挂钟一个,长针、短针做成手状。
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闹钟的音乐》
5、大鼓一个。
6、“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小闹钟”你好。
听听音乐看看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念绕口令: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如: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短针排一排,6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3、说说“我的一天”。
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看教师的钟面,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并举起相应的卡片。
4、游戏:“小闹钟”
听一遍音乐,教师敲鼓数下,幼儿拨出钟点。
教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12点,幼儿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
本堂课的开始部分我以听音乐唱《小闹钟》歌曲,引出主题,我提问:“刚才唱的是谁呀?”小朋友都能说出是小闹钟。随后我通过念绕口令让幼儿了解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说说《我的一天》,说说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几点钟做的,为下面的活动:幼儿在钟面上拨出钟点做铺垫。但是我在引导他们说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时,讲得过于细致、所以占掉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几分钟,因此,把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练习(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改为了延伸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游戏《小闹钟》时,他们能根据我拨出的时间用肢体做出相应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在这堂课的出色表现,比我预想的要胜出一筹。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7-06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7-28
大班《认识球体》数学教案04-17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07-24
【热】大班数学教案03-11
【热门】大班数学教案03-11
大班数学教案【推荐】03-11
【荐】大班数学教案03-12
大班数学教案【荐】03-12
大班数学教案【精】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