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

时间:2023-07-19 06:56:03 教案 我要投稿

咏华山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华山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咏华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紫金山吗?今天,老师想再带领大家来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齐读)这个“华”字是个多音字。(板书)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华山在我国的陕西省,它又高又险,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折难走。

  3、古时候,7岁的寇准登上了华山,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咏华山”。(板书,齐读)这首诗,大家都会读吗?试一试吧!(齐诵古诗)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分行带读

  3、再次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分段学习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是呀!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或者说,要600多层楼才有华山那么高。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一读?(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虽然难爬,但华山顶上却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想要赞美它一下!师朗读第一节。

  11、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赞美华山吗?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2、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齐读

  14、你读懂了那一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其实课文里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15、配乐朗诵诗歌,加上动作。

  16、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写出了华山的高和美,怪不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他?

  17、7岁的寇准已经能写这样的好诗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8、再次配乐朗诵诗歌。

  19、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通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姿势摆得最端正,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这三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很好的记住它们?

  4、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孩子之前也有过接触,所以想尝试用一课时上完,部分生字的书写留到写字课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本身的登上经验也很少,所以无法想象登上高山后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学生调皮的较多,上课注意力坚持不长久,易走神,所以教学时我采用了图片、画简笔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四、说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读中感悟

  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简笔画的展示,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自主参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新理念。在阅读华山风光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读、找、议、悟,体现华山的高而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生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突出一个高字,配以简笔画,理清课文脉络。

咏华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咏华山教案4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 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 吟诵诗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1、 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

  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咏华山教案5

  教学要求: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 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 随课文 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1、 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 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二、 细读品悟:

  1、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 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 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 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 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 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 引读:啊!华山……

  4、 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 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 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 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 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 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 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 同桌互做游戏。

  (6) 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 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 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 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 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 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 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 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 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咏华山教案6

  咏华山(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新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雄伟。

  教学准备:

  华山景色的录象、文字投影片、词语投影片、实物投影仪、录音磁带、

  用于学生摆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本课生词

  华山 沿着 山顶 除了 更 与 齐

  回首 七岁 艰难 显得 咏 登 山腰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寇准

  2 复习诗句,说说诗的意思。

  3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他的名字叫华山。

  4 教师板书:华山 (提醒学生注意“华”的写法)

  5 学生描红:华

  6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诗人用一首诗来吟诵华山,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教师板书:咏

  7 欣赏华山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过渡:这么美的华山,不但我们喜欢,而且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出示图片、文字)

  2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 过渡:华山那么高,这一老一小,爬山容易吗?那么,他们爬上山顶了吗?在山顶又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 提问:他们爬上山顶了吗?从哪句话看出?

  4 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爬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5 指导读词:艰难(读出艰难的感觉)

  6 指导朗读第一句。

  7 出示第二、三句话,指导朗读。

  教师:华山高吗?小孩没想到华山有那么高,非常惊讶,所以这儿连续有两个感叹号。哪个小朋友用朗读来表现出那个小朋友的惊讶。

  8 教师:站在高高的山上,小孩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自由朗读)

  9 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圈示:除了都在脚下

  那么近 山腰间 朵朵白云

  相机板画:(见课后板书)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板书:高

  10再读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1齐读2—5句话。

  12看板书练习背诵2—5句话。

  1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读懂了课文中的句子,还读出了华山的高。接下来,老师想再来考考大家。

  14巩固练习:拼图

  教师:华山这么高,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片,太阳、白云、华山等,请小朋友按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来将它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5指名评价。说说拼得对不对?为什么?

  16看图再背2—5句话。

  17教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的华山,我要大声地喊:太美了!如果你在华山上,你会怎么做?

  18教师:刚才,大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做,那样做,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词语:情不自禁 (齐读)

  19教师: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华山来。(播放古诗录音)

  20学生齐读古诗。

  21比较诗句与第三、四句话,找出对应关系。

  22师生对读这两段文字。

  23理解“举头”“回首”指名用动作表演。

  24组织朗诵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能用动作来表示“举头”“回首”,我想你们还一定会用动作来表示整首诗,当一回“小诗人”。

  先指名表演,再集体表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不但你们喜欢,他的先生也喜欢。听,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2 播放录音。

  3 教师: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你听出来了吗?

  4 齐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过渡:诗好,写诗的人更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2 齐读。

  3 教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4 教师总结:寇准年纪小小,就能做作出这么好的.诗,这跟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寇准那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六、布置作业

  将古诗绘成一幅诗配画。

  板书设计: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高)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美文美学 怡情冶情

  ——评《咏华山》

  常熟市石梅小学 邵俐加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我表现。如在教学第二段2—5句话后,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来还原美丽的语言文字,并组织学生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看华山的录象时,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时,都给学生的各抒己见以肯定。教师给学生所营造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咏华山教案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24、yong咏华hua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

  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

  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

  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太阳离我们那么远,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觉得那么高,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华山真--(高啊)!华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出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

  1、看书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

  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走之儿、门字框)

  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5、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七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

  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

  (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

  (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

  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指名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

  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

  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们的(),()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

  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

  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

  b、看图: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我们平时看太阳感觉那么(远),站在华山顶上看太阳是

  那么(近),山腰间飘着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间?我们平时看到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蓝天上,现在只到华山的山腰间。对太阳和白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

  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

  a、师生接读

  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

  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

  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

  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

  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

  哪个字是头的意思?

