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9 10:18:1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锦集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难点: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粗细不同的两根小棒、一颗空心的珠子。

  2.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红、黄、绿)的圆柱体三个。

  3.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穿珠子”,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不同。

  (1)幼儿用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进去,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

  师:今天呢,老师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小棒串珠子,每个孩子有两根小棒,请你把这个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师:有的小棒穿不进去,你们的也都这样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两根小棍粗细不同,所以粗一点的小棒珠子穿不进去。

  2.观察三个圆柱体积木,进行两两比较,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1)教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这三个圆柱体的.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粗的积木是哪一个?最细的积木是哪一个?

  黄色积木和红色积木哪根细?黄色和绿色比哪根粗?为什么黄色积木一会我们说它粗一会说它细呢?

  (2)结:原来物体的粗细是比出来的,要看看它们和谁比,才能知道是粗的还是细的。

  3.游戏“排排队”。

  (1)请幼儿按照物体的粗细顺序排排队,说说是怎么排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积木,现在就请小朋友按照粗细的规律来给这些积木排排队。请小朋友说你是怎么排的?

  (2)小结:小朋友们排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排的,从粗到细排一个比一个细;有的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排的,从细到粗排,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粗细,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1)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出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围环境中寻找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树干和树枝比,电线杆的粗细,大象的腿粗尾巴细等。

  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的树,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小百科:粗指长条东西直径大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2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乌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头都缩进壳里了,真是只缩头龟!”

  “别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个同学赶快说道。

  “我还知道我家的乌龟吃肉、鱼,还有一些菜叶。”

  ……

  当汇报时间一直延续二十多分钟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课后继续讨论或写、画到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咏鹅》那样,写首小诗来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等。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其中有四(2)班的陈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颖两位同学课下各自作了首小诗:

  龟    鹦 鹉

  嘴大不会鸣, 头上戴红冠,

  爪子如刀利。 开口学人话。

  甲壳护身体, 察言会观色,

  孤龟捕食快。 人人都爱它。

  在交流时,重点介绍一到两种动物,并有意向纵深推进,让学生建立起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环境、行为方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为了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有关动物的经验,依据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分组对六种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为后续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真实的观察环境,课前老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找实物和标本,查找有关的资料。游动的金鱼、爬动的乌龟、上窜下跳的鹦鹉,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着动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同学们对动物的观察与接触,就如同久别朋友的重逢,想从更多的角度获得对它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切都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柔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着他们争着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时,老师心里很轻松也很开心,就让同学们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吧!

  科学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的,需要有时间反思、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为此,教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让同学们观察、交流。有了丰富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积累,同学们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感受有了一定认识,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动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对动物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逐渐表现出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小草悄悄的露出了头儿,这表明了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郁了,春天的脚步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下一年的希望。太阳公公开始起早了,太阳公公要将温暖的阳光撒给大地妈妈。通过本次活动调动激发了幼儿观察探究春天的欲望,大胆的表达出来,喜欢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乐意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初春的景色,培养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2、能感受和发现春天的天气和花草、树木变化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2、经验准备:前期对部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些了解。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幼互相问候,幼儿欣赏歌曲《小燕子》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感知理解

  1.说春天

  师幼一起讨论春天的景象,感知春天的'特征

  2.找春天

  引导语:“你找到春天了吗?它藏在哪里?”

  请幼儿一一说出来,并讨论幼儿运用恰当的词汇表达。

  3.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春天。

  三、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树叶也长出来了,威风吹在身上暖暖的。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户外观察春天的事物和现象,寻找春天的足迹,并且尝试用涂鸦的方式表现春天。

  《春天来了》微反思

  设计《春天来了》这节小班科学活动,主要是给幼儿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看看,听听、想想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牵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探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喜爱大自然。本次活动,幼儿都很感兴趣,能细致的观察图片,并表达出自己平时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大大调动激发了幼儿观察探究春天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利用感知器官观察沙子的组成结构,了解沙子细小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 观察沙子(沙子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过程

  【导入】

  1. 观看多媒体资料【观察沙子】,推测一下沙子颜色不同的原因。

  - 你见过沙子吗?

  - 你在哪儿见到过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 为什么沙子有不同的'颜色?

