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科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2.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科学":《蚂蚁找食物》。
2.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3.参考【附】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里一个小朋友在家脚受了伤,后脚跟包扎着穿着拖鞋来园,小朋友都围着他关心的问这问那,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说:“杰尼你的这个脚趾比那个脚趾还长呀!”孩子们议论开了……新《纲要》明确地提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了解和保护自身的器官,发现其中的奥妙,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或在身上。于是,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有趣的脚丫》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实践,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发现可爱脚丫的特征及其功能。从而懂得保护身体、保护小脚丫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一、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及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二、知道每个人的脚是不同的,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并有机渗透保护小脚丫的教育。
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熟悉儿歌《脱袜子》;布置“脚丫树”枝干。
二、创设小脚感知环境:
钢玻砖、地毯、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若干个。
材料准备:
大幅画纸若干张,深、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式”引入:
师:“有一首谜语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猜猜这首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谜语:十个秃头小孩,分开站在两旁,同床同被同睡,合穿两件衣裳。
“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人体的一器官”,那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是“脚”。)
“小朋友猜对了,我们和小脚丫一起做游戏吧。”
二、感知小脚的特征:
1、朗读儿歌,脱下袜子,观察脚丫。
“小脚在哪儿呢?”(脚丫在这儿呢!)
“我们一起边念儿歌边脱袜子,把小脚丫请出来吧!”
儿歌:缩起小脖子,拉长小鼻子,弯弯小身子,住进小房子。
“小朋友脱掉袜子,露出脚丫来,和你的小脚丫玩一玩吧!一起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挠一挠、闻一闻、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的小脚是什么样子的?看谁发现小脚的秘密最多?”
2、幼儿自由探索、比较,交流。
(1)提问:“你发现小脚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脚是由脚背、脚底、脚跟、脚趾、脚趾甲组成的。)
(2)“一只脚有几个脚趾头?”“一双脚呢?”(引导幼儿说出:一只脚有五个脚趾头,一双脚有十个脚趾头。)
(3)“脚趾头都一样长吗?
三、探索脚丫的感知觉和用途。
1、探索小脚的`用处:
自由讨论:“小脚有什么本领?会做什么?”(会站、走、跑、跳、踢……)鼓励幼儿站起来,做走走、跑跑、跳跳、踢踢等动作,感受小脚的能干。
2、探索脚丫的感知觉:
① 引发探索:“我们可爱的小脚丫还有一个更大的本领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② 介绍小脚丫感知的材料带:“有地毯、钢玻砖、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 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等。”
③ 小脚丫旅行:鼓励幼儿自由、有序地走过感知材料带探索,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
④ 集体交流:“刚才你的小脚丫去哪儿旅行了,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说完整句。
3、教师小结:
“小脚本领真大,不仅能感受到有的物体是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冷的、热的;还会感觉到痒、痛、舒服、难受……而且还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小脚它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四、小脚丫画画,制作“脚丫树”。
1、鼓励幼儿作画。
“小朋友的小脚丫这么可爱,又很能干,我们让小脚丫来画画,制作“有趣的脚丫树”好吗?”师边指着“脚丫树枝干”边鼓励幼儿作画。
2、师幼共画“脚丫”树叶。
教师提供深绿、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大幅画纸若干张,师幼一起把脚丫蘸上颜料印在纸上。
3、感知脚丫不同大小。
① 展示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请幼儿观赏,并寻找秘密:“你发现了这些脚印有什么不一样?”(每个人的脚各不相同,有大有小,脚板有宽有窄,脚趾头有长有短。)
②了解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
A“画上老师的脚印和小朋友的脚印一样大吗?”
B“每个人的脚都是随着人体长大而长大的,因此小朋友要穿上合适的鞋袜,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③“这几幅画都有老师和小朋友的脚印,美吗?等下一个活动我们可以把它们剪下来,然后粘贴在“脚丫树”上,好吗?”
五、有机渗透保护小脚的教育。
1、组织幼儿讨论:
小脚丫用处这么大,这么能干,那我们平时要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启发幼儿说出:常洗脚、常剪脚趾甲、换袜子、穿鞋子、不在有危险的地方走、跑、跳、攀爬……)。
2、清洁脚丫,穿上鞋袜。
引导幼儿把有颜色的小脚用温水洗干净,边念儿歌边穿上袜子和鞋子。儿歌《穿袜子》:走出小房子,缩缩小身子,对准小鼻子,伸长小脖子。
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布置“脚丫树”墙。在美术活动中组织幼儿把那几张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剪下来,逐一粘贴在“脚丫树”上。
活动点评:
《有趣的脚丫》这一活动,属于人体和健康内容,如今人们已把探索人体的奥秘纳入科学教育内容之中。改变了以往只重视认识客观世界,忽视了人类自身探索的倾向。此位教师设计这一活动,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1、活动选材好。选择学习内容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自身的脚丫作为探究对象,并整合于语言、艺术领域,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2、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实现师幼互动的良好前提。在活动中,教师能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探究氛围,巧妙地安排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的参与,看看、摸摸、数数、挠挠、闻闻、说说自身脚丫的特征;体验小脚丫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感知脚丫在旅行时走过的感知带,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脚丫的功能,并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这不仅加强了师幼之间、与同伴之间、与材料之间的有效地互动,从中也让幼儿分享到探索、发现的喜悦。
3、教师能根据教育不断转换角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起到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关注幼儿主体发展与情感的需要,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4、能结合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卫生及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有压力。
2.在自由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3.知道实验的成败与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有关。
经验准备: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物质准备:1.水盆、玻璃杯、乒乓球、泡沫小船人手一份。2.报纸人手多份。3.擦手布每组两条。
活动过程:
一、实验一:不怕湿的报纸。
1.幼儿认识材料:水盆、玻璃杯、报纸。
2.引题。教师问:“玻璃杯里有什么?”
