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3、出示高尔基像: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写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
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指名说)学生读课文。(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写信、明理)
4、其实你们想的也就是当时高尔基儿子想的,让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告诉高尔基,好吗?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教学反思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巨大的资源宝库,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第四节时,我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孩子在舒缓音乐声中,配上优美的美景图,范读这一小节,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块芳草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同学们顿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跃跃欲试,“我闻到了花儿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花香。”“我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孩子们口里冒出来。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我来试试。本部分包含四项活动:读一读,比较字型的变化;读一读,连一连;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成语故事。
2、探究与发现。教材的主题部分是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我的作品。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是一幅图画,画中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色。画面本身没有色彩。图中,两个学生正在草地上钉一块木牌,木牌上什么也没有写。图画下面有一个学习伙伴,在她的泡泡语中,提示出了本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
4、积累成语,同时感受读书的乐趣
5、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1、齐读
2、个别读
二、认一认,比一比
这项活动中一共有四组字,都是笔画增减、细微变化的两两比较,学生通过读,通过观察和比较,会从中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1、教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出示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观察每组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
3、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大致了解一下字的意思
4、对于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表扬
三、读一读,连一连
左半部分是表示季节的四个短语,右半部分是四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语。学生在连线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四季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并连线
2、指名读连好的句子
3、全班将连好的四个短句顺着读一读,就会感到好似一首优美的小诗,节奏舒缓,琅琅上口。
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读两组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每组的第一句,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意思一目了然。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语言表达显得具体而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
2、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可以用画或者用动作来表达)
3、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问一问学生喜欢的原因。
(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只是表达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句子本身不存在优劣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喜欢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读成语故事《开卷有益》,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收益。
1、学生自己读一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试着讲一讲故事
3、分小组讨论:你平时喜欢读哪些书,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谈谈自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之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二、探究与发现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两组词语,从整体上看,这六个词语的意思均和春天有关(每一个词语中都含有一个“春”字)。而且,顺着读一读,还会发现每一行的三个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看,春风吹来了!“春回大地”后,“春风拂面”,万物生长,小鸟歌唱,“春光明媚”。下雨啦!“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圆”。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读中,鼓励学生从每组词语中努力去发现什么。
2、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春天里,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人们的穿着、心情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几句话,还可以用画画等方式记录一棵小芽渐渐长大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将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感悟,通过为画面涂上颜色,通过在木牌上写自己想说的话,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达。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给予选择的空间。通过观察,春天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小木牌上,学生可以写上一句赞美春天的诗,或一句提示大家都来爱护春天的话……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画面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和春天有关就可以,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
3、提供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互动评价,分享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我的影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影子是光学现象,文章围绕形和影子、光源和影子,动作和影子几方面写我观察到的现象,我的想象以及我的感觉,一个活泼、好奇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设计思路】
1、谜语导课,引起兴趣。
2、趣学教材,小组交流、讨论、实验、相互合作,得出答案。
3、户外观察,进行实践、创新。
4、课后扩展,满足好奇心。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幼稚,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明白,课间休息时,常常有学生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问长问短,问东问西。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认读本课10个二类字,会口头组词、扩词;能写好本课的7个生字。
3、能仿照课文中的几种例句造句,如会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认读10个二类字;写好7个生字,会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难点】
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准备】
1、手电、实物。
2、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一只小黑狗,沉默不开口。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运用学过的办法认出生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查检字表、问别人、)
2、请生尝试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字音。
4、分析句子的语气,再尝试读课文。
5、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三、合作识字
1、小组交流二类字,相互帮助。
2、小老师领读词组。
四、学文解趣,点燃火花
1、随机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丁丁说自己的'影子很有趣,你认为呢?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影子有趣?
学生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到的内容,全班交流。
(2)这是丁丁在哪里照出来的影子?
(3)你们还知道在哪里有影子?
2、学习第四自然段,探究影子的变化。
(1) 齐读第四自然段。
(2) 质疑:影子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学生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手电、实物、照照影子)
(3)汇报
抓住两点:
A、要有影子,必须要有光和形。
B、影子的变化是因为光源或者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五、户外活动,实践强化
在操场的阳光下做上几个动作,边做边观察自己的影子的变化,是不是和丁丁说的一样有趣?
