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12:29:10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干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于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受此启发,我选择了水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针对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

  二、活动目标:

  1、喜欢动手实验,并能始终专心投入观察活动中。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通过操作能仔细观察和感知油和水在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分离现象,了解油不溶于水的科学原理。

  三、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透明一次性杯子人手2只、搅拌棍、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录用的笔。

  2、教具准备:积木、盒子若干;记录笔;大记录表,标有油水标记的杯子。

  四、活动过程:

  1、积木、纸盒层层叠游戏——引出本活动主题,理解层叠的含义。

  (教师出示木头积木、纸盒子等拼搭材料),提问:

  (1)这里有几样东西,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能像楼房一样一层一层叠起来吗?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拼搭)

  (2)数一数有几层?(和幼儿用从下到上的顺序共同点数)用了几块就有几层。

  (3)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材料适合玩层层叠的游戏?这些材料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4)教师归纳并小结:扁扁的、平平的、硬硬的材料都很适合玩层层叠的游戏。

  二、流动的材料能玩层层叠吗?——发现固态与液态物品的不同,并进行猜测。

  1、熟悉材料:(教师出示食用油和水)教师: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材料,认识它们吗?

  2、感知特性:(教师将两种种材料分别从瓶中缓慢倒入贴有“油”“水”标记的透明杯中。)教师:把它们慢慢倒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用摇一摇、搅拌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猜测:刚才我们用这些平平、硬硬地积木、纸盒成功地叠了起来,那这些会流动的材料能叠起来吗?猜一猜,能还是不能?(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教师统计两者的数量)认为能的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倒在一起会怎样层叠呢?(猜测一,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猜测二,油在下面,水在上面。教师进行相应的猜测记录)

  三、亲身体验层叠乐——探索发现油和水放在一起产生的层叠现象。

  1、教师:刚刚小朋友进行了几种猜测,不过他们倒在一起结果到底会是怎样呢?还是需要我们亲手试一试,亲眼看一看。我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油,还有一根搅拌棍,一张记录纸,小朋友可以将水倒进油里,也可以将油倒进水里,还可以用搅拌棍搅动他们,看看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可以用自己的符号方式进行记录。

  2、幼儿亲身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实验方法:提醒小朋友缓慢倾倒。

  指导幼儿观察角度:提醒幼儿蹲下来,与杯子平视。

  指导幼儿记录方式:提醒幼儿仔细看清楚后,选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

  3、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请大家先找你的朋友说说你的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有代表的记录贴在记录统计单的结果一栏里)。

  教师:你刚刚是怎样做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排队的?(幼儿自由表达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小结:原来不论是把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还是用筷子搅动,最后结果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他们都是分离的.,油是不溶于水的。那么为什么油不溶于水呢?因为水重一些,它沉在了下面一层;二油稍微轻一些,所以就浮在了水面上。

  四、生活中的油水分离现象。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么有趣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神奇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课件)

  1、烧菜的时候放了油,菜汤里上面有一层油下面是水。

  2、有的动物(鸭子、鹅)身上的羽毛也有油,下雨的时候或者到河里去游泳,身上的毛不会湿。

  3、油水分离画。

  五、延伸活动:

  现在水和油虽然层叠一起了,住在了一家,但它们一个住在上面,一个住在下面,一点也不热闹,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回家你可以问问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也可以自己去试试,下次再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中班科学《神奇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幼儿猜测)

  (4)“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次)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1次、2次、3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三、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儿说,教师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2、环保

  “那这张纸和我们做了游戏之后,它还可以用来(画画、剪纸等)我们平时用的纸都是用树木来做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我们的环境。”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的种类和用途,知道电池有“+”“-”两极。

  2、感知电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电动玩具 各种型号的电池 记录本 课件演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和孩子一起玩电动玩具,一些装了电池,一些没装电池

  T:今天小朋友有带了一些玩具来,老师都没玩过呢,咱们一起来玩好不好?

  C:老师,你看,我的恐龙走得很快,还有叫声呢!

  C:老师,你看我的电子琴漂亮吗?还有音乐呢!

  C:我的汽车怎么不会动啊?

  C:你的汽车有没有电池啊?是电池坏了吧?

  C:老师啊,我的这个电话也没声音!

  C:我的机器人怎么不会走啊!

  2、猜想预测

  T:刚才一些小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他的玩具不会动也没有声音呢?

  C:是他们的玩具坏了吧。

  C:可能是用太久了,电池没电了吧。

  C:我看了,是没装电池呢!

  T: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这些玩具都能动起来,有声音呢?

  C:装上电池就可以了。

  C:要装上好的电池才可以,坏的电池就不可以。

  C:可是,我刚才装了啊,装了以后还是动不了!

  C7:我也装了,装了以后电话还是没有声音。

  T:那我们应该怎样装才能让玩具动起来,有声音呢?

