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1 10:20: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中寻找出最优,初步体会优化的,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平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加载中...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习的

  (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习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 20xx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 7200= 7300= 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 20xx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

  你说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提一个减法问题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6=8(个)

  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减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7=7(个)

  观察图,理解图意

  蜗牛在跳伞

  (1)背红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黄色的多几个?

  14-6

  纸上计算 14-6=8

  (2)背蓝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红色的少几个?

  14-7

  14-7=7 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出示11页例题

  提问: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怎么列式?

  11-5=?如何计算

  用小棒演示 11-5=6(个)

  十几减5会做了,那十几减4,3,2呢?

  11-2=

  12-3=

  13-4=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