  (4)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

  (5)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好诗!好诗!一个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写生字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1、仿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咏华山教案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板)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咏华山》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字音关,第二字形关,第三写字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1、字音关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自学生字。

  ⑶小组内过关,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一认读过关。

  ⑷集体朗读、正音。

  2、字形关

  ⑴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⑵同桌交流学习方法。

  ⑶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写字关

  ⑴交流怎样才能写好这7个生字。

  ⑵老师友情帮助,在田字方格中范写、指导。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闯关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咱们现在就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领略华山的雄伟。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小结:今天许多小朋友靠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来到了华山。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四、朗读交流,感悟课文。

  1、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中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美美地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着教师的样儿也美美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4、把你读懂的告诉给同桌的小朋友。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

  5、全班交流。边说边读、贴、找,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预设一:我读懂了华山真高哇!

  ⑴你真聪明,这么重要的内容一下子就读懂了。

  ⑵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⑶华山到底有多高呢?猜猜。

  ⑷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xx

  多米,相当于700多层的楼房高。

  ⑸谁来读好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华山很高很高。

  ⑹指名读,师生点评。

  预设二: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咱们跟随他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华山的风景吧!

  ⑴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⑵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⑶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教师先贴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贴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贴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贴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贴的位置。

  ⑷感情朗读这两句,读出华山的美与高。

  预设三:我读懂了是寇准写的这首诗。

  1、你从哪儿读懂的,读给大家听听。

  2、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有感情朗读。

  预设四:寇准写的这首诗,你们喜欢吗?

  1、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想发现它吗?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设计意图:首先与学生拉近乎,这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简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感受到华山的高与美,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与才智。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他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贴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用发现秘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思,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背诵表演,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先生是怎样夸奖他的?练习背诵课文,准备表演。

  2、一生当先生,一生当小寇准,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3、评议演得怎么样?

  4、寇准写这首诗时多大呀?哟,比你们还小,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平常所看到、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你也会成为出色的.小作家的。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激发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六、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我还带来了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1、到抽屉里找一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挑一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3、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你们也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学到古诗,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

  自我评点: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文包诗”这种新的课型解决了这一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为突破这个重点,在设计中我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零距离的交流

  营造师生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中,我利用语言、动作、神态,与学生尽情交流,有时甚至跟他们故意拉近乎。努力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

  二、情境中的对话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与学生在情境中对话。首先利用图片把学生带入华山的美景中。接着让学生跟着寇准登上华山,感受华山的高与美。最后又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三、激情下的乐学

  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我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欢乐的活动、精彩的表演,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在激情下学习,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投入、专心。尤其是字词学习这个环节,让学生闯关、竞赛,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分组过关,由组长把关。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踏实,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咏华山》教案之五,希望对你有帮助!

咏华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老师吟诗(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板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3、检查、

  你会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咏华山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与华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教案11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教案12

  教学内容

  咏华山(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预习作业设计

  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词

  学程设计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来背《咏华山》

  3、出示课题,齐读《咏华山》

  二、理解课题

  1、看图,说说对华山的初步印象

  2、读好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知道课题中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沿着山路艰难宋代寇准七岁与齐山腰间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华山山顶

  (2)再读音准,指名领读,领读者要提醒音准。

  (3)出示词组进行检查。

  (4)理解部分词语,当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可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理解。

  2、读好古诗

  3、了解文包诗

  4、分自然段读课文

  5、出示:寇准,领读,分男女生读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学习山字头,记住岁

  2、观察比较华、齐、岁看看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给字找朋友

  4、描红临帖

  版块一

  1、小朋友,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来背两首的?

  2、小朋友们能背这么多古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吟诵一首,欢迎吗?(师背《咏华山》)

  3、你们想学这首诗吗?这首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板块二

  1、瞧,这就是华山。(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华山的印象。

  2、是呀,课文中就有一句:(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这里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4.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好吗?

  板块三

  1、首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老师背的这首诗,把它多读几遍。来,打开书,翻到137页,开始吧。

  小结:当我们一下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放到文中、句子中去理解,这就叫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小朋友读得真投入啊,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读!

  3、这首古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这就叫文包诗。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是和前面的一段话连在一起,属于一个自然段(出示整段课文)谁能把这个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4、这么难读的一个自然段你都能读的这么好,这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得真响亮,第三自然段谁来读?读的真流利啊,第四自然段呢?

  6、读得真认真,大家听仔细了吗,这首诗是谁写的?

  7、是啊,当时才7岁的寇准在登华山时,看到华山那么的高,情不自禁的吟了一首《咏华山》,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板块四

  1.出示生字:岁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习新偏旁山字头,比较山字头和单独写的山。

  2.观察三个生字卡片上的字,华、齐、岁,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上下结构,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组词

  4.描红临帖

咏华山教案13

  一、课前谈话。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四、课中巩固

  ⒈竞赛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3.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附板书: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教案14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 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 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咏华山教案1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咏华山教案】相关文章:

《咏华山》教案03-03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01-11

《咏华山》课堂教学反思07-25

《咏鹅》教案06-11

《花之咏》教案09-18

小学音乐咏鹅教案07-11

《咏鹅》教案15篇02-26

《咏鹅》教案14篇09-11

幼儿园小班语言《咏鹅》教案03-15

咏鹅教学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