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1 09:00:2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前导读,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学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位名叫乌塔的14岁德国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师:(乌塔是德国小姑娘,她已经独自游玩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她还要去希腊呢!xx,你刚刚说的这些内容是在课文中第几段找到的?

  生:我是在第五自然段找到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读第五自然段)

  3、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要认得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师: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语: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正音)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问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

  2.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师:一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居然独自游玩了那么多个国家,他是怎么去游玩的呢?想一想她在旅行当中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

  师:乌塔在旅行中是怎么做的?她为了这次旅行又做了哪些准备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来说一说。(第七自然段)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3)、师:对于小孩子单独出去旅行的事,作者和乌塔互相交流了看法,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讲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呢?大家找一找,把它标号出来好吗?

  (生找自然段,标号)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6至9自然段)

  四、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1、师:老师有个提议,我来扮演文中的作者,你们来扮演乌塔,我们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吗?

  师:现在就开始吧

  (师生扮演对话,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句子和每人说只一点,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不请那几个不懂又说一堆的同学回答)

  问1:乌塔,你一个人游欧洲不怕危险吗?你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看来,你还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呢。

  问2:乌塔,那么你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呢?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啊,到底准备了些什么呢?

  问3:乌塔,旅游怎么多国家是要很多钱的,那么你的旅费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这样啊。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的还挺不错的呢,乌塔的这些回答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答: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二两句话吧。

  (生读)

  师:通过交流和读课文,乌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各自回答。

  (1)自理能力强。

  (2)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3)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师总结:乌塔的独立,有计划,活泼开朗都值得我们学习。乌塔也同样问了一些有关中国孩子旅游的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回答她的.。作为中国的孩子,你又是怎么回答她的呢?同学们,交流交流吧。,读完课文以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这一回呀,老师想来扮演乌塔了,你们就是中国孩子,我们再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好吗?

  生:好。

  问1:你们中国孩子,也是这样旅游的吗?

  ——那不对啊,我也是家里的宝贝,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呀,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有时候我就单独出去玩,为什么爱你们就不能让你们出去玩呢?(国情不同、家庭因素)——这回我明白了。

  (师生再次交流,顺势引导对比中外少年儿童的不同,点名国情不同、条件限制等)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讨论的非常热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纷纷发表,师随机引导,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不可以)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节课不是号召同学们全部都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肚子去旅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像乌塔那样有独立的意识,最起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是应该能做的到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小朋友们那儿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身小朋友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知道家长生日的都没有几个,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小朋友们懂得了要关心家长、回报家长。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同学分析】

  本班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不懂关心他人,关心家长,处处以俺为中心,缺乏爱心,因此,本文是一个很好的教本。

  【设计理念】

  在本课中,“爱”至始至终贯穿于其中,抓住“感受家长之爱──回报家长之爱”是本文的主线、关键,而“故事导入、激起爱潮;朗读、感悟、唤发爱意;拓展延伸、掀起爱浪”这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拔动同学爱的心弦,使真爱渗透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俺采用了资源整合的方法,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要有意识地感受家长对自身的保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保护他人。

  2、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生字。

  3、能力训练: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领会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起爱潮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所以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资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附近阅读资料:

  妈妈的礼物

  有个小朋友,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生。

  从此,每当看到他人从妈妈那么得到了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啊,俺真命苦。俺的妈妈,竟来不及给俺一件礼物!”

  一天,这小朋友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儿个儿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却关心地问:“小朋友,你哭什么?”

  小朋友向老人倾吐了自身的忧伤。

  老爷爷听罢,严肃地说:“小朋友,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

  “那……俺怎么不知道呢?”小朋友惊讶地问。老人抚摸着小朋友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小朋友听着,眼睛忽地一亮。老人接着说:“不只如此,妈妈还给了你的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聪明的耳杂,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这些,这难道还不够吗?”