  C:把那个头对准另外一个电池的下面,装进去就可以动了。

  T:小朋友都知道电池有两头,那电池的一头有一个突出来的小头,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是正极;另一头平平的,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

  C:那我觉得把正极对着负极,这样装能让玩具动起来。

  C:我认为,把正极对着正极的装也可以让玩具动起来的。

  C:我觉得,这个花灯要用5号的.电池,然后头(正极)对着屁股(负极)装下去,就可以电子琴就响了。

  T:那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想一想,这三种安装方式哪种能让玩具动起来。能和不能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记录。

  3、分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幼儿实验过程:

  C:这是7号电池,我试试看能不能装到电子琴里面。(尝试后他发现不行,换成了5号,装进了玩具手机,响了,他很高兴。)

  C:xx装好了电池,可是电子琴没响,看了很久,她发现是电线断开了,于是她换了一个玩具。

  C:xx尝试着装电话的电池,可是怎么装都没装好,x看到了,跑过来说:“我来帮助你啊,你要把这个(负极)对着这里啊(有弹簧的一头),就可以了。”

  4、幼儿交流、讨论,引导幼儿将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

  T:刚才小朋友都做得很不错,那能上来和别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实验吗?

  C:我刚才发现把电池正极对负极的装到玩具里,玩具就可以动起来,我就给它画上一个“0”,那两种不能,我就给它“x”。

  C:我开始用的电池是没电的,后来用了好的电池就可以了。

  C:我把负极对着哪个弹簧,然后再正极对着负极,电子琴就响了!

  5、集体小结

  T:刚才小朋友说得很好,要合适的电池,装的时候先把负极对准玩具里有弹簧的那一头,然后把正极对准负极的装就能让我们的玩具都能动起来、响起来。

  二、出示幻灯(电池博士介绍电池的种类)

  三、(幻灯游戏:电池博士考考你—生活中的物品哪些是使用电池的?)

  四、幻灯背景:(出现一片绿茵草坪,后出现沙漠的图片)

  因人们乱扔废旧电池造成土地荒漠化。请小朋友想办法怎样解决?

  五、出示废旧电池回收箱,引导幼儿收集幼儿园里的的废旧电池。 活动延伸:制作各种标示的环保垃圾箱。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激起幼儿对探索电池的兴趣,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寻找用电池的物品研究其奥秘。整个活动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通过玩电动玩具为兴趣点,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丰富的操作过程中,充分发现电池的特征用途,加上老师的有效指导和课件的演示更加巩固了幼儿对电池的认识,特别是课件演示中小游戏“问题博士考考你”更是的提高了幼儿兴趣,在活动中不仅轻松完成活动目标,还进一步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说等感知活动,激发幼儿对干果的兴趣。

  2、引导幼儿认识常见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其营养价值。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核桃、板栗、花生、桂圆、葡萄干、红枣等,各种果实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音乐《摘果子》,激起幼儿兴趣。

  二、认识干果。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倒数5个数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实呢!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有板栗、核桃、花生……真多呀!。

  2、在生活中你们吃过这些果实吗?

  教师出示ppt,这是什么?核桃。谁来说说核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请幼儿来摸一摸。他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怎么样?吃起来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吗?

  幼儿说出,皮很硬,果汁很少。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这些都是干果,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果汁很多的苹果属于水果。

  出示ppt,幼儿说出板栗、花生、桂圆。幼儿观察,他们的壳怎么样?吃的果肉怎么样?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3、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干果?幼儿讨论。

  师总结:开心果、瓜子、杏仁、松子等,这些果实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4、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红枣,引导幼儿知道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经过加工而成的。

  瞧!这是什么呀?(葡萄干、红枣!)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小结:葡萄干和红枣它们都属于干果,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等方法把它变成干果,所以他们都属干果。

  三、干果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干果,那干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多吃坚果还可以美肤、健脑、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抗衰老等好处,但凡事有度,不可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补充微量元素。

  四、游戏:《我是谁》

  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来玩《我是谁》的游戏!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当摇铃开始时,大家分2组传球,当摇铃音乐停,球就不传了,球在谁的手里,小朋友就介绍自己是哪种果实!例如:我是苹果,苹果是水果!老师发果实的图片,小朋友贴在胸前。听摇铃音乐!玩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教师出时传好的项链,进行提问:

  1、漂亮吗?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去了我们的项链是有规律的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2、一会儿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排队,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件事情。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考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这样排队?

  (2)你是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队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张纸把你排队的规律都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1、幼儿分两组进行交流,一组幼儿坐在那里当讲解员,另一组幼儿自由参观,然后交换。

  2、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

  3、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六、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再活动区中进行多维度排序的尝试,并进行相应纪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根据瓶口特征,尝试用拧、按、扣、塞给瓶子盖上盖子。

  2、了解瓶盖的作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活动过程: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厨师小猴,厨师小猴遇到麻烦了,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他。厨师小猴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瓶盖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帮他找到合适的盖子盖上吧。

  2、出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引出瓶子和瓶盖让小朋友认识一下并仔细观察这些瓶子和瓶盖的形状、大小的不同。

  3、师:这些瓶子宝宝找不着它的盖子朋友了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瓶口和瓶盖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罗纹并比较瓶口的大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盖子。

  4、老师动手示范盖盖子的几种方法并让幼儿了解按、扣、拧、塞这4种盖盖子的方法并让幼儿分组动手实验尝试瓶子是用什么方法盖上的,并知道不同瓶子有不同的盖法。

  5、让幼儿了解瓶盖的作用。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海豚的本领,并能进行相关的讨论,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指示做相应的动作,发展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活动准备:

  1.海豚布偶。

  2.视频短片“海豚”(《动物真有趣》电子书第 2 - 3 页),以及有关海豚帮助人类的录像等。

  3.铃鼓。

  活动过程 :

  1. 出示海豚布偶,老师与布偶进行对话:

  . 老师:海豚,请问你住在哪里?

