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
【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注意正音。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屏显。)
⑴欣然( )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⑶盖( )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⑸水中藻、葕交横( )。
(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指名回答。
寻友赏月
(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复诵读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全文。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学生尝试翻译,出示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
清澈见底——俯视静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朝动
夕阳与颓沉鳞竞跃——夕
总:感慨收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习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0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6-09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5-3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3-20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精选3篇)04-0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1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篇06-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