  师:读了这个故事,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生自由谈)

  师小结:一篇文章你们都读出了不同的体会,确实,这个故事很感人,让俺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儿女那深沉、无私的爱,下面就让你们在这种爱的渲染下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可贵的缄默)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课前利用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配与觉悟的轻音乐,渲染课堂气氛,调拨同学的情感之弦。

  二、朗读感悟,唤发爱意

  1、全班齐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老师先问问你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们是怎么向你祝贺的?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3、小结:

  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幸福、自豪,图中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课件出示句子),就读你们带着这种幸福的感受读一读课文的开头。

  (师读问话局部,生读答话局部)

  4、让同学上黑板自由写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体会。重点体会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同学比动作)

  5、师:连老师也被他们的幸福所感染了,请接着读8~9自然段。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教室里的局面是怎样呢?

  (相机板书:热闹)

  师:从这一段中,“俺”知道小朋友们是──快乐幸福的。

  师:对,因为他们感受到爱。

  (板书:感受爱)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爱?

  (用线条划出)

  (同学自由找、说)

  通过指名读、精读让同学更深地体会家长之爱。

  师小结:家长之爱有如浩瀚的大海,如此深沉而不张扬;如此平实而真挚,世界上没有比这父爱母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在此,俺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最熟悉的歌,俺们听听。

  (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你从歌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感悟)

  教师生动而深情的赞颂,再加上一首感人的歌曲,相信同学们已沉溺在爱的海洋里。

  量:(过渡)对!小朋友们会感受爱了,但“俺”觉得还不够。

  (课件出示重点句:俺想去寻找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这极为“珍贵的东西”。)

  师: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下面的文章会告诉你们答案。

  (齐读11~14自然段)

  利用小朋友好奇好胜的心理,先设疑,再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感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在解决答案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有几个人知道自身家长的生日?

  预设1:

  有许多同学都知道家长的生日,教师便顺势褒扬,与图2中的小朋友对比,引出下文的学习。

  预设2:

  许多同学缄默了,则采访:你这时在想什么?

  (让同学说出心里话)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2)图中的小朋友全都缄默了。

  (板书:缄默)

  他们由原先的热闹变缄默了,猜一猜,他们在想什么?

  (生自由说)

  创设情境,使同学如临其境,更有助于感悟课文。

  师小结:对!他们在缄默中思索着(析书:思索),在缄默中,小朋友们认识到了自身做得不好;在缄默中,小朋友们懂得了回报家长之爱;在缄默中,小朋友们发生了爱家长的意识,因此说这缄默是──(生回答)

  (相机板书:可贵的)

  师:现在俺们知道了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了吗?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回报家长、关爱家长)

  由热闹──缄默两种反差的现象引导同学认识到家长对自身的付出,远比自身对家长的回报多得多,从而让他们对家长更充溢感激、关爱之情。

  师:(过渡)那么,俺们该怎样来回报这深沉的爱呢?小朋友们又是怎样回报家长之爱呢?

  (快速浏览15~17自然段)

  (指名说读后感悟,相机板书:热闹)

  师:小朋友们的回报给家长带来了什么?

  (快乐、幸福)

  师:你从哪看出?

  (生划出)

  师:对呀!哪怕一件微缺乏道的礼物,一个甜甜的'笑声,一句简简单单的祝福,都是对家长最大的回报,都是对家长最大的抚慰!

  (板书:回报爱)

  这一环节,把爱由浅层次引入深层次。

  三、课外延伸,掀起爱浪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也可以把它写在书上或小纸片上。

  (师展示个别作品)

  注重课文内容与同学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说写的结合,让同学学会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把学习语言与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沛体现人文精神。

  师:是啊,家长对俺们这么疼爱有加,你们打算怎么回报呢?

  (生自由说)

  师:在这里,俺就借用一句广告词儿:“心动不如赶快行动。”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你们就赶快筹备礼物吧,但愿你们的礼物会给家长带去幸福、快乐,给周围更多的人带去爱!

