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31 10:1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仍保留了原义务教材这部分口算内容,并把它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626

  2)522)52

  524

  0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4)486)84

  4□

  0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做一做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111

  2)686)965)60

  6865

  061

  6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31690×()<64320×()<165

  30×()<28250×()<40880×()<505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40517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比除数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3.在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投影.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

  28×20 42×7 15×30 18×100 4×7+1 32×10 15×60 63×7 26×20 8×2+4

  (2)计算

  644÷7 644÷4

  学生计算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两题的不同点(投影出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猜想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什么特点?(商是一位数)

  (2)结合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猜想: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3)揭示课题

  (4)猜想较完整的计算法则.问:除法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应该是怎样的?

  3.验证猜想,探索法则。

  (1)提出问题.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猜想-验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摆圆片)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学生小组内讨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的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评:教师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引入,创设了儿童喜欢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操作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提问: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讲述: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提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1个)又添了几个、(1个)现在是几、2添上1是几、3添上1是几、4添上1是几、

  下面请大家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5、2、4、1,学生一起操作)

  谈话: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

  随着学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现实物图。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4号楼3单元)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1~5这几个数,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在写一写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写数水平上,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数,然后再重点讲解,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性强。同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

  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现庆祝教师节图)

  提问: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1个男孩拉琴,3个女孩跳舞,4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现数1、2、3、4、5……

  2、抢答:看图说数。

  出示图:3根黄瓜,5个西红柿,2段藕,4个萝卜,1棵、白菜、。(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3、猜数游戏。

  (1)2后面的数是几、

  (2)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4前面的数是几、

  你们也可以与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谜的游戏。

  4、你们爱吃水果吗、

  屏幕出现水果图:1个西瓜,2个菠萝,3个梨,4个草莓,5个香蕉。 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

  5、出示花瓶图。

  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画完后,用实物投影将图画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评:练习设计形式新颖,层次清楚。特别是第3题猜数的游戏,实际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练习时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大量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看谁写得最好、猜数游戏、找找生活中1~5各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体现了儿童“智慧长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1~5各数以及它们的顺序,实际也渗透了这几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学生对这五个数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练习中的猜数游戏,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完1~5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实例。此时,教师又将与1~5有联系的生活中常见的几楼几单元等实例呈现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与这五个数有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