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7篇(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㈠ 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 预设)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㈡ 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 :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 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 请你计算。
8000÷20xx=
80……0÷20……0= 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 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 P75 T1 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 )150÷30=5( )
(14×5)÷(2×3)=7( )150÷30=50( )
(14×0)÷(2×0)=7( )1500÷300=500( ) 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 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 6÷3=2
②80÷20=4 24÷12=2
③800÷200=4 48÷24=2
8000÷20xx=4 120÷60=2
80……0÷20……0=4
100个0 100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
3.认识“+”和“=”这两个符号,学会读加法算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2.启发、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学会说三句话,培养说话能力。
3.通过摆学具,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讲解加法含义中,渗透集合(并集)思想。
2.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做合并起来的手势,既帮助理解图意,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加深了解加法含义。
2.较熟练地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并知道计算的根据。
3.认识“+”和“=”,会读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含义。
2.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请同学们摆出1根小棒,2个三角形,3个圆。说一说各用数字几表示,并在学具下面写一写。
2.动手将2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3个圆片分成两堆,说一说2、3的组成。
3.看课本10页的跳棋图,想一想,□里应该填几,填上数后再想一想为什么。并把这几个数的组成,写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引出加法。
(1)先出示(或显示)小朋友左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再出示(或显示)右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2)现在把左手1个气球和右手1个气球合在一起。(边说边移动气球,直到合在一起),一共是几个气球?
(3)引导学生口述题意。左手里的1个气球,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球?
(4)讲述。(指图)左手里的.1个气球和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2个气球。说简单一些就是,1和1合起来是2。(指导做两手合起来的手势)1和1合起来就是1和1加起来,怎么表示呢?就是在1和1中间写上“+”(板书加号),读作“1加1”。“+”表示合起来,学生试读。
(5)“1+1得几?”学生回答后说明,1加1得2,得几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在1+1后面写上“=”)“=”是等号(板书等号)。指“1+1=2”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也可以读作“1加1得2”。
(6)[小结]这道题是把左手里的1个气球与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边说边做手势)合起来也就是加起来,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教学10页中间左图。
①用磁力板、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边演示边讲。原来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在两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又跑来1个小朋友(也在一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再在3个小朋友的外面圈一个大圈)
②引导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示题意。
③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必须把几和几合起来?说明,把2和1合起来,就是把2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2+1”。
④“2加1得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1”后面板书“=3”。
⑤领读算式“2+1=3”。学生自己读两遍。
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相应的图。说明教科书中的图和刚才看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最后显示的图也叫结果图。意思也是“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跑来1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⑦引导理解算式。刚才是看着图知道2加1得3,如果没有图可以怎么想呢?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加1得3。
(2)教学第10页右图。
①(指图)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1只小猫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②求一共有几只小猫?要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③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算式“1+2=3”。
④看到“1+2=3”你是怎样想的?
3.整理小结。
(1)刚才我们看到的这3幅图,第一幅图是要把1和1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要把2和1合起来,第三幅图是把1和2合起来。这三幅图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
(2)齐读黑板上的3个算式。
4.动手操作,理解加法含义。
(1)先摆1个三角形,再摆1个三角形,一共几个三角形?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
(2)先摆1个圆,再摆2个圆,一共是几个圆?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请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的□里。(第10页下图)。再读一遍算式。
三、巩固发展
指导完成教科书12页做一做。
(1)12页1
引导边做手势边说图意。“原来有1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几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把得数填在□里。
(2)12页1
①说图意。原来有2本书,又拿来1本书,一共有几本书?
②说一说“1+2=3”你是怎么想的?
(3)12页2,填得数。填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12页3,这是2和3的组成。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加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做加法时,想的就是数的组成。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而后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复习2、3的组成。
2.用小棒摆一摆1+1= 1+2=2+1=
3.说一说这几个算式得几,你是怎么想的?(边说边做手势)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XXXX为好朋友(也可以说XXXX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XXXX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
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教学。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①出示图片“例1”。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教师贴图:
(4)判断。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5。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断:
(1)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 )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长( )米。
4。读出写出这些分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作业。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确定位置》小学数学教案01-24
《分草莓》数学教案01-20
中班数学教案《好玩的树叶》01-24
中班数学教案《小兔做客》01-24
中班数学教案《比高矮》01-20
中班数学教案《排排队》01-20
中班数学教案《小鸡出壳》01-20
小学英语说课稿03-16
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有什么区别02-03
广州小学如何跳级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