  (板心形:爱)

  结束语:

  最后,让俺们一起满怀觉悟地诵读一首诗,让俺们在诗中结束俺们的一堂课。

  (配乐)

  附诗一首(资料2):

  献给俺的家长

  俺在春天赞美百花齐放

  俺在秋天歌颂秋的收获

  在感恩节里

  俺要感谢俺的家长

  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

  儿行千里母担忧

  俺的眼里满是泪水

  俺要带给俺的家长深深的祝福

  现代教育讲求课程资源的整合,本课尝试了利用课前阅读(资料1)和课后感悟读(资料2),适时进行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因为小同学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生动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自然而然将同学带入情境,从而激发起同学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板书设计】

  17、可贵的缄默

  热闹 缄默 热闹

  ↑ ↑ ↑

  兴奋地感受爱 思索 缄默地回报爱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录像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钱塘江大潮录像的部分内容)

  2、谈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好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联结感悟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做上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适时播放课件)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⑵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⑷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感悟。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通过学习,我们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录像和图片,编写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4、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朋友们,你们感觉自己的家庭幸福吗?(幸福)温暖吗?(温暖)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幸福、温暖的家庭呢?

  3.看来小朋友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家,而且通过你们的'介绍我还能感觉到你们都爱自己的家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对吗?大家想不想知道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对家里人最好的“爱”的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识字2》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双向互动,引导识字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学生轻声随教师一起读文,读时注意自己画出生字所发的音。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学,相互交流)

  4.全班交流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情境游戏里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读到正确为止。(强调“认、事”是翘舌音,“错、扫”是平舌音,“懂”是后鼻音,“教、错、筷、夸”是三拼音)

  5.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

  (1)每──母──减—减

  快──筷──加—加

  放──教、改──换—换

  (2)自编谜语、儿歌识记法如:

  重心靠边戴草帽(懂)

  已见反文尾巴短(改)

  三、朗读感悟

  1.指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帮助理解字义。(以“我会读”为例,可在游戏情境中完成)

  2.指导朗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在对待长辈和父母中有哪些好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4.举行朗读擂台赛,比比谁最棒,会背的更佳。(朗读交流,相互促进)

  四、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洗、扫、认、真、父、母”这六个字有什么特点,并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析要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母:笔顺是_______________。

  2.师在田字格中作细致的指导,书写时看清楚笔画的位置。

  3.生进行书写练习,师巡回指导。(评字以肯定优点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五、实践活动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最好能做记录,并在父母协助下以儿歌、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编出来,一个星期后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语文教案 篇9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呢?谈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们注意本课的副标题(板书:——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再看看课后的“学习链接”,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

  以分角色对话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

  ○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情。)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渡这短暂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播放:月光曲)

  2、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点击课件传说它是贝多芬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兴创作的。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6课《月光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月光曲》情景的段落。

  二、直视课题,重点研读第9自然段。(读中悟,读中体会)

  1、学生自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2、指名学生读。

  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

  (1)现在,请听老师朗读,大家一边听一边体味其中情景的变化。

  (2)学生汇报: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现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过了微云,最后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风起浪涌。

  (3)这些变化情景源于什么?(源于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的曲调的变化。)

  (4)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谈谈曲调的变化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领悟曲调的变化。

  3、教师指导朗读

  根据曲调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读得徐缓、抒情些,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节奏越来越快,这时语调就应该慢慢高昂起来。

  4、学生朗读

  (1)请同学们根据你理解自由地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2)请同学们齐读该段。要求:读出情景的变化,意境的美。

  5、你们读得真棒,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已经陶醉了。看来贝多芬先生弹的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

  难怪,皮鞋匠在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时,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刹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妹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汹涌的大海。)

  6、请同学们再听第9自然的朗读,思考、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过渡:这么美妙的曲子,让人陶醉,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出来。

  2、创造性地阅读。(要求:先自读自悟,再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第9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3、有条件的,听一听《月光奏鸣曲》。

  五、结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