教师将报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盆里,问:“报纸会怎么样?”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报纸到底有没有湿?请你们自己试试看”(提醒幼儿回忆刚才教师的操作方法,杯底朝上,杯口向下)。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
(1)“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杯子歪了,水中出现泡泡,报纸湿了;杯子笔直的,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
(2)“为什么杯子笔直放入水中,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杯子有点歪了,冒了泡泡,报纸就湿了?”
(3)教师小结:当杯子斜着放下去或斜着拿上来时,杯子里的空气就跑到外面去了,水面上出现了泡泡,空气的力气变小了,当不住水的'力气,水就到杯子里了,报纸就湿了。
6.幼儿再次操作,加深幼儿的理解
二、实验二:会升降的乒乓球。
1.认识材料:乒乓球。
2.将乒乓球放在水中,让幼儿看看乒乓球在水的什么位置上。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如果你们象刚才那样将玻璃杯口对准乒乓球笔直的倒扣进水里,乒乓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呢?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你刚才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乒乓球会沉到水底?
6.教师操作。
7.总结:空气有压力。
延伸活动:
建造“海底船舶基地”。(解决实际问题)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而小纸船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本活动引导孩子利用蜡光纸、普通皱纹纸三种纸纸折成小纸船的形态,探索观察三种纸船的吸水性的不同,它们沉浮的快慢也不同,从而让孩子们学会记录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情现象,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的同时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积极参加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动记录单人手一份。
3、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活动建议
一、认识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感知纸的吸水性出示三种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幼儿尝试操作,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一)出示三种纸折的小船,引导幼儿猜测:小船放到水里会怎样?哪种纸船沉得快?
1、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用数字表示并记录在记录单中。最快的记作“1”,最慢得记作“3”
2、交流猜测结果。
(二)幼儿实验,将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三、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样?
(二)小实验“吸水性实验”。
幼儿将装在眼药水瓶中的清水分别滴一滴到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上, 观察纸的吸水性,并与纸船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原因。
(三)小结: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快,谁就沉得快。
小班语言儿歌《水果歌》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教具图幼儿园班本课程《疯狂的小石头》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次中心组陈老师的的数学活动《彩旗飘起来》,就让我们感受了探索型教学模式。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能积极的参与,通过操作、游戏,进行观察、理解。
活动亮点:
一、数学材料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相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彩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在操作方便的橡皮泥条上进行插旗游戏,孩子们都感到既熟悉又兴奋,熟悉的是这些橡皮泥经常玩,兴奋的是今天的玩法很特别,居然用了火柴棒制作的小彩旗让他们玩。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材料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活动过程游戏化。
游戏是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它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活动开始,教师结合刚刚结束的亚运会,让幼儿一起装扮运动场地。这样的情境,让幼儿能非常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后让幼儿动手挂彩旗迎接圣诞节。
整个活动以游戏为导索,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和谐。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争议,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想中班幼儿对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教师的目地应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活动开始环节,孩子“指导”老师一起插好彩旗,在插好彩旗后,教师没有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的有趣,从而帮助建立起对排列概念的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多加引导幼儿学习颜色的间隔不同来进行排序。那么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这样一个难度的递进操作,幼儿的表现也许会更好些。另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示范应该有一定的严谨性,我们的操作要从孩子的左边先开始,教师的操作要在无形中强调“从左到右”。
数学的排列活动,在小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排列的游戏,但多数都是根据老师已定的规律进行摆放或者在规定的地方摆放各种图案。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于是在改良后的排列活动中教师制订了如下的目标:
1、发现排练模式中的规律,在操作活动中尝试多种排序方式。
2、乐于参加积极的探索与练习,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练模式。
但在活动中,发现目标一没有很好的达成。虽然一开始,幼儿就发现了红绿相间的排练规律,但是教师没有让孩子明白,当我们选择好一种相间隔的排练方法后,就要不断重复这种排练方法。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发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利用挂彩旗的游戏方式,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拓展幼儿思维,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但在最后的环节活动中,教师利用了颜色规律排除了大小的不同,混乱了孩子的排序概念。教师试图从多角度幼儿建立幼儿的有规律排序,但是却没有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最后许多孩子的排序很混乱没有规律,让教师们产生了一定的争议。
如今的教材,科学活动系统性缺乏,活动为了迎合主题也变得面目全非,让教师们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大家都会意见各异,这只是纯个人的一些简单看法。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科学教案12-01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9-30
【荐】中班科学教案02-18
中班科学教案【精】02-21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9-24
动物睡觉中班科学教案09-3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3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