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1 13:06:0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地位: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条)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6= 3*4= 4*6= 3*8= 3*6= 2*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习。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