六、课外延伸,自主探索
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课间十分钟、夜间注意观察自己或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猜字谜。通过说绕口令,能分辨“四”与“十”的发音。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练习“照样子说”,通过扩词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人、水、火、山”。学习新笔画竖折。
4.通过阅读欣赏古诗《静夜思》,复习拼音、汉字、阅读训练,感受古诗的美,学习积累语言。
5.了解读书的`正确姿势,培养良好习惯。
6.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阅读欣赏古诗,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导入。
2.猜一猜。
教师读谜面,让学生好好想想,再指名说谜底。(三、七)
3.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二)照样子说
1.出示题目,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学生分组读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照样子进行扩词练习,指名说。教师及时肯定或纠正。
(三)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读生字“人、水、火、山”。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几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们也要写得这么美。学习新笔画竖折。注意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来写。
3.学生在“写字板”上先描红,再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说绕口令
1.过渡语:“四”和“十”两个生字宝宝经常在一起玩,所以很多小朋友有时会叫错他们的名字。今天,他们又跑来了,想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2.小黑板出示绕口令。
学生试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纠正读音。
齐读。
比比谁说得又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精彩表演
1.猜谜比赛。(教师准备几则谜语,让学生猜)评价、奖励。
2.说绕口令。评价、奖励。
(二)阅读欣赏
1.出示古诗《静夜思》及插图,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听配乐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4.齐读,指名读。教师引导评价,指导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6.鼓励学生背诵其他古诗。
(三)读书姿势
1.让学生看一看读书姿势图。
2.教师领读:读书时身体要坐直。学生齐读。
3.演一演:指名上台表演正确的读书姿势,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好。
4.学生模仿读书姿势,表扬坐姿好的学生。教育学生读书姿势要正确。
第三课时
(一)指导观察课程表
1.出示课程表,指导观察。
2.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课程。
(语文,数学,体育,品德等等)
(二)进行口语交际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向大家说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哪些功课。
提出要求:把话说清楚,声音响亮。
3.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功课,最好还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名说,师生评价、补充,提醒注意礼貌用语。
5.你从这些功课中学到了什么?
6.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
(三)课外交流
学生与其他亲人交流,问问他们小时候喜欢什么功课,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我请求小鸟原谅的心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语句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说话能力。
4.懂得要珍爱生命,善待动物。
重点难点:
1 . 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我请求小鸟原谅的心情。
2 . 体会诗歌语句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说话能力。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人商殿举写的儿童诗。诗歌的题目有些特别,是一位小男孩说的话。
2 . 出示课题:25 小鸟,请原谅我
3 .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 出示自学要求:
小男孩为什么要请求小鸟原谅?自己读读这首诗歌,到诗中寻找答案。
2 . 学生交流
出示:“你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上”
抓住“静静地”理解生命的可贵,失去了就不能再获得。
板书:失去生命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 . 这原本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再读读诗歌,找出相关语句,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 . 学生交流。
3 .感受小鸟的美丽。
出示第1节
当你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上,
我才发现你是那样美丽:
颈上的羽毛比雪花还白,
翅膀的羽毛比小草更绿,
金黄的小嘴半张着,
好像还在唱那未完的`歌曲……
(1)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感受小鸟的美丽。
(2)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读。
4 . 感受小鸟带来的欢乐。
出示第2节,
啊,大森林少了一名歌手,
鸟妈妈失去一个好闺女,
山村谢了一朵会飞的鲜花,
小树失去一位亲爱的伴侣……
你看,草地上洒满了水珠儿,
那是小草痛心的泪滴。
(1)个别读。
(2)学生想像说话。
小鸟活着的时候,在森林里歌唱,在山村里______,在小树上_____,在_____……
(3)诗人短短几句,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多么美丽可爱的小鸟,活着的时候给我们的环境增添了许多生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们用朗读一起来赞美他(个别读、分组读)出示:
你是那样美丽:
颈上的羽毛比小草更绿,
还半张着金黄的小嘴……
你是大森林中的歌手,
你是鸟妈妈的好闺女,
你是山村里会飞的鲜花,
你是小树亲爱的伴侣……
(4)此时此刻,小鸟却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上,想像说话。
(哪里?)_________失去了小鸟_________________( 将怎样? )
板书: 失去欢乐、失去朋友、失去美好的未来……
5 .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伤心、难过、忧虑、愤怒……)
6 . 指导朗读第1、2节。
7 . 如果大地上的小鸟被我们打完,我们不仅不能听到小鸟的歌唱,而且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诗中说的:“一切美丽的生命,好像都要离开我,把我孤零零丢在这里……”设想一下,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此时,作者笔下的小鸟指着仅仅只是这一只小鸟吗?(所有的生命)
8 . 是啊,难怪小鸟被“我”打死后一切都显得沉痛。除了我们,谁也是这样痛心呢?