  【展开】

  2. 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沙子】,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以及备品。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观察一下我们周边能看到的沙子。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沙子。

  2)用鼻子闻一闻沙子。

  3)用耳朵听一听沙子的声音。

  4)用手摸一摸。

  5)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活动1:观察沙子】

  3. 用五感来观察我们周边收集来的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有什么气味?

  - 用手抓一把沙子,然后让沙子从指缝间漏掉,会有什么声音呢?

  -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 你看到了什么?

  【结束】

  4.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观察沙子(海边有许多沙子)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不要让幼儿把沙子放入口中。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师生共体吹泡泡(圆形的玩具)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老师依次出示吹泡泡玩具)

  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用这些玩具吹出的泡泡可能是怎样的?

  老师:我们再去吹泡泡,用它们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验证)

  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压扁其中一个再次提问,“这样的图形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玩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他们经常吹,喜欢吹。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

  2、设下疑问,促进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老师便抛出了问题,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重在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幼儿变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现在的主动思考。

  3、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这次科学探索活动,我们是分组进行的,每一组都有足够可操作材料,如吹泡泡溶液,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因此促进了每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去进行探索。

  4,教师作支持者、鼓励者、引导者。

  在孩子们实际探究过程中,老师大胆放手,没有亲自做示范,也没有老是在一个幼儿旁边转来转去或问一些没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遇到有的孩子想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答案时,教师便鼓励他自己反复尝试;遇到有的孩子总也吹不出泡泡时,教师便指导其怎样用工具蘸溶液;遇到有的孩子为新发现而欢呼雀跃,教师也拉着他的手一起笑……教师在这里是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也是一位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5,不足之处

  老师对于空中的泡泡能引导幼儿观察,而忽略了在地毯上的泡泡,由于地毯的粘性作用,泡泡在上面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此时,老师可以让孩子观察躺在地上的泡泡都是怎样的,孩子们就能把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同一个标准的方法量米,感知科学测量和统计方法。

  2.通过探索发现同样大小的纸做成的圆筒和方筒,装的米不一样多。

  3.能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师用记录纸两张。

  2.每张桌子米一筐。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 、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卡纸、一支笔、一根直尺。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并示范用其中一张卡纸变成一个圆筒,交代幼儿往这个圆筒里装米,要几杯才能装满,请幼儿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量米。

  1.交代幼儿做圆筒时,要沿着黑线粘贴。

  2.操作后集中交流,量了几杯米才把圆筒装满,并集中统计。

  3.教师提问: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张做成的圆筒里量米,为什么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呢?请幼儿来示范刚才是怎样量米的。

  4.教师小结原因:因为小朋友量米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同样的杯子,往同样大的纸做成的圆筒里量米,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

  学习同一个标准的量米方法:先在杯子里装满米,然后把直尺竖起来沿着杯沿轻轻刮一下,接着轻轻把米倒入圆筒里,不要把米倒出外面。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量米。

  1.教师把另一张纸变成一个方筒,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容器装的米多,并集中记录。

  2.用老师教的方法量米,看圆筒能装多少米,进行记录。然后请幼儿自己做方筒,再次交代要沿着黑线粘贴,做好后用同样的方法量米,将结果进行记录。

  3.集中交流操作结果。(错误的幼儿到区角继续尝试)

  4.得出结论:用同样大的纸,做成圆筒比方筒装的米多。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哪些装东西的容器是做成圆筒状的。(因为做成圆筒状装的东西多)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感知鼻子的作用。

  3、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活动准备

  气味比较浓的东西(醋、芳香剂、香水等等)、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次活动中,大家认识了我们的鼻子,知道了鼻子有不同的种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师:大家的鼻子都很漂亮,那请问我们的鼻子有什么作用呢?

  二、感知体验。

  ——请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过10—20秒后请幼儿说说感觉,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小结: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呼吸,也就是说可以帮助我们把新鲜空气吸进身体,再把身体里的废气呼出来。如果堵住了鼻子,就会很难受。时间长了,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小朋友玩的时候千万不要堵住鼻子,例如,用枕头捂住头就是非常危险的,那会让鼻子无法呼吸。

  ——教师出示气味比较浓的东西,请幼儿闻一闻,并说一说闻到的气味。

  ——请幼儿先闻一闻醋,再闻一闻香水。让幼儿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气味,为什么?

  ——教师小结:鼻子的主要作用是呼吸,不过鼻子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它能闻气味。

  三、故事分享。

  ——教师利用课件《用鼻子闻一闻》与幼儿分享故事。

  ——请幼儿说一说,故事中的小猴都闻到了哪些味道?

