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l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4、植物的“分身术”
花
繁殖器官果实
种子——种子繁殖-—常见的繁殖方法
根
营养器官茎营养繁殖——特殊的繁殖方法
科学教案 篇3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录音、棒棒糖若干、温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动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霸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科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