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8 10:56:5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精品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搭桥"这一小班集体活动取材简单,只需若干把大小一样的小椅子,既便于准备,也使活动充满趣味、贴近生活。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小椅子并引出话题。接着,引导幼儿用小椅子搭出小桥。在活动的主体部分,可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中找出最长和最短的"桥",并尝试进行排序。在最后环节,可将一座"桥"的外形稍作改变,引导幼儿比较长短。

  在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使用直接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并为幼儿梳理比较的方法。另外,还可融合点数的内容,用椅子数量的多与少来帮助幼儿判定比较的结果。

  在活动中,教师可抓住"量的比较"的核心经验,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比较的机会。例如,在第一环节中比比幼儿的椅子和教师的椅子,在第二环节中比比靠近的两座"桥",在第三环节中比比弯曲的"桥"和笔直的"桥",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始终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关注幼儿在表达长短时的动作和语言,支持并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表达,比如用手比划等。

  为了便于幼儿观察和比较,也为了体现活动的科学陛,在幼儿首次搭桥后,教师需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将小椅子靠在一起,为之后的活动环节做好准备。考虑到幼儿的点数能力,椅子的总量宜控制在20把左右(不超过30把)。

  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物体的长短,感知长短的变化。

  2.感受生活中数数的作用,体验游戏的乐趣。

  准备:

  1.材料准备:椅子若干把,1~10的数字卡片。

  2.经验准备:理解"长"与"短"的.含义,能表述对应的现象。

  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简单比较大小

  1.出示一把小椅子并引出话题。

  提问:这是什么?(椅子。)活动室里还有这样的椅子吗?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2.让幼儿比比椅子的大小。

  提问:除了你们坐的小椅子,活动室里还有什么样的椅子呢?和你们的小椅子相比,老师的椅子个儿怎么样?

  小结:活动室里有很多椅子。这些是小朋友的椅子,个儿小,这把是老师的椅子,个儿大。

  二、开展搭桥游戏,尝试比较长短

  (一)幼儿尝试搭桥

  1.引出搭桥的游戏。

  提问:你们见过桥吗?是什么样的?椅子能搭桥吗?怎么搭呢?

  小结:把小椅子一把一把连起来,就像一座小桥。

  2.引导幼儿说说搭桥的方法。

  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椅子搭座桥,请其他幼儿看看搭的这座桥是否牢固。(可请个别幼儿上"桥"走走。)

  提问:谁愿意来"桥"上走一走?这座"桥"牢固吗?怎样把它变得更牢固?

  小结:每一把椅子就像一块木板,靠得越近,小"桥"就搭得越牢。

  3.介绍游戏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搭一座牢固的"桥"。

  教师请幼儿用活动室里的小椅子在空的地方搭一座桥,椅子用完为止。让幼儿注意把小桥造得牢固些。

  4.让幼儿进行搭桥的游戏。

  在幼儿搭"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椅子靠近。在幼儿搭好"桥"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上"桥"走走,感觉一下是否牢固。

  (二)观察并比较"桥"的长短

  1.让幼儿比比、说说小"桥"的长短。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桥"的长短。(教师可根据幼儿搭桥的结果选择最明显的一种情形进行提问。)

  提问:你觉得哪座小"桥"最长?你怎么知道的?

  提问:哪座"桥"是最短的?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眼睛本领很大,能一下子看出这座"桥"最长,那座"桥"最短。

  2.让幼儿比比相邻的"桥"。

  提问:还有哪座"桥"也是长长的?这两座"桥"中到底哪座更长?能比一比吗?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要数椅子?如果椅子多,表示"桥"怎么样?

  小结:用大小一样的椅子搭桥,椅子用得越多,"桥"就越长。

  3.让幼儿根据长短将"桥"排序。

  提问:我们一共搭了几座"桥"?如果请你给这些"桥"排排队,你觉得哪座"桥"最长,哪座"桥"可以排在第二呢?(教师请个别幼儿点数椅子,让其他幼儿进行唱数。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张椅子上。)

  提问:这两座"桥"中哪座长一点?

  小结:原来我们用数数的方法也能出出长短。

  提问: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小结:将两座"桥"靠近,桥头对齐,就能看出谁更长、谁更短。

  三、尝试将短桥变成长桥,感知长短的变化

  1.让幼儿尝试将两座短"桥"变成一座长"桥"。

  教师指着短的两座"桥",提问:这两座"桥"和别的比,都是短短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变长呢?(将两座短"桥"合并。)

  在幼儿搬椅子合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椅子数量的变化,提问:搭这座桥的椅子和刚才比,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长短有什么变化呢?

  小结:把原来长的拿掉一点,就会变短。给原来短的再添上一些,就会变长。

  2.请幼儿搭更长的"桥"。

  提问:还想不想再搭一次"桥"?想搭更长的"桥"还是更短的"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桥"变得彳艮长?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椅子全部连接起来,成为一座"桥"。)

  3.让幼儿感知新"桥"有多长。

  请幼儿观察新"桥",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看起来怎么样?它是最长的"桥"吗?这座"桥"用了几把椅子呢?(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把椅子上。)

  小结:我们把所有小椅子都连了起来,搭了一座最长的"桥"。

  提问:我们的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提问:如果我把这座"桥"变个样子,它会怎么样呢?是变长了、变短了还是一样长呢?(教师可视当时情况改变"桥"的形状,如直的改成弯的,弯的改成直的。)

  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现在怎么样了?和刚才的"桥"一样长吗?为什么?

  4.请幼儿有序地在"桥"上行走、游戏。

  想不想走走这座长长的新"桥"?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个接着一个过"桥"吧!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3.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慢羊羊: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 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科学教案 篇6

  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实验操作: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衣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水笛

  材料准备: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实验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

  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附:科学小知识

  当我们向吸管中吹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喷出的气流。这股横向的气流通过较长段吸管口部的时候,引起吸管中气柱的振动,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声音。当较长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时,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了一个较高调的声音,吸管上升,空气柱加长,便产生了一个低调的声音。

  小百科:彩虹,又称天弓(客家话)、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 戴 八种颜色。事实上彩虹有无数种颜色,比如,在红色和橙色之间还有许多种细微差别的颜色,但为了简便起见,所以只用七种颜色作为区别。

科学教案 篇7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了解水的三态时,孩子们对冰的知识经验的回忆显得格外热烈:我们在吃麦当劳时喜欢把可乐里的冰捏在手上,过一会儿就没了;我在哈尔滨旅游时看到了冰柱子,那冰柱子一敲就断了……教师决定引领幼儿从蕴涵着丰富科学知识的日常生活人手,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1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种子》科学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