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1 09:54: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文原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投影片)请说出下面各组数有什么特点?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求出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教师:(指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板书补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口答。

  教师: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指原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子分母不用扩大?

  学生讨论后汇报。

  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反馈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2.作业:课本116页,练习二十五1,2,4。

  板书设计

  看完之后记得自己尝试着写一篇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六、讨论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

  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并会应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提高计算正确率,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要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0与一个数相乘都得0。

  教学对策: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将任何数加0、任何数减0和任何数乘0结合在一起,为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作铺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

  1、出示小猫钓鱼图,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2条,红猫钓到了4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3+2+4

  3、第二天它们又去钓鱼了,每人钓到了2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式计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3。

  说说2×3表示什么意思。

  4、第三天它们又去钓鱼了,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0条,红猫钓到了4条。

  问1:它们一共钓了几条?

  问2:蓝猫和黄猫一共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0=3)

  问3:红猫比黄猫多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0=4)

  5、第四天它们又去了,这一天它们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所以每人都只钓到0条鱼,谁能说说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1)一条也没有。

  (2)0+0+0=0

  (3)你能把它变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跟同桌交流一下。

  (4)0×3=0或3×0=0

  (5)谁能说说为什么0与3相乘会等于0?学生交流一下。

  二、0与一个数相乘得0。

  1、除了0与3相乘得0外,你还知道谁与谁相乘等于0吗?

  (1)学生交流一下,列出一些算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说说一些0与一个数相乘等于0的算式,如0×7为什么等于0。

  (3)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发表意见,师板书:0与一个数相乘得0。

  3、你能说出这样的几个算式吗?这些算式有何共同特点?

  4、练习:0×4 9×0 16×0 234×0 839×3×0

  (1)为什么你那么快就知道839×3×0的结果是0呢?

  (2)789×4×3×0×7它的结果也是( )?

  (3)指出:不管这个数有多大,只要它是乘以0的,结果总是0。

  5、观察三个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任何数加0都得任何,任何数减0等于任何数,任何数乘0都得0)

  三、应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师出示图画

  6排,每排17个

  (1)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如果要求你计算,你打算先计算什么?可以先计算: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17×6=102,你再估计一下。

  (4)用竖式计算:102×4

  1 0 2

  × 4

  4 0 8

  (5)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学生讨论一下。

  四、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完成在书本上。集体核对。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再在书本上改正。

  3、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你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本书吗?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全班汇总计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

  p77 想想做做第4、6题。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 +0=3

  4-0=4 102×4=408

  0×3=0或3×0=0 1 0 2

  × 4

  4 0 8

  0与一个数相乘得0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教学成熟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成熟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二段教学成熟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由于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相对特殊的情况,所以安排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教学之后。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小猫钓鱼的童话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感兴趣,他们在这种兴趣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一开始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0×3(三个0相加),所以我特地设计了三个2相加用2×3表示,并且顺势将题目转化成所要新学的知识,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样学生有了前面的启示,就能很容易的说出3×0并且知道得数是0。然后以此类推,学生能说出100×0也是0,逐步得出结论:0乘一个数都得0。在这一新课上,学生能很轻松地得出这个结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也就毫不费力。当然,0与任何数(任何数与0)相加都等于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这两个知识点也进行了复习,特别是0与任何数相加都等于任何数,在笔算中需要用到。经过了几次简单的笔算后,总结了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不同类型,主要是个位有进位时,进上来的数就是积的十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如果没有能力的同学,应该一步一步乘。通过几次笔算,有一部分学生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但在练习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0乘任何数等于任何数这一情况,经讲解后,有改善。

  课后反思: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0不管乘以哪个数都等于0。课堂上,出示场景图后,学生思考写出乘法算式3×0或0×3,并确认积是0。接着“想一想”中0×7和8×0这两道题,学生都可以口答各题的得数。学生能通过比较上述各题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0与一个数相乘仍得0。第二道例题,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一个看台座位的数量,有的学生说先数一数几排,再数一数每排有几个座位,然后相乘。也有很多学生说只要看第一个座位“1排1号”和最后一个座位“6排17号”,可以知道这个看台一共有6排,每排17号,所以只要用6×17就可以知道这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0×4等于4的现象。

  课后反思: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的知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了。通过三只小猫钓鱼的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0×3=0的具体含义,由0×7=0,8×0=0使学生发现0的特殊特征:0与一个数相乘得0。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与乘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之间的不同,并抓住“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当个位上数相乘,三位数的.十位是0的情况下,个位的进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但是从作业的批改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积的十位上没有写进位而是直接写了0。

  课后反思:

  小猫钓鱼的故事袁老师之前跟学生讲过,所以当我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了很多问题,引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出示839×3×0×7 让学生说说结果是多少,改变题目后变为839×3×0+7让学生再说说结果是多少,学生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我,最后帮他们总结为三条:第一不管多大的数与0相乘,结果还是0;第二任何数与0(0与任何数)相加结果等于任何数;第三任何数减0结果等于任何数 。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时,是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座位号能获得哪些信息,看图说信息学生已不止一次遇到过,所以很快告诉我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开始教学今天的重点,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先让学生根据算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估算同样的4个站台的座位数是多少,为学生接下来探索并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