  ——小猴后来为什么闻不到味道了?它心里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呼吸,还可以闻到各种气味,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鼻子。

  四、快乐游戏。

  ——请幼儿到幼儿园周围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喜欢哪种气味。

  活动应变

  教师在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时,可以边复述故事,边让幼儿回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喜欢哪种气味。

  区角活动

  科学区:用透明塑料小瓶装一些酱油、醋、可乐、白酒、水等放在区域内,引导幼儿去闻一闻,锻炼幼儿的嗅觉。

  环境创设

  在种植区种植一些清香的花卉。例如:桂花等。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让幼儿闻一闻食物的味道,并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味道,自己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

  随机教育

  提示幼儿注意鼻子的安全。

  附录:《用鼻子闻一闻》

  小猴的鼻子特别的灵敏,它能闻到很多的气味,早上上学路上它要路过一个公园,公园里的花草散发出来的香气让它心旷神怡。走一会儿要路过一个垃圾处理房,那里的味道臭臭的,它可不喜欢,大踏步地往前走,赶紧离开这里。路边遇到一个人抽烟,浓浓的烟味把小猴呛得直咳嗽。终于来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环境真是舒服。突然小猴闻到了一股非常浓郁的香味,小猴顺着香味找去,原来是厨房的阿姨们在准备午餐,哇,好香的饭菜啊,馋得小猴直流口水。小猴心想,有鼻子可真好啊,可以闻到这么香的香味。可是,有一天,小猴突然闻不到一点的味道了,还不停地打喷嚏。它着急地问妈妈:妈妈我的鼻子是怎么了?妈妈告诉它:你感冒了,鼻塞了,自然闻不到味道了,等你感冒好了又能闻到了。小猴长舒了一口气,哦,原来是这样。小猴说:我要好好锻炼身体,保护好鼻子,不再让自己感冒。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过程

  1.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 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 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 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 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

  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 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感知花生的特征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收获了很多果实,今天,他们有份果实要送给大班的小朋友,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礼物?瞧,这是礼物的影子,你们有新的`想法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究竟是不是呢?请你们打开看看。请每位小朋友从盘子里拿一颗花生和她做朋友,一起玩一玩。教师启发性提问:

  (1)你们手里的花生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我们用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硬硬的)

  (3)我们来摇一摇,听听有没有什么声音?怎么会有声音呢?(哦,原来是花生宝宝住在里面)

  2、用手剥花生,并记录每个花生的房间和花生米的数量。

  (1)师:有的花生有一个房间,有的有2、3、4个房间(有谁手里的花生和我一样?)

  (2)那你们想知道花生宝宝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吗?

  (3)请小朋友想办法剥开看一看,并且把每个花生里住着几个花生宝宝记录在记录卡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记录卡应该怎样记录呢?

  (4) 教师巡回指导:与个别幼儿交流剥花生的方法,指导幼儿记录

  (5)将完成的记录卡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们有没发现什么秘密?(花生房间的数量和里面花生宝宝的数量相等)

  有没有有的花生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宝宝,有的房间里是空的?呆会有机会的时候你们再去找一找。

  (6)集体交流剥花生的方法

  提问:老师想问问你们刚刚是用什么方法把硬硬的花生剥开的?(用手剥,用嘴咬,在桌上敲)

  剥花生时遇到什么困难?

  3、用工具剥花生

  (1)尝试用工具剥花生

  师:刚刚我发现小朋友们很费劲才剥开一个花生,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把花生剥开?(幼儿相互讨论剥花生的好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工具,瞧,这是什么?呆会你们可以用工具试试剥花生,看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用的什么工具,你是怎样完成的?

  (教师总结各种工具的用法)

  你们觉得用工具剥花生好,还是手剥好?

  (2)使用工具和用手剥花生进行比赛,体验使用工具又快又省劲。

  师:用工具剥是不是比用手剥的更快,下面我们进行比赛,两组用手剥,两组用工具剥,老师给你们相同数量的花生,看看用工具剥花生的小组是不是比用手剥的快。剥花生的时候,同一组的小朋友可以相互合作。

  总结:原来使用工具剥花生的确更方便!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做工具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多动脑筋去发现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手的科学教案11-03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关于科学教案02-2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蜗牛03-23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12-26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小学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三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