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6篇(精华)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
50
200
420
370
25
430
580
一
60
200
310
450
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3、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天花乱坠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4、师小结(略)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给信封袋里的图形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大家都没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圆没法摆出来?
生:圆没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动手拼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请大家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一拼,拼完后说一说你拼了什么图形?你拼的这个图形用了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就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就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