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 暖身活动:《集体按摩操》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大家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为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按摩,让同学放松,看谁做得好
二、 学生活动
1、 情景表演
情景一:荒岛上的鞋子推销员
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发现荒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感到非常的失望。
A说:这个岛上的人都不愿意穿鞋,要成功推销没有希望的。
另一个感到非常兴奋。
B说:这个岛上的人还没有鞋子穿,成功推销的希望极大。
情景二:玫瑰花
A的看法: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
B的看法: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长在有刺的梗上。
情景三:半杯水
两个人都十分口渴,当见到有半杯水时,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A:“还好还有半杯水——满足。”
B:“怎么只剩半杯水了——不满
小组交流讨论:为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2. 观看“两可图”
教学情绪ABC理论
A(诱发事件) → B (信念或想法) → C(情绪与行为反应) 由此可见:事件A是间接原因,而B是更直接的起因,一个人的想
法直接决定其情绪。
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3. 练习: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事件: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络。
想法1:情绪1: 行为1:
想法2:情绪2: 行为2:
想法3: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 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小结: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4. 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 。
请几位同学抽取纸条,并利用情绪ABC理论给以解决 ,与大家分享。
三、 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以小组讨论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你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3
秋魂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看图,按图序,有想象地讲小东西的故事。
2能跟着老师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一共有8句话,初步知道自然段的标志。
3认识"蛋壳、几步、太暗了、又大又亮"这四个词,会写"东、西、几"这3个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咱们一(3)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双双小眼睛看着老师。
一揭示课题。
1老师让你们看一样东西。展示课件:一个蛋滚出来!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蛋。
2出示"蛋"字。(在蛋的中间)。
师:这是什么蛋?
生:鸡蛋。
生:鸭蛋。
生:恐龙蛋。(教师及时表扬)
3师:外面硬硬的是什么呀?展示课件:蛋壳一闪一闪。出示"蛋壳"两个字。
4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拿着蛋,靠近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听蛋里面有什么。
师:里面是什么呀?里面好像有声音哎!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自然地自问自答。有一个小东西,住在蛋壳里。他觉得这个家太小太暗了。
师:里面有什么?
生:里面有个小东西。出示"小东西"。
3师:故事里讲了小东西什么事啊?
生:小东西说里面太挤了。
生:小东西说里面太暗太闷了
师:小东西,扭了扭身子,蛋破了!他抬起头来,外面又大又亮。他站起来,摇摇晃
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这故事有趣不有趣啊!
三看图把握故事。
1师:老师把这个故事画成了图画。出示课件图。
哦,我把顺序搞错了,谁愿意来帮帮忙啊?
学生说,教师给每幅图按顺序标上序号!
教师和学生一起拖动鼠标调整顺序。
2为什么要这样排?
3看图讲故事。
四学习课文。
(一)
1课件出示第一段。
师:谁会读?指名读。
(表扬:没开始学,你就读得这么好,真不简单。我也来试试,和你比一比。)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谁也像老师一样读一读,超过老师。
3指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
4课件将"蛋壳"这个词变红。问:这个词认识不认识?指名读。
5课件将"太小太暗"这个词变红。问:这词认识吗?指名读。把握"暗"的读音。
6两句话连起来会不会读?先学生自由准备,再个别读,然后齐读。
7如果你住在这个蛋里,觉得怎么样?(学生说话训练。)
8你说这个"太小太暗",该怎么读?指名读。连起来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一评。
(二)
1课件出示第二段1、2两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指名读。(俞老师向你学习,
也来读一读。)再指名读。
2理解"扭一扭"。
师: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也把身子扭一扭,就会读好了。
学生边读边做"扭一扭"这个动作。课件将"扭一扭"变红。
师自然地引出"啊!蛋破了。"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话。
师:你说,它从蛋壳里出来,看到了什么?