(1)交流并指导朗读第1、2、3节。
小结:是啊,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仿佛都在指责我,我也很痛心,心中充满深深的歉意和悔恨!
9 . 小男孩怎样做来请求小鸟原谅他?
(1)快速浏览诗歌,交流。
为了请求小鸟原谅,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这种种的努力,让我们感到了小男孩打死小鸟后的悔恨心情,他是在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改正错误的决心,告诉我们要保护鸟类和其他动物,要制止这种残杀美丽生命的行为!小鸟会原谅他吗?
(1)交流
板书:善待生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8个生字,会写“助、畜、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谓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搜集巴斯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①启发:通过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链接”。启发:通过读学习链接,你对巴斯德获得哪些信息?
③引导: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联系生活实际,你对狂犬病有哪些了解?
④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初读小贴士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①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
②大屏幕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启发: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
③大屏幕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
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启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艰辛过程。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顺序。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
1.启发:自由读课文,说一说,巴斯德为什么向狂犬病发起了进攻?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3.启发:巴斯德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在狗身上,取得了成功。这种狂犬疫苗能否用在人身上,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梅斯泰尔迫使巴斯德必须继续实验,实验的过程怎样?我们小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齐读课题。
自由交流知道的内容。
读“学习链接”,自由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质疑课题。
学生依据初读方法和要求,自己学习课文。
读生字、词语,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读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读句子,读正确、流利。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动手,在书上完成第二题。
交流顺序。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画一画,交流。
读课文,自由交流。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征服艰辛在狗身上成功五年
孜孜不倦
作业设计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大象耳朵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评判大象耳朵不同,是否是有毛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是对的,我们就该坚持自己的,不可以轻易改变。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大象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它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身体庞大、耳朵像大扇子,腿像柱子,身子像堵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大象的故事——《大象的耳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象的耳朵)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学习:
(1)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了,现在我们小组内互相检查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看谁读得好。小组内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出示幻灯片。
扇(shàn)慢(màn)遇(yù)兔(tù)安(ān)根(ɡēn)
痛(tònɡ)最(zuì)
(1)自由读生字。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读好这些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
(2)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指生说。
“最”是平舌音,“扇”是翘舌音,“慢、安、根”是前鼻音,“痛”是后鼻音,“遇”是整体认读音节。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师生评价。
(4)自主识记生字“扇、慢、遇、兔、安、根、痛、最”(课件出示变大)
①加一加:“户+羽”是“扇”,“忄+曼”是“慢”,“禺+辶”是“遇”,
“免+丶”是“兔”,“宀+女”是“安”,“日+取”是“最”。
②换一换:“通”换掉“辶”加“疒”就是“痛”,“跟”换掉“?”加“木”,是“根”。
④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按笔顺进行书空。
2、检查词语。
似的耷拉竖起来竹竿撑起来跳舞
心烦扇子遇见头痛不安慢慢地
(1)读一读,想一想读时需要注意哪些词语?
汇报:“耷拉”“扇子”“慢慢地”注意第二个字读轻声。你可真聪明,你来读一读。“似的”中“似”在这里读“shì”,“扇子”的“扇”读“shàn”。
(2)理解字词。
竖起来: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可以竖起来的?
()竖起来
()竖起来
()竖起来
(耳朵、旗杆、风向标……)
耷拉①耷拉是什么意思?(松弛地下垂。)
②你能用“耷拉”说一句话吗?(他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走进来。)
③课文中谁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大象)
(3)男女生比赛读。
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词语掌握得很棒,现在把这些词语宝宝放回文中,你一定会读得更流畅。
3、现在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读书姿势,听朗读情况)
4、指导朗读。
老师刚才听到了最动听的音乐,就是小朋友们的读书声,有没有觉得哪段课文比较难读,需要老师帮忙的?