  . 海豚:我原本住在海洋里,后来人们把我和我的同伴带到海洋公园来,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

  . 老师:你们会表演什么呢?

  . 海豚:我们会表演很多节目,跳高、顶球都难不住我们。

  2. 老师引发幼儿对海豚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 播放电子书第 2 - 3 页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看海豚表演的片段。播放海豚为人类服务,救助人类的录像。

  4. 与幼儿讨论海豚的本领,例如会跳出水面用嘴巴顶球,会用鳍做出挥手的动作,会发出类似唱歌的声音、能帮人做事情等。

  5. 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泳。当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一下时,幼儿便模仿海豚向上跳一次;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两下时,幼儿便跳两次。

  活动评价:

  1.能较清楚地说出海豚的本领。

  2.能根据铃鼓声的指示模仿海豚跳跃。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气球吃什么》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

  这个气球圆鼓鼓,胖乎乎,这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过饭。

  2.教师手拿未充气的气球,引出《气球爱吃什么》。

  提问: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讨论:气球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的胖胖的呢?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1.教师: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

  怎么样让气球吃的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

  2.教师示范吹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以及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

  3.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让气球很快“胖”起来。

  4.告诉幼儿为了不让空气溜走,他们可以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扎住“气球嘴”。

  三、充气玩具吃空气

  1.出示充气玩具。

  气球还有很多朋友,也和气球一样喜欢吃空气。我们也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得圆鼓鼓、胖乎乎的。

  2.幼儿自由结伴给充气玩具吹气,摸一摸充满空气后胖乎乎的“身体状态”。

  3.幼儿玩一玩这些充气玩具。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和水果有丰富的营养,并学会科学合理地食用牛奶和水果。

  2.知道多吃牛奶和水果有利于身体生长,愿意每天吃牛奶和水果。

  活动准备:

  1.课件

  2.小动物头饰三个,幼儿五角星人手一个。

  3.水果奶茶铺道具一个。

  4.榨汁机若干、小的一次性纸杯大量。

  5.切好的水果四种,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片段,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动画片段一,并提问。

  故事里有谁呀?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故事里有一头牛,它是一头什么样的牛?它和一般的牛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对了,原来他是一头爱吃水果的牛)

  那主人和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感冒了,只有爱吃水果的牛没有感冒,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

  后来主人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喝了牛挤出来的奶所以好了)

  看来,牛奶和水果的本领还真不小呢?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牛奶和水果里究竟有那些营养成分?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请教一下牛博士吧!

  二、操作课件,引导幼儿知道牛奶和水果里的营养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1.课件讲解牛奶和水果的营养成份。

  2.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听清楚了吗?牛博士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呀?牛奶和水果里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小结:对了,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宝宝和钙宝宝(和钙宝宝打招呼),多喝牛奶可以让我们身体长得高高的,壮壮的,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宝宝,可以使我们的'皮肤长得白白的,更漂亮!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让我们少生病。

  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掌握科学食用牛奶和水果的方法。

  1.教师谈话引出活动。

  在知道了牛奶和水果有这么多的营养以后,森林中的小动物也明白了要多吃牛奶和水果了!看,他们来了!和小动物打招呼(小猫、小猴和小牛)但是吃牛奶和水果也是有一定讲究的,现在,我们让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吃法对不对?这里呀有三个小动物,只有一个小动物的做法是对的,其它两个小动物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现在要请你动动脑筋,看你能不能分出谁对谁错。

  2.幼儿集体观看课件,看完后完成操作材料(谁对就把五角星贴在谁的身上)。

  3.集体讲解,了解科学吃牛奶和水果的方法。

  (1)小朋友,你们把五角星送给谁了呀?为什么?

  (2)集体念儿歌,学习小羊的做法。

  红红苹果有营养,拧开龙头洗一洗,啊呜啊呜真好吃,干干净净吃下肚。

  (3)那小牛和小狗的做法哪里不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4)课件出示牛博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牛博士是怎么说的?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吃牛奶和水果的正确方法,那我们就可以更科学的增加营养了。

  那头爱吃水果的牛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播放动画片段二,创设情景,玩水果牛奶营养吧的游戏。

  原来爱吃水果的牛呀开了一个水果牛奶吧,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牛奶,我在想水果牛奶一定十分地美味,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尝一尝水果牛奶呀!

  看,今天老师把水果牛奶吧也请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你们高兴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一尝,好吗?

  五、幼儿品尝水果牛奶,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8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9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