生:它看到了蓝天、白白的云,还有太阳。
生:它还看到了飞翔的小鸟,红红的小花,绿率副的草地。
……
师:它看到了很多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4指名读。
5蛋壳里面怎么样的?课文中有一个词。你找一找,能不能找到。
学生找。"太小太暗"
6蛋壳外面是怎么样的'?学生再找一找。
"又大又亮"和哪个词刚好相反?齐读这两个词。
7"太小太暗",它不喜欢的,你把它读出来。
"又大又亮",读出喜欢来。
8课件出示第四句。
教师读。
9它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练习说话)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了一个摇摇晃晃的小东西。
生:我看到了一个会走路的小东西。
师:它会走路了,挺奇怪,挺有趣的。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
10教师范读。
11齐读这句话。"几步"、"摇摇晃晃"这两个词变红。
四整体认读词语。
1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读,不认识的字互相学一学。教师巡视。(听好,你就是小老师哟。)
2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要来考考你。
(课件将课文去掉,剩下红色的词语。)
3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
蛋壳太小太暗扭一扭
又大又亮摇摇晃晃几步
(教师教鞭一指,马上拿掉。)学生读。
4指名轮读。
5师:课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请你一句一句读下去,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出喜欢来。(你喜欢两句的也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6指名读。师: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一句。(学生读)
生:我全部喜欢。(学生读)
小东西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师:我也都喜欢。
7生读: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师:读得真好,向他学习。现在你就是小东西,配上动作,也来感受感受。
四看图说话。
1小东西真的来了。你看!展示课件。
2师:你看看图,说一说,你能不能把我们今天学过的词用进去!
学生准备。
3指名学生说。
五教写生字。
1指字读。
2逐字指导书写。
"东"与"陈"比较。"东"与"车"比较。
指导写"西"。"几"自己写,教师巡视。
3学生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2、完成“读一读”。
3、完成“照样子写一写”。
4、完成“开卷有益”。
5、完成“金钥匙”。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同音字组词”。
2、完成“反义词比较”。
3、完成“造句”。
4、完成“自读课文”。
5、完成“金钥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与“通讯”有关的三篇课文,知道了通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互联网上》。
(2)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3)讨论:互联网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
(4)指名说说。
(5)小组中读课文。
(6)齐读课文。
2、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1)出示4组同音字,学生认读。
记()技()接()厉()
纪()计()结()历()
(2)同桌比一比,并指名说说。
(3)自由组词,并指名说说。
3、完成“读一读”。
(1)出示12组反义词,学生自由认读。
内与外扁与圆本与末正与反
茅与盾开与关今与昔后与先
曲与直长与短兴与亡危与安
(2)齐读。
4、完成“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2个句子,学生读。
*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样机。
*菲利比斯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2)照样子,自由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
5、完成“金钥匙”。
(1)出示“金钥匙”,学生自由读。
丁丁:你看什么报纸的什么栏目?它在哪一版?
(2)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说说。
(3)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1、开卷有益
2、比一比,组成词语
3、读一读
4、照样子写一写
5、金钥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畅所欲言”。
2、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重难点:
1、完成“畅所欲言”。
2、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收集一些资料。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畅所欲言”
(1)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并想办法告诉节目主持人。
①学生自由在小组中交流。
②指名说说。
③在小组中讨论办法。
④指名说说。
(2)你和远方的亲友怎么联系?说说你的'经历。
①指名说说:和远方的亲友怎么联系?
②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
③指名说说自己的经历。
(3)你知道哪些手势语?
①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势语的意思。
②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知道的手势语。
③指名说一说,做一做。
2、完成“笔下生花”。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本单元的活动中选一项,写一写。
(2)学生自由选择写一写。
(3)指名汇报。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1、畅所欲言
2、笔下生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完成“自检。
教学重难点:
完成“自检:选出一篇最好的习作,在全班朗读或展示”。
教学准备:
学生的习作。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自己最好的习作。
二、新课:
完成“自检”。
(1)学生在小组中朗读。
(2)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展示。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自检:
最好的习作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7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第一单元
1、稻草人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优秀语文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