(1)出示第1-7小节:指生读。指导读好几个问句: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要读出好奇、疑问地语气。
(2)出示第8-13小节长句子: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可是,大象的/耳朵孔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①这是两个比较整齐的长句子,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示意“/”处的停顿)
②大家来学着老师读一读吧!自由读。
③指生读,评价。
④咱们来分男女生比赛读这两句,看谁读得更棒!
5、检查自读情况。
(1)这么长的句子大家都能读好,老师来检查一下整篇课文你读得怎么样?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能……”“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说。)
(3)课文读完了,你都知道了什么?汇报交流。
(大象的耳朵很大,本来是耷拉着的,大家的耳朵是竖起来的,于是,小兔、小羊、小马等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是有毛病的,大象只好把自己的耳朵撑起来,但是带来了很多烦恼,就只好顺其自然了。)
(三)巩固练习
自言自语慢慢地
自()自()()
自()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7)
似的耷拉竖起来竹竿撑起来跳舞
心烦扇子遇见头痛不安慢慢地
2、大家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下面来看看。(板书:大象的耳朵)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A、理解感悟1自然段
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大、耷拉着)
请读出大象耳朵的特点。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比喻的手法,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
请你也仿写一句:
像
B、学习2-7自然段。
1、感悟小动物们认为大象耳朵有毛病的原因。
(1)大象在外边慢慢地散步,遇到了很多小动物,都说他的耳朵有毛病,
现在你们就在小组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演一演,看看为什么小动物们觉得大象的耳朵有毛病?
(4)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5)指名学生上台戴头饰表演。(课前准备好)
生1(蹦蹦跳跳)小兔子:“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生2(咩咩叫)小羊:“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生3(双手放在头顶当鹿角)小鹿:“大象呀,我的耳朵竖起来,多有精神,而你的怎么老是耷拉下来呢?”
生4(嘚嘚跑过来)小马:“大象啊,你真的和我们都不一样,你的耳朵为什么老是耷拉下来?”
生5(吱吱叫):“大象大哥,你都快急死我了,你的耳朵耷拉着,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
一齐说:“你看,我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只有你的耳朵耷拉着,一定是有病了。”
师评价:你们表演的可真不错,把动物们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大象也善于接受意见。于是…
C、学习8-12自然段。
感悟大象撑起耳朵的过程,探究大象耳朵耷拉下来的原因。
(1)你们表演的可真不错,把小动物们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那么大象接受了它们的这些意见没有?(接受了)
(2)请你们自由读第8-12自然段,看看大象是怎么做的。
(3)指名回答“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结果怎么样了?
(4)出示:“可是,大象的耳朵孔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原来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是有原因的,由于大,容易进蚊虫,所以才耷拉下来。)
(5)大象把耳朵耷拉下来,还有什么好处?
出示“这样,虫子飞不进去了。有虫子来的话,大象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他们赶跑。”
(6)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
(大象的耳朵根本没有毛病呀,耷拉下来是有道理的。)
D、引导探究,学习第13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大象的话:“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谈谈你对大象所说的话的理解。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是说,大象认为自己的耳朵耷拉下来不光没有毛病,还是有科学道理的,至于别人的耳朵为什么竖起来,也应该是有道理可讲的。只要是科学的,对的,就该坚持自己的长处。)
2、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能因为跟别人不一样,就舍弃自己的优点。
(三)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正确评价大象。
大象撑起耳朵又放下来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象?为什么?
①这是一只聪明的大象。
②这是一只有主见的大象,他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总是耷拉着?
①没有毛病,因为大,防止虫子进去,所以耷拉下来。
②耷拉下来,是为了保护耳朵,关键时刻还可以驱赶蚊虫。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 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田凫( ) 跌宕( ) 慰藉( ) 攫( )住
海蜇( ) 蛰( )伏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聆听---思考---礼赞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 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渐08-03
语文园地二教案12-22
语文教案:理想07-20
语文教案:《挑山工》07-20
语文《夜莺的歌声》教案07-21
语文教案:鹤群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