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9 07:43:2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教案汇编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小百科:变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 . 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首先让孩子问一问,摸一摸,感知袋子里没有味道)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

  3、教师:现在请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你看见了什么? (什么也看不见),打开袋子闻一闻,有没有什么味道?(没有)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

  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空气,实际上空气是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四)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让小朋友自己总结、自己说)

  教师小结:谁吹的气多谁的气球就大。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五)感知空气的作用

  1、将蜡烛点燃,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玻璃杯罩的蜡烛很快会熄灭是因为蜡烛把杯子里面的空气燃烧完了,因为空气可以支持燃烧。人没有了空气会很难受,呼吸困难。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哪些东西还需要空气呢?

  2、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呢?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科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 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

  3.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文讲解

  1、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的哪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第二篇文章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

  答:

  2、这两篇文章似乎互不相干,那么作者选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

  3、古尔德没有对脑量与智力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这是不是文章的缺陷?为什么?

  这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4、文中抽象的数字为什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

  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很有趣,让人感到兴味盎然。

  5、《我们这双手》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原因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一样吗?具体说说?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

  不同:《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

  小结

  文章以学术界著名的“脑袋大小是否与智力有关”的争议为切入点,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古尔德利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幼态持续学说”,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数字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独到的议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练习

  1.辨析词语。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 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2.《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都是说明性文体,其具体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D )

  A. 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4.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 。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师幼小结:石头摸上去凉凉的,颜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圆的,鹅卵石是椭圆形的,很硬、有点重……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活动延伸】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想: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液体流动的现象是孩子们每天都会看到和接触到的,例如喝水时水从饮水机中流出;炒菜时需要将油从油壶中倒出;洗手所用的洗手液会在掌心滑动,此外,洗澡所用的沐浴乳、洗碗所用的洗洁精、幼儿每日必喝的牛奶......种种液体流动的现象在幼儿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研究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最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根据幼儿所发现的液体流动速度不一样的现象,设计一节有关液体流动的科学活动,能大大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和理解的能力。

  大班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和实验条件,让幼儿进行验证。在大班科学活动《比比谁流得快》中教师选择了水、食用油、洗手液这三种幼儿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液体。幼儿通过认识感知——猜测结果——初次试验——深入实验来发现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不一样的现象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因,初步树立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研究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水、食用油、洗手液的特性,探究液体流动速度与黏度的关系;

  2.能用符号记录实验的结果,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

  活动准备:

  教具:有关液体流动的视频、大记录单三种、记号笔

  实验用品:水、食用油、洗手液若干;方便杯若干;铁砂纸、木板、白卡纸、泡沫板、玻璃板;幼儿记录板、记录单、记录笔;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由视频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在片子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引出液体的概念——会流动)

  二.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水、食用油、洗手液三种液体的特点。

  1.猜猜我是谁?(幼儿通过看、闻、摸、摇等进行猜测,教师强调不要用嘴巴尝)

  2.分析三种液体的共性;

  3.分析三种液体的差异性;

  4.在大表格一《液体黏度记录表》中用幼儿建议的符号或图形记录液体的黏度。

  三.幼儿猜测讨论:水、食用油、洗手液谁流得更快?

  1.全班幼儿进行讨论:谁流得更快?

  2.发动讨论:用什么符号、数字或图形来记录液体的速度?

  3.教师在大表格二《液体速度猜想表》中记录下幼儿对三种液体流动速度的猜测。

  四.初次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跑步比赛

  1.教师介绍小组分工方式。

  师:要想知道谁跑得快,那就来比一比。现在就让我们来进行一场“跑步比赛”。请小朋友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三位运动员。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由小朋友们回答)

  师:我们每组的小朋友都要进行分工。比赛时需要一位裁判员发出口令并记录下三位参赛选手的成绩;还需要另外三位小朋友作教练,分别带它们参加比赛。你们谁愿做教练员/裁判员?(让幼儿讨论并请小朋友们分别站起示意)我相信小朋友们待会儿做实验时一定能做到友好分工、团结合作。

  2.教师提出实验的要求(公平,要同时跑)

  师:裁判和教练员们,你们觉得运动员在起跑的时候要注意听什么声音呀?(口令/一二/......)

  师:如果有运动员偷偷地提前起跑了,你们觉得公平吗?(不公平)

  师:裁判员和教练员们,你们有信心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吗?(有)

  3.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予以协助。

  五.幼儿交流试验记录并尝试得出结论

  1.每组推选一位小朋友,拿着本小组的记录结果到前面交流。

  2.教师引导幼儿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呢?

  六.再度进行实验操作,对结论进行验证

  1.各组选用不同的操作材料,再度进行实验验证。

  2.每组推选一位小朋友,拿着本小组的记录结果到前面交流。

  3.教师在大表格三《液体速度与黏度关系表》中记录下幼儿的结论。

  七.延伸活动

  下次请小朋友们想办法帮助跑得最慢的液体跑快一些。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关于春天的天气,和基本的有关天气的表现图标.

  培养孩子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① 天气记录纸(活动纸) ② 气象的网页 ③ 太阳, 云, 雨伞, 风等天气的表现图标

  ■ 照片准备

  观看气象的有关的照片.

  ■ 活动办法

  ① 进一步讨论

  -今天天气怎样呢?

  -天气能够提前知道吗?

  ② 对于表现天气的图标进行讲述.

  -这个图片是什么呢 ? 雨伞是下雨的'时候使用的,所以表示有雨.

  ③ 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活动 tip

  一周以内的天气情况.

科学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科学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2、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自主导学】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通行证(xíng) 蓬勃(pén) 提倡(chàng) 幻想(huàn)

  B.遨游(áo) 猕猴(mí) 翅膀(bǎng) 网络(lu)

  C.拓宽(tu) 羡慕(xiàn) 受益匪浅(fěi) 闭幕(mù)

  D.编撰(zhuàn) 克隆(lóng) 如火如荼(chá) 绵羊(miá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恼 庆幸 流传 图文并茂 B.提供 繁植 眼界 科教兴国

  C.查阅 闭幕 决策 通俗易懂 D.热朝 简洁 精英 基本国策

  3.序言,是 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 ”,内容多说明写作缘

  由、经过、特点等。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读课文,试就下面内容筛选出相关语句。

  科学的意义:。

  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

  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自主合作探究】

  5.梳理脉络。

  科技知识的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编撰的背景、目的

  从小就要爱科学 (1) ——介绍、评价

  (2) ——提出希望

  6.《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是什么?

  7.你是如何理解科技知识的`意义的?(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8.⑴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有错,因为在他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句中“从一定角度上看”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⑵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这里的“面对……轰鸣”能否删去?为什么?)

  ⑶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那么,今天扫除“科盲”,也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在这两个句子中,“如果……那么……”表示的是什么关系?试作简要分析。)

  9.文盲,是不识字的成年人;科盲,是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请就“文盲与科盲”的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0.在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使自己具备科学素质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反馈检测】(14分)

  10.填字组词.(4分)

  图文并( ) 高( )猛进 如火如( ) 受益( )浅

  11.下列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是 ( ) (4分)

  ①今天________“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

  们的迫切要求。

  ②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________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

  ________了眼界和思路。

  ③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

  伟大的祖国________新发明,作出新成就。

  A.排除 提供 拓展 创作 B.排除 提倡 拓展 创造

  C.扫除 提供 拓宽 创造 D.扫除 提倡 拓宽 创作.

  1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⑴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该书文字简介

  ⑵该书文字简洁……小读者们阅读后会受益匪浅。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2-28

科学教案:蜗牛03-23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3篇07-10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12